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劍琴
[摘要]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對人們的思想產生了更大的影響,為了適應時代的變化,積極應對挑戰,將隱性教育的概念與理念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使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發展,以期隱性教育的特殊功能與作用能夠更好地促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深刻解讀高校隱性教育的內涵特點及其育人功能,充分認識隱性教育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形成的重要意義,進一步探索隱性教育融入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現實路徑,對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促進自身全面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 鍵?? 詞]? 隱性教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
[中圖分類號]? G715??????????? ?? ??????? [文獻標志碼]? A????????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6-0237-03
在思想政治工作和高校人才培養工作中,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人才培養的核心內容和基本要義。傳統“灌輸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網絡信息迅猛發展的環境下陷入了單一、無力的局面,面臨著嚴峻考驗。新媒體時代,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在教育中實施隱性教育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如何利用好新媒體教育資源,創新傳統教育模式,不斷深挖和擴展隱性教育的功能,合理利用隱性教育的內容、方法、路徑和理念,使之適應當代大學生的個性特點,增強隱形教育效果,從而更好地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讓大學生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意識,一直是高校面臨的一個現實課題。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和其他的基礎知識的教授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和形式,在教育的同時,科學運用隱性教育的理念,準確植入社會責任教育的內容與要求,提升社會責任感教育效果,從而達到教育目的,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和研究的重點,也是培養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的一條重要路徑。
一、隱性教育的緣起、特點及育人功能
(一)隱性教育的緣起與內涵
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了對隱性教育的探討和持續研究。所謂的隱性教育就是受教育者在心理上并未察覺的一種無意識教育方式。我國傳統文化和文明的教育思想——“潛移默化”“潤物無聲”正是隱性教育的重要內涵和本質所在,并且一直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在20世紀下半葉的西方國家,隱性教育理念首次被提出,教育者很擅長避開學生比較討厭的那部分學習內容,而采用“迂回”的方式向學生教授知識或傳授理念,經過大量的教學實踐證明,這種教授方式可以讓學生在更加放松和愉快的狀態中接受教育和吸收新知識,教學效果十分卓越。在我國當前的教育中,由于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在高校學生的焦點關注范圍內,只能依靠先進的教學設備、良好的教學環境、優秀的師資力量開展,因此,在教育及其實踐的過程之中充分運用“課程潛性”的理論,將教育內容“不露痕跡”地蘊藏在教育情境中,才能更好地讓受教育者得到教育、啟示與轉化。教育者將教育意圖、教育目的以生動活潑、喜聞樂見的形式滲透在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中,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識,引導受教育者去感受和體會,受教育者甚至感知不到自己正處于受教育的狀態中,不知不覺間便將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漸內化為其自身行為規范與認知范疇,在無形當中便得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引導,從而達到了規范教育理念、學習思想政治知識、創新教育模式的目的。
(二)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
高校隱性教育除了具有意識形態教育的共同屬性外,還擁有自己獨特的品質習性,突出強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覺中通過潛移默化、耳濡目染接受教育信息,并以大學生的實際問題為切入點。因此,它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教育目標的非公開性
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具有非公開性,是教育者根據教育對象的興趣、實際需要和社會發展要求事先設定的,教育目標隱于教育載體中,以一種無形的力量使受教育者受到感化,讓受教育者在日常生活和豐富的社會活動中不知不覺、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內容、達到教育目標,易于受教育者接受,降低排斥感。
2.教育內容的愉悅性和豐富性
高校隱性教育的內容一般都是教育者精心設定的,內容極其豐富,涉及生活領域的各個環節。教育者通過設置一定的教育環境,將教育內容與鮮活的實際生活相融合,使受教育者在愉悅的、自然和諧的氛圍中毫無強制性地接受教育內容,讓隱性意識形態教育內容更貼合青年學生的直觀思維、興趣愛好和情感體驗,使教育內容變得“有意思”“有意義”,隨著社會實踐活動逐漸進入學生心中,并轉化為學生自己的思想品質、道德行為,以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3.教育主體的自主性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個性,他們依照自己內心所想去支配自身,不受任何教育因素的控制或制約,自我獨立、自我認同、自我超越。教育者在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中不給學生任何明確直接的外部強加意圖,盡情地釋放大學生的自主性與創新性,引導他們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追求與實踐,使學生無課堂、跨時空的自我學習,完全處于一種自主、自愿地選擇和參與教育活動的自發狀態。
4.教育方式的潛隱性和間接性
