姚嵐
[摘要] 目的 探究護理風險管理在神經內科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該院2017年1—12月100例神經內科中的患者進行實驗,根據隨機等分的原則,將其劃分成對照組與實驗組,各50例。對照組運用常規的方法實施護理,實驗組采取護理風險管理模式。在此基礎上,對兩組患者的基礎護理評分、消毒衛生護理評分、不良事件發生的頻率實施對比。結果 實驗組的各項護理評分、不良事件發生概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護理風險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種護理方法能使患者的健康狀況良好,心情較為舒暢,同時,醫生與患者會具有良好的相處氛圍,醫鬧事件較少發生。因此,護理風險管理在臨床醫學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其應在臨床中被大力推廣。
[關鍵詞] 護理風險管理;神經內科;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12(b)-0020-03
護理風險管理是一項系統的護理模式,它能對患者住院期間可能潛在的各種潛在風險因素提前預支,如果當風險事件發生的時候,護士也能采取合適的措施解決風險事件。對于神經內科疾病而言,發病的人群多為老年人,此種病癥康復時間較長,患者需花費較多的費用,同時,護理過程中會伴隨相應的風險性,由此,便會出現若干個醫療糾紛事件。此種現象應獲得人們的高度重視。現選取2017年1—12月該院100例神經內科中的患者進行實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100例神經內科中的患者實施實驗,根據隨機等分的原則,將其劃分成對照組與實驗組,各50例。對照組中男30例,女20例,年齡33~80歲,平均年齡(48.26±5.47)歲;實驗組中男40例,女10例,年齡34~78歲,平均年齡(46.54±5.32)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運用常規的方法實施護理,即護士對患者進行藥物指導與飲食指導,囑咐患者用藥的用量與頻率,使患者食用營養性的物質,改善體內營養分布的情況,同時,患者不應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實驗組運用護理風險管理模式實施護理。首先,護士對患者進行生活風險性管理,如病房中易碎的物品應集中放置,病房中的溫濕度應達到適宜的模式,同時,醫護人員及時對病房通風,使病房中的空氣較為新鮮。其次,疾病風險管理也是護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護士應與患者不斷溝通,觀察患者的身心狀態。如果患者身體出現不適的癥狀,護士應及時稟報醫生,醫護人員針對醫生的診療方案來適當調整自身的護理對策。此外,護士需對護理儀器反復清洗,使病房中的護理器械達到標準模式。最后,醫護人員會實施用藥風險管理。護士長委派專門的護士對患者的輸液情況進行實時看護,同時,對于一些特殊性的輸液藥物,護理人員需具有精確的護理計劃,不斷調整輸液速度。
1.3 判斷標準
在運用問卷調查方法的基礎上,對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消毒衛生護理、基礎護理評分實施對比,分數越高則代表護理效果越好,總分為100分。
1.4 統計方法
在獲得數據的情況下,運用SPSS 1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結果進行統計與分析,計量資料(x±s)表示,計數資料用[n(%)]表示,并運用t檢驗與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照組與實驗組基礎護理、消毒衛生護理評分的對比
通過實驗可知,實驗組的護理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基礎護理、消毒衛生護理評分都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對照組與實驗組不良風險事件發生頻率的對比
通過實驗可知,實驗組不良風險事件發生的概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神經疾病的發病情況較為緊急,患者年齡普遍偏大,同時,患者花費的治療費用較高,康復時間較長,從而良好的護理方法便顯得尤為重要,而在具有護理風險管理模式的基礎上,便能使醫療事件發生的頻率顯著降低。因此,護士應具有認真負責的態度,將患者視為自己的家人,運用耐心的態度對其進行護理,使患者的心情較為舒暢,樂于與護士主動溝通交流。護士在醫院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同時,護理風險管理是一個長期性的過程,護理人員應保證病房環境的清潔,對于地面中具有臺階的位置,其應設置相應的警示標志,并應控制病房中的溫濕度[1]。此外,溝通交流也是重要的護理流程,護士應關注患者的心情變化趨勢,當其出現不適現象的時候,便應及時向醫生匯報,醫護人員需具有正確的危險意識,保證患者的身心健康。并且護士需具有較高的職業道德與護理常識,醫院需長期對護士實施培訓,使其具有最新的護理知識,在逐步實施培訓的過程中,護士長應將護士分成各個小組,每個小組選出組長,共同探討增強護理質量的方法。護士長具有領頭的作用,其應經常到不同的病房中探查患者的病情,了解患者對護士們的滿意度,最終,使不良風險事件獲得控制。
