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榮 李麗娟 沈麗 王冉 劉洋
【摘要】本文就當前職業教育發展中人才培養目標、引進機制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高職教育;問題;對策
一、河北省高等職業教育當前面臨的問題
(1)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京津冀一體化需要,高職院校應擔當起更高層次的推動社會發展責任感和使命感。按照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高職院校應當真正成為實用性人才培養的基地,增強全面服務社會的能力,高校的專業設置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都應當適應社會需求,加強職業化特點,培養的學生直接能為企業服務。
(2)師資力量薄弱。師資達不到要求,多層次缺乏人才,教師比例和結構,師資水平不能滿足教學需要,教師不能沒有做到老師一桶水,給學生一碗水。在信息技術方面,校際校企聯系方面,不能做到共享共建,共同創新改進,共同發展,參加比賽流于形式,沒能與教學緊密結合,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示范作用不強。
(3)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不對接。不能有針對性的為企業解決難題,高等院校對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變化把握不及時,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專業同質化,沒有設置實用化。導致學生在校所學與實際工作結合不緊密、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不對接,沒有起到促進經濟發展的有力作用,學生學的專業用不上,浪費了人才,而企業需要的人才跟不上,比如廚師、養殖種植人員、修理、機械制造等缺乏人才。
(4)沒有完善和建立學生實訓基地。校企合作的高度和深度不夠,并且很多處于曇花一現,與規模型知名大企業合作的數量偏少、專業覆蓋面偏窄、合作模式單一,校企合作中存在院校熱情高漲、企業缺乏動力的現象,很多學校為了招生,打著招收訂單班的旗號招生,結果只管眼前不管將來,沒有切實摸底合作企業,遺留問題凸現。
二、河北省高等教育問題解決辦法
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等教育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針對上述存在的短板和問題,提出以下改進措施。
(1)制定人才引進計劃,解決缺乏領軍人物,人才匱乏的問題。高層次人才的引進我們應當做到待遇招人、事業留人、激勵留人,把品德、知識、能力、業績作為衡量人才的重要標準。政府采取措施,每年制定千人引進計劃,在工作待遇上給予一次性補貼,解決高級人才配偶工作,子女教育的問題,減少他們的后顧之憂,人才引進與市委組織部人才綠卡接軌。針對教師數量問題,應支持根據高校事業發展、學科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需要,按照有關規定,在單位人員總量范圍內,由高校自主公開招聘人才,并簡化進人程序,將高校增人計劃和招聘計劃由事前審批制調整為事后備案制。同時,由市財政落實各項人才引進政策資金,下放經費使用權,學校有自主合理安排人才引進項目支出的權力。
(2)重視“工匠培養”,著手培養眾多的多層次多方面使用的技術工匠。工匠培養也是為把我國從制造大國變為制造強國提出來的培養目標,職業教育為學生注入工匠精神,培養社會需要的“匠人”,也是與我們職業培養目標想適應的。怎樣才能做好這項工作。我們應當將相同類別的學校聯合,堅持圍繞新興產業的發展,成立以專業龍頭職業院校為代表的職業教育集團,搭建資源共享、融合發展平臺,組織開展集團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師資、教學、科研等方面的有效合作,實現市屬高職院校間的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在專業課程設置上,多設置對社會缺乏的廚師、修理修配、養殖種植等專業,避免之前的熱門同質化專業設置誤區。政府部門應當重視技能大賽項目,多舉辦名師大賽,工人技能大賽等,支持行業企業發展。
(3)針對師資和資源缺乏問題、教師結構性問題,實施校際間師資互聘互培。以教授、副教授、青年骨干教師為核心,在市屬高職院校間實行教師互聘,實現優質師資共享。要增強校企校際聯合,搭建教學公共平臺,共享教學資源庫,共享實驗實訓、文獻、精品課程、微課程資源。在同類院校可探索通過協議、協作等形式,各高校可以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共享教研設備、實訓室、操場等各類具有共用屬性的資源,將閑置資源利用起來提高辦學輻射效應。高職院校在相同或相似的課程中,實行聯合命題積極促進教考分考題或交換命題,逐步建立共享試題庫。
(4)要重視校企合作辦學和實訓基地建設。校企合作屬于傳統師傅帶徒弟培訓與現代化教育相結合的新型合作培養模式,實訓基地是高職院校對學生技能訓練、職業素質養成的重要陣地,是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保證。針對當前校企合作辦學駐足不前,所剩無幾的現象,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應當盡快制定科學化的校企合作的法律政策,上級主管、市委市政府、高校工委等部門每年召開兩次對接會,讓實體單位與學校對接,簽訂校企合同,打通培養和使用學生的路子。支持企業與學校共商共建實訓基地,對于高職院校資金建設不足問題,拓寬融資渠道,實行多元化籌資,比如政府支持投入,社會支持投入,真正做到讓學生的實習實訓不流于形式,專業認知課程、實踐課程真正落到實處。學校每年聘請企業專家對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了解企業對人才知識技能、素質等方面的要求,做到專業和課程的設置有針對性,確實能夠發揮學校培養人才的作用。對于招收的合作辦學訂單班,學院要切實負起責任,跟蹤監督,確保企業安排好學生工作。
參考文獻
[1]王文芳.高職院校建筑類專業BIM課程設置探析———以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高教學刊,2017(15).
[2]鐘秋蓮.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與實踐[J].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4).
作者簡介:張國榮(1965.08—),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本科,講師,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