“潛隱”并不代表將教育方式隱蔽或缺失,教育者將隱性內容“潛”藏于社會實踐活動中,而“隱”展開于教育方式上。高校的隱性教育會借助一定的教育載體采用“迂回”的方式向學生教授知識或傳授理念,利用新媒體篩選優秀的教育資源,使受教育者“潛移默化”地被“滲透”到教育者所創設的教育環境中。教育者摒棄“灌輸”式的教育方法,通過遠程技術,采用較自由的教育方式間接地實現與學生的雙向交流,這樣更有利于促進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使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自覺地接受教育內容。
5.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高校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會使學生形成規范的行為方式、穩定的心理特質、正確的價值觀念。因為在學校學習生活中,不僅包含校園活動、團隊訓練、文化景觀等具體內容,還包含校風校訓、校園育人理念、學風規章制度等學校生活所隱含的教育價值,這種教育方法對教育對象來說是逐漸積累起來的成長經驗,且這些經驗和品質很難隨時間流逝而改變,潛移默化地影響個人的思想和行為,對教育對象影響深遠,因此高校隱性教育效果具有持久性。
(三)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新時代背景下,各種信息技術的涌現使教育的工作內容變得更加豐富,隱性教育育人平臺也得到了極大拓展。隱性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形式,它可以挖掘出很多深刻的育人理念,其育人功能也不可忽視。正確認識隱性教育的育人功能,在新環境的發展形勢下作出適當調整,可以更好地把握隱性教育的作用。一般認為,隱性教育思想的育人功能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通過道德與美好情操的潛移默化的影響,熏陶、感染學生的心理,在具體的教育實踐活動中,時刻注意植入隱性教育的因子,使其散播在方方面面,從而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其次,布置和安排各種環境,增強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及生存能力,使環境教育成為育人的重要內容;再次,通過各類學生活動來培養學生審美能力,萌發智慧、啟迪思想,將教育思想與教育目的融入學生活動中來,形成人文文化素質;最后,把理論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新時代,學生自主意識與創新意識都表現得愈發強烈,將社會生存與校內所學相結合起來,釋放大學生自主追求個性的特點也是隱性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升級。
二、高校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現狀調查
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觀是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大學生是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的年齡也到了全面承擔人生責任的階段,要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必須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曾經有人對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做了一個調查,通過對人生社會責任的認可,如對“有困難的人、自己的家鄉、自己居住的社區”等有多少責任和義務;對慈善事業的態度;在大學期間有沒有參加過為義務勞動、希望工程捐款、為災區捐款、為病重的同學捐款、義務獻血等愛心活動。結果顯示,當代大學生對社會責任認可的程度不是很高,認可比例基本上都沒有超過50%,這不僅反映了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不強,還反映了民族精神在相當一部分大學生身上出現了缺失。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大學生的創新意識、開放意識、獨立精神有所增強,但同時社會上利益意識的強化與逐利思潮的泛化也導致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不強。教育體制存在的弊端、個人自身的內在素質、家庭條件和氛圍的影響都是大學生責任感淡化的主要因素。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漸漸地形成社會責任意識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建立各種有效機制,使每個大學生都置身于濃濃的社會責任意識環境氣氛之中,久而久之學生都會重視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
三、新環境下高校隱性教育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形成的重要意義
(一)在當前時代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內在要求下,隱性教育是課堂教育的有益補充
在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方面,高校一直是人才培養的主要渠道,也是銜接“象牙塔”和“萬花筒”的關鍵一環。大學階段的課程學習和課堂教育在培養社會責任感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其中隱性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力量。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時代環境和社會環境給市場經濟所帶來的物質繁榮,使部分大學生極易成為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的擁躉,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信仰產生動搖。在中國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格局過程中,很多大學生都把虛無主義、懷疑主義等為代表的后現代主義思想奉為真理,這些思想不斷消磨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影響大學生的判斷力和價值取向。同時,現代的大學生思維活躍,課堂主渠道的有效性也越來越受影響。因此,將隱性教育的方法、理念和載體植入課堂主渠道中,使其成為課堂教育的拓展和延伸,兩者互為補充、互為支撐,課堂效果得到保障,會更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培養的成效。
(二)信息化時代,隱性地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形成是學生樂于接受的有效形式,也是道德教育的核心所在