在護理風險管理方法實施的過程中,醫院需對護理風險管理效果實施評估,如分析風險護理中的合理性與不足之處,保證護理的安全性。護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護士與患者應和睦相處,成為患者的良師益友,當患者心情不佳的時候,其能第一時間與醫護人員進行交流來排除心中的困擾[2]。最終,患者對護士會具有較高的滿意度,醫護人員應采取差異化的護理方案,對老年患者應著重護理,如在運用排班護理方法的基礎上,應使新老護士排在同一班,白天的時候應由2~3人護理,夜晚的時候由1~2人護理,從而當危險事件發生的時候,多個護理人員可以及時解決問題。此外,護理人員在夜晚巡視的過程中,應具有較高的安全意識,共同討論具體的護理風險方案,在小組討論中應保障護理方案的科學性與安全性,并對患者的身心狀況全面考量。對于抑郁情緒的患者,護士應及時對其情緒實施排解,并委派專門人員看護,排查病房中的各種危險工具,最后,更新護理記錄。同時,護士在逐步實施護理的過程中,應使護理安全制度獲得切實的貫徹落實,防治壓瘡現象的發生,對患者的健康狀況實施全面考量,防治患者產生各種形式的并發癥,釀成不可挽回的后果[3]。在此基礎上,醫護人員應對病房環境實時檢測,密切關注患者的行為動向,了解其心中的想法,當患者產生不良動機的時候,護士應及時通知護士長,阻止不良風險事件的發生,達到積極的護理效果。
對于情緒抑郁的患者,護士、家屬都應與病人及時溝通,對房間進行不斷巡視,當患者情緒不穩定時,醫護人員應及時對患者實施疏導,了解患者具體的心理變化動向,防治意外事件的出現。神經內科護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些患者的病情較重,可能會出現大小便失禁的現象,如果患者長期臥床,醫護人員不規范的護理手法會使病人出現壓瘡的現象,造成患者的康復時間逐步延長,生活質量顯著降低[4]。對于摔傷的患者,其會出現心腦血管性質的疾病,當患者外出散心的時候,應有家屬或醫護人員陪同,從而防止走失現象的出現。此外,一些神經內科中的患者會出現癲癇現象,使墜床概率顯著增高,由于一些患者年齡較大,身體機能已經逐步減退,身體功能不協調,走路十分不方便,在其活動的時候便可能出現風險事件[5-6]。并且如果患者的住院時間較長,患者的心情波動會很大,護士需及時對患者的情緒進行全面考量,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使每一名患者的身心狀況都獲得改善。因此,護理人員需實時更新護理記錄,并應防止護理記錄被篡改現象的出現,當護理糾紛事件發生的時候,護士可以將護理記錄拿出來作為憑證,否則會出現責任分擔不明的狀況。最終,在對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比較的過程中,發現實驗組的基礎護理、消毒衛生評分都較高,護理效果較為優良,不良事件發生的概率較小,此種護理方法能減少醫鬧現象的發生,患者對醫護人員會具有較高的護理滿意度。患者也能具有正確的健康意識,認知到良好護理方法的重要性,對護士會具有較高的認可與贊賞,醫院的名譽度會顯著提升。
綜上所述,護理風險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種護理方法能使患者的健康狀況良好,心情較為舒暢,同時,醫生與患者會具有良好的相處氛圍,醫鬧事件較少發生。因此,護理風險管理在臨床醫學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其應在臨床中被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 許文華.護理風險管理在神經內科病房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4):83-84.
[2] 曾瑜,陳淑英.護理風險管理在神經內科病房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當代護士,2015,31(8):178-179.
[3] 張華.護理風險管理在神經內科住院患者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18):223-224.
[4] 馮淼.護理風險管理在神經內科病房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中國醫藥指南,2015,31(36):229.
[5] 劉金榮.護理風險管理在神經內科病房中的應用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5(s2):213-214.
[6] 韓雪.護理風險管理在神經內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產業,2016,13(34):149-151.
(收稿日期:2018-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