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笑
[摘要]病理學是連接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的橋梁學科,對高職校護理專業學生的專業學習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建設病理學網絡教學空間,利用信息化手段對病理學實驗教學過程進行探索,通過課前小組討論、課中講解觀察上傳圖片、課后反饋等機制,對學生病理學實驗課學習進行全方位的關注和評價,改變病理學實驗評價方式,探索病理學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的新方式。
[關鍵詞]病理學;實驗教學;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G712??????????? ?? ??????? [文獻標志碼]? A????????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6-0180-02
病理學是研究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病理臨床聯系及結局的一門醫學基礎學科[1]。高職護理專業是以培養護理技能專門人才為目標,實踐教學尤為重要,病理學作為連接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的橋梁學科,是一門直觀性很強的形態學課程,病理學實驗教學在病理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教學效果直接影響著護理學生對病理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以及運用病理學知識分析疾病的能力。病理學實驗課的有效實施更有利于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問題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整個病理學的教學質量[2]。但是由于護理專業病理學實驗課的課時少、授課形式單一僵化、實驗標本陳舊老化等方面的原因,病理實驗課往往出現授課效果差、學生積極性不高的現象[3]。筆者針對病理學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依托學校泛雅網絡教學平臺,建設了病理學網絡教學空間,通過將網絡教學手段與實驗課教學相融合,進行了一些初步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一、建設病理學網絡教學空間
在病理學課程實施前期,筆者進行了病理學網絡教學空間的建設,空間教學資源涵蓋了課程教案、課件、視頻資源、作業、討論、題庫、實驗課圖像視頻資源等內容,建設網絡教學空間的目的主要是使學生課前、課中、課后都能利用網絡教學空間進行自主預習、復習、討論、答疑等活動,全面覆蓋了學生學習的全過程,提升了學生的主動性,為教師更好地進行信息化教學奠定了基礎。在建設教學空間的同時利用病理學實驗課目前現有大體標本、組織切片等資源拍攝了高清數碼圖像并做好相關標注,制作了一批供實驗課使用的高清病理圖像和視頻資源。病理學實驗圖像資源庫的建設有利于標本的數字化保存,減少典型大體標本不足的缺陷,增加了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擺脫時間與空間的束縛和緩和學生人數多與典型標本數量少之間的矛盾[4]。病理學網絡教學空間的建設必須符合課程標準、學生學情以及課程發展現狀。
二、病理學實驗課授課形式探索
傳統的病理學實驗教學模式是單一的教師演示,學生被動觀察,是“灌輸式”的教學,即使是使用了實物投影等技術手段,學生仍以被動接受為主,往往教學效果不佳,學生主觀能動性較差,無法將病理變化與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相聯系,同時傳統病理實驗課對學生考核評價的方式也較為單一,不符合學生多元化評價的要求。因此在實驗課教學過程中,在課前、課中、課后有效利用網絡教學空間的課程資源,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多方位地對學生進行評價,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實驗的素養。
(一)課前利用網絡教學空間進行小組討論
為了讓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在病理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可實時在線進行生生、師生互動討論,在課前教師首先在網絡教學空間討論模塊發布實驗課學案,讓學生復習鞏固前期已學過的理論知識,同時把高清大體標本圖像以及切片圖像作為討論內容進行發布,將所有學生進行分組,以小組為單位針對學案中提出的與實驗具體要求、實驗觀察內容有關的問題進行討論,總結歸納器官、組織、細胞病理形態特點,并在圖像上進行標注,通過小組討論、共同協作的形式完成實驗課前的預習工作。小組成員以及小組和小組間可針對每一位成員的表現進行匿名互評和自評,討論參與程度與評分結果將計入學生學期總成績中。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將理論知識與病理變化形態相結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形成,鍛煉了團結協作的能力、給予了學生表達自我的機會。
(二)課中由學生自主對大體標本進行描述