信息技術時代,互聯網成了新興的媒介。任何正面抑或是負面的內容在網絡上都會被放大。社會上各種不正確的價值觀不斷沖擊著大學生的頭腦,大學生由于涉世不深,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不完善,在接收網絡信息的過程中極易受到腐朽、錯誤信息的影響,弱化了自身的思想建設,淡化了社會責任感。學生不愿再靜下心來安安靜靜地看書,也不愿參與社會實踐、志愿活動、愛心支教等來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慢慢養成一種浮躁的行為習慣,很多時候能選擇逃避的就不去主動承擔,導致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模糊。因此,加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也是信息化時代道德教育的核心,要用學生樂于接受、高度認可的培養方式來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而隱性教育的教育形式區別于傳統的“填壓式”“灌輸式”教育,定期開展信息網絡課程,在課程中“迂回”、隱形地培育大學生責任感,讓學生真正參與進來,感同身受,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現當代大學生“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這種教育方式在無形中對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起到促進作用。
四、高校隱性教育融入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路徑探索
高校是開展大學生責任感教育的主課堂、主陣地、主渠道,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把教書育人結合起來,將道德教育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新媒體環境中,針對大學生責任意識的隱性教育是通過受教育者生活的特定環境,讓受教育者接受某種思想、學習知識、提升素質的教育過程和教育形式,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收責任教育。將隱性教育融入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激發責任教育客體的主動性。
(一)延伸校園網絡功能,利用新媒體逐漸滲透并占領大學生責任主流意識形態輿論陣地
新時期,各類新興媒體成為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在“微”風蔓延的網絡新時代,微博、QQ、空間、微信等占領著輿論陣地,成為實現信息共享的手段方式。與此同時,電視、廣播、報紙雜志、手機等傳統媒體的輿論宣傳也在全方位宣傳主流意識形態,發揮著各自的作用和功能。因此,高校應重視與隱性思想教育教育的有機統一,延伸校園網絡功能,逐漸滲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搶占和利用網絡媒體話語權。
首先,高校應加大對校園網站的建設力度,利用新媒體的影響功能,加大主流意識形態宣傳力度。其次,為了全面展示教育服務功能,要進一步加強完善學校官網、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再次,利用網絡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提高師生的互動頻率,為社會責任感的隱性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的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最后,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加快校園網的更新速度,將傳統與時代相結合,建立專屬校園特色的網站,增加互動功能,提高大學生的關注興趣。
(二)優化校園育人軟環境,發揮育人職能
學校是育人之地,環境是育人之基,是大學生健康成長、不斷走向成熟的重要土壤。優渥的校園文化不僅是基礎環境清潔、典雅、質樸,它還包括校園精神、物質和制度文化。校園精神文化弘揚主旋律,凝煉規范的校風校訓,陶冶廣大師生的情操,浸潤師生的精神世界,具有感染力和號召力。校園物質文化是將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地域特色、校園標識等透到校園文化中,成為校園文化的基礎標志。既能激發學生興趣,又起到教育作用。校園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如學生社團,可以自己制定具有規范性與約束力的管理制度規定,能夠促使學生達成自我管理、自我規范的教育效果。大學校園是傳播先進思想和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建設豐富的校園文化,濃郁的校園育人軟環境,對實現大學生責任感形成進行持續性、滲透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在潛移默化中提升綜合素質,實現自我教育、主動受教,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
(三)實踐育人,創設實踐情境,發揮隱性思政教育功能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大學生認知的根源是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作用,支持學生自主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其熱愛社會、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通過校企合作、志愿服務等渠道,開拓大學生實踐平臺,讓學生投身生產生活第一線,在實踐中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綜合能力,以便在今后的學習工作中利用所學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通過志愿服務,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讓大學生獲得對履行社會責任的體驗和感受,通過內心體驗來促使他們在實踐中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于實踐中“隱性”育人,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使其實現自我教育和主動受教的統一,從而進一步增強自身社會責任感。
(四)言傳身教,增強教育者的隱性教育能力,豐富教育形式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正是對于教師言傳身教的最佳注解。作為教育的施教者,個人能力至關重要,強化隱性教育能力,提高政治素養,磨礪自身過硬的品質,強化職業責任感,有利于推進意識形態教育。作為傳道者,開展隱性教育還需要豐富教育形式。如組織社團活動,學生通過自我管理、自我認同服務社會,詮釋了青春的使命感、責任感。另外,還可以利用團體輔導的方法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機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創新教學方式方法,讓學生進一步認識自我、探討自我和接納自我。開展隱性教育是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有效載體,授課方式、理念以及對師生關系的處理都能夠對學生產生影響,注重為人師表,增強教師個人魅力,言傳身教,使學生感受并能自覺效仿,更好地促進大學生責任感的形成,使大學生獲得感悟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