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慧

[摘要]目的:探討學生小講課的教學方法在內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對山西衛生健康職業學院2016級普通高職護理專業學生(3個班共120人)采用學生小講課的教學方法,并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這種教學方法的感受。結果:91.7%的學生認為該教學模式增加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90.0%的學生認為增加了與其他學生交流的機會,85.8%的學生認為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 結論:在內科護理學的教學中運用學生小講課是一種積極有效的教學方法,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最終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
[關鍵詞]內科護理學;學生小講課;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712??????????? ?? ??????? [文獻標志碼]? A????????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6-0172-02
內科護理學是護理學生必修的專業核心課程,是護士執業資格考試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內容,同時也是護士進入臨床崗位后必須具備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內科護理學課程知識性和理論性較強,實際操作相對較少,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難度。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教師講授為主,雖然講授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大多情況下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課、記筆記、完成課后作業,這樣就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以及主觀能動性。為了使課堂氛圍進一步活躍,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化被動為主動,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了學生小講課的方式,旨在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互動。
一、對象
選擇山西衛生健康職業學院2016級普通高職護理專業的學生,采用此教學方法的有3個班,共120人。所有學生均為普通高中起點,經全國統一考試錄取,學制3年,年齡18~20歲。為了便于學生進行資料查找和問題討論,也為了培養團隊協作精神,以宿舍為單位進行分組。每個宿舍6名學生,兩個宿舍為一組,每組12人,全體學生共分為10個小組。
二、方法
(一)內容設定
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選定學生進行小講課的內容。消化系統共24學時,其中,20學時采用傳統的授課方式,由教師對一些常見病、多發病進行講解,最后4學時采用學生小講課的教學方法。提前1~2周給學生布置作業,選取5個相對重要的疾病,包括消化性潰瘍、急性胰腺炎、肝硬化、肝性腦病、上消化道出血,每個疾病由兩組學生分別進行講授,一個小組講授概述、病因、發病機制和臨床表現,另一個小組講授存在的護理問題、護理措施以及健康教育。教師只規定講授的疾病以及框架內容,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先進行小組討論,然后根據各自的分工查找資料,根據資料查找的結果再一次進行小組討論,最后完成教案的書寫和PPT的制作。
(二)小講課方法
每組學生授課時間為15分鐘,共150分鐘。每個小組派一名學生扮演教師,用PPT進行講授,“小教師”可對學生進行隨堂提問,既檢查了學生對內容的理解掌握,也對其聽講的專心程度有了大致了解;同時其他學生可以對“小教師”進行提問,考查授課學生對所講內容的熟悉程度以及隨機應變的能力。最后30分鐘由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解決學生在講授以及提問的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共性問題,并對整個系統當中的重點難點進行強調,明確該系統各個疾病的整體框架,使學生對整個系統的疾病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發現自身的長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得到進一步提高。結合學生的內容講授、PPT制作以及教案書寫,給每組學生進行評分,作為平時成績的組成部分。
(三)課后評價
課程結束后,教師布置作業,讓每組學生進行自評和小組間互評,在這個反思的過程中,既能夠看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同時也能夠看到其他學生值得自己學習的優點,不斷取得進步。
(四)問卷調查
在內科護理學消化系統的課程結束后,自行設計問卷,對學生進行調查,用以評價學生小講課的方式取得了什么樣的教學效果。共發放問卷120份,收回問卷120份,有效回收率100%。
三、結果
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了學生小講課的收獲,見下表。
四、討論
(一)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自主學習能力
傳統的教學方法主要在于知識的灌輸,教師通過講授,使學生對知識形成記憶。經常會出現這樣一種狀況,教師在講臺上講得聲情并茂,學生的思緒早已經飄出了教室,對于教師的提問,回答的聲音往往寥寥無幾。小講課形式讓學生和教師發生了角色轉變,學生必須親自加入課堂組織中,課堂的互動環節使學生所學的知識得到了進一步鞏固,整個學習過程也符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要求[1]。
(二)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實習以及工作都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人單位越來越重視面試這一環節。學生由于社會經驗不足,往往比較害羞和膽怯,這就使學生在面試中的競爭力大打折扣。學生小講課的教學方式要求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清晰的表達,不僅是書面表達,還包括口頭表達,這樣就很好地克服了學生的膽怯心理,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鍛煉了過硬的心理素質。
(三)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提高了綜合素質
個人能力再強,也不如集體的力量大。溝通與交流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良好護患關系的建立需要有一個好的溝通作為開端,同事之間的互助協作也是工作得以順利完成的重要保障。小講課以小組為單位,學生需要進行集體討論,還要根據個人的興趣以及特點進行分工協作,這些過程使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得到了明顯提高。
(四)提高了學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課后的反思和自評互評能夠引發學生的思考,通過對自身存在的不足進行分析,找到改進的方法,其他學生存在的長處也能夠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啟發,有利于應用到今后的學習當中。小講課促使學生不斷思考,從開始討論到PPT制作再到課堂講授,多個環節都需要學生獨立進行思考,不斷突破自我,在這個過程中,為以后步入臨床工作崗位所需的技能打下了一定的基礎[2]。
(五)教學互動,有利于構建新型師生關系
教學由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構成,傳統的教學觀念以教師為主導,忽略學生的主動參與性[3]。小講課的形式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不僅是課堂時間,還包括課前準備和課后反思,構成了完整的學習過程。教師在整個過程中作為一個引導者,通過對學生的組織、點評和總結,組織能力和管理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師自身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構建教育界目前倡導的新型師生關系,即民主平等型的師生關系[4]。
學生小講課是一種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構建新型師生關系的教學方式,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學生的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這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教學模式。如何利用有限的學時進行教學改革,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和完善。
參考文獻:
[1]陸莉.以學生為主體的小講課在《兒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07,22(4):39-40.
[2]彭歷.以護生為主體的小講課在臨床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06,21(11):62-63.
[3]陳卓.教學活動中的交往與灌輸:三種教學類型的比較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7(2):126.
[4]陳震方.和諧師生關系 優化教學心境[J].現代交際,2016(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