大體標本的觀察在傳統病理教學中更加依賴教師講解,教師講什么,學生觀察什么,學生對組織器官病理變化的過程沒有整體的觀念,往往孤立地看待標本的病理變化和表現,因此在完成課前理論知識復習、圖像觀察、小組討論的基礎上,由各小組推薦一名代表在實驗課上對大體標本進行詳細講解,其他小組成員可提出問題或反對意見,同時講解學生同一小組成員可針對提問進行補充和回答。教師最后對講解內容進行講解和補充,最后播放標本觀察視頻資料,通過這樣的形式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通過實際的觀察和講解,輔以視頻觀看進一步鞏固大體標本的觀察,將課前預習與課堂學習相融合,增強了學習效果。同時圖像和視頻資料均上傳網絡教學空間,學生在課后也可隨時進行觀看,有利于知識的進一步復習和鞏固。
(三)明確組織切片觀察任務,進行個性化記錄和標注
在病理切片觀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最普遍的問題是學生經常會出現看不懂組織切片病變特點的情況。因此學生在觀察過程中,除了選用典型病變組織切片進行觀察及示教外,同時還應該提供正常組織切片的圖像給學生,教師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將對應的正常組織切片圖像推送給每一位學生,課中學生通過手機移動端可以及時接收到圖像,在病理切片觀察過程中以正常組織圖像為參照進行觀察,這樣可以使正常組織學和病理學形態觀察得以自然銜接,通過對比觀察使學生可以輕松地辨認出組織細胞的病理改變,增強了學生對不同疾病組織細胞變化的認識和掌握,同時教師要求學生在對病理切片觀察完后,對自己所觀察的組織切片進行及時拍照,并在個人拍攝的照片中標注出本節課需要認知的主要病理變化,作為個人實驗課圖像作業上傳至網絡教學平臺,通過采用以上方法,提高了學生實驗課觀察組織切片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及時掌握學生學習動態,提供個性化教學
在實驗課結束后,教師會對學生學情進行及時反饋,同時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針對本次實驗課內容教師會通過病理學網絡教學空間手機教師端及時發布學情調查表和學生自我評價表,及時獲得調查表和評價表統計數據,及時了解班級本次實驗整體學習情況,對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總結和解釋,同時發現班級學習存在困難的學生,對需要教師再次指導的學生及時提供個別化教學。通過網絡教學空間即時反饋,使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成為可能,更有利于教師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教學。
三、病理學實驗課考核方式的改變
傳統實驗課教學成績主要由學生完成實驗報告,進行大體標本描述或病理切片觀察為成績主要來源,這種考核方式過于單一和片面,無法反映學生在病理實驗學習過程中的完整表現,也無法體現護理專業教學的特點。在對病理課實驗教學方式進行新的嘗試后,學生實驗課成績的獲取也采用了新的辦法。學生實驗課成績由課前討論、課堂小組講解、上傳實驗觀察圖片、實驗報告四部分組成,考核內容貫穿了學生課前、課中、課后全過程,同時結合護理專業特征和崗位工作的要求,在學期結束要求學生完成常見疾病病例討論,教師給出具體臨床病例以及相關病理圖片,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分析報告,并計入學期總成績中。通過考核方式的變化,突出過程化的考核評價,同時關注學生的專業特征,為今后更好地對接護理工作崗位奠定基礎。
四、思考
信息化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催生了新的教學條件及教學模式,也由此激發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變革[5]。使用網絡教學平臺輔助病理學實驗教學僅僅是在探索病理學教學變革中所邁出的一小步,網絡教學空間的出現為學生提供了自由、開放的學習空間,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有積極的意義。但是網絡空間在建設過程中資源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需要進一步補充,同時如何合理靈活運用網絡教學空間的功能,探索更加適合護理專業學生的新的教學方式、方法也有待于進一步探討。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目前可運用于病理學實驗教學的數字化資源十分豐富,無線數碼顯微模擬互動系統、全數字切片庫的出現為病理學實驗教學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病理學實驗教學過程中,實驗室硬件設施的建設也成為不可或缺的環節。高職護理病理學教師只有不斷探索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新的方式方法,才能培養出更加優秀的護理學生,為現代醫學臨床護理提供合格的護理人才。
參考文獻:
[1]徐燕玲.在病理學基礎實驗教學中應用PBL聯合情景模擬教學法的效果探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8,36(8):112-114.
[2]莫文法,周英瓊.病理學實驗教學開展多元化教學模式的體會[J].繼續醫學教育,2018,32(5):48-49.
[3][4]王進京,孫保存,趙秀蘭,等.數字切片庫結合網絡在病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基礎醫學教育,2012,14(12):935-937.
[5]王菊寧,侯亞妮,馬思敏.無線網絡、數碼顯微模擬、翻轉課堂互動系統“三位一體”教學模式在病理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17,25(6):92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