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江 趙月 李立 王潤 李媛
[摘要]方志敏精神的主體內容是“愛國、清貧、創造、奉獻”。目前,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互聯網、自媒體等新時代特征帶來的沖擊,產生了諸多新特點、新問題。因此,大力弘揚方志敏精神,努力推進方志敏精神與新時代精神相結合,使之成為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強大精神動力,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關??? 鍵?? 詞]? 方志敏精神;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 G711??????????? ?? ??????? [文獻標志碼]? A????????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6-0246-02
一、引言
江西省紅色資源可以概括為“一個人物,四個搖籃”,其中“一個人物”指的就是方志敏同志[1]。在中共黨史和江西黨史上,方志敏同志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歷史地位,特別是江西省方志敏研究會在2005年成立之后,社會各界開始深入研究方志敏同志和方志敏精神,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近年來,以方志敏同志生平事跡和精神內涵為代表的紅色文化得到廣泛傳播。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文藝工作座談會和2016年七一講話中都講到了方志敏同志和方志敏的著作。習近平總書記曾深情地說過他多次讀過方志敏在獄中寫下的《清貧》,每次讀都能受到很大的啟示、教育和鼓舞,《清貧》中描述的老一輩共產黨人的愛和憎,回答了人到底怎樣活著才有價值,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窮和富,回答了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樂和革命者的偉大信仰。由此可見,方志敏同志及其精神內涵有著劃時代的教育意義。本文通過綜述相關學者對方志敏精神的研究結果和定義,分析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現狀,探討方志敏精神與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關系以及方志敏精神對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二、方志敏精神概念與內涵
關于方志敏精神概念與內涵的研究,相關學者給出了見解。劉金菊、陳蓮提出:“方志敏精神的概念可以界定為:方志敏精神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贛東北和閩浙贛革命根據地以方志敏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軍民進行艱苦卓絕的土地革命斗爭歷程中所培養和形成的革命精神的總稱。”[2]在《試析方志敏精神的內涵與形成》一文中竇春芳認為,方志敏精神就是對方志敏的言行事跡所表現出來的先進思想、道德觀念和崇高品質的理論概括和總結提升到一個精神層面上,要濃縮成幾個為大眾所認可、為大眾所熟悉的字,字數越少越好,便于人們去記憶和被世人所接受。[3]江西省方志敏研究會楊子耀認為方志敏精神可以概括為愛國、清貧、創造、奉獻,愛國是核心,清貧是靈魂,創造是精髓,奉獻是基石,這四個方面是有機的整體,既相對獨立,又密不可分。[4]本文比較偏向于采用江西省方志敏研究會楊子耀先生的觀點,把方志敏精神概括為以“愛國、清貧、創造、奉獻”為主體的一種精神。
三、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
高職院校的教學目標是為了培養專業技術型人才,很多人認為只要讓高職院校的大學生成功掌握專業技能找到工作就算成功了,忽視對高職院校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高職院校的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重要階段,人格的形成、人品的培養都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
我們國家已經邁入了新時代。新時代互聯網科學技術的進步產生了自媒體等多種網絡交流平臺,沖擊著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西方的文化思潮不斷輸入,對大學生產生了不良影響。與此同時,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還采取傳統的“灌輸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落后,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嚴重的挑戰。在當前的形勢下,高職院校的輔導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對學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狀況的調查與了解過少,不能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教學和思想輔導,不能很好地解答學生的困惑,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不明顯。
四、方志敏精神與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一)方志敏精神與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
在方志敏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關系的研究方面,很多學者已經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周泰山在研究贛東北根據地經驗時指出,贛東北省創造奇跡的重要原因就是方志敏式思想理論教育[5]。賴文玉指出方志敏精神在和平年代,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并沒有過時[6]。江西省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萬建強認為,發揚方志敏精神有助于樹立共同理想,有利于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利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7]。李康平[8]、于國麗[9]、康厚德[10]等認為,應充分挖掘和發揮紅色資源的教育價值和育人功能,形成時代性的教育成果,構建適時性的內容體系和實踐性的德育基地,大力開展有明顯成效的社會實踐活動,對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獨特優勢。
在方志敏精神與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研究方面的成果卻較少。方志敏精神的基本內涵可概括為“愛國、清貧、創造、奉獻”,實際上這與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要求、思想基礎相一致,與《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也存在不謀而合的地方。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終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將方志敏精神融入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學生堅定信仰、熱愛祖國;艱苦奮斗、安于清貧;知行合一、敢于創造;牢記使命、樂于奉獻,有利于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有利于開拓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資源,有利于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有利于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二)方志敏精神對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歷來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毛澤東早在抗戰時期就說過團結全黨進行偉大政治斗爭的中心環節就是掌握思想教育。[11]改革開放之后,隨著高等教育逐漸恢復發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12]。尤其是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召開,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學習和運用方志敏精神,對引導高職院校大學生健康成長和提升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從理論上來看,方志敏精神內涵豐富,是我們黨和國家乃至整個民族的寶貴財富。方志敏精神集中體現為“愛國、清貧、創造、奉獻”,其中愛國是核心,清貧是靈魂,創造是精髓,奉獻是基石,這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任務是相一致的,教育價值巨大、影響深遠。與此同時,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務繁重,面臨著日益嚴峻的挑戰,尤其在高職院校中,大學生有著自己的特點,拓寬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強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勢在必行。將方志敏精神與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深度融合,探索出更加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和途徑,從而加強和改進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顯得尤其重要。
從實踐上來看,將方志敏精神融入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符合黨中央2016年31號文件精神,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熱愛祖國、創新創業、艱苦奮斗、甘于奉獻的高尚品質,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利于培養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合格接班人。將方志敏精神與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深度融合,探索出更加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和途徑,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推廣價值。
五、結語
為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多高職院校都采取了一定的方式嫁接紅色資源的平臺開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對紅色文化的研究不夠深入、流于形式等種種原因,導致出現了“為學習而學習”的現象,并沒有把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深度融合,很難進一步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提升思想素質。本文研究方志敏精神和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為了能夠更好地探索出紅色文化進校園、進課堂、進頭腦的方式方法,希望通過與江西省方志敏研究會共建方志敏特稱團支部,利用特稱團支部的平臺對方志敏精神進行深入研究,把方志敏精神與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深度融合,豐富育人內容、改進育人方法、創新育人形式,對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進行有益探索。
參考文獻:
[1]劉國云.近年來方志敏精神研究綜述[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2,32(1):55-59.
[2][3]江西省方志敏研究會.“方志敏精神與執政黨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
[4]江西省方志敏研究會.方志敏研究文叢(一)[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
[5]周泰山.論方志敏式思想理論教育的基本經驗[J].景德鎮高專學報,2011(1):10-12.
[6]賴文玉.方志敏清貧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內涵[J].中國商界,2009(7):338-339.
[7]萬建強.方志敏精神與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J].江西社會科學,2009(9):196.
[8]李康平.論紅色資源在思想政治理論課運用的價值與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4):67-70.
[9]于國麗.提高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的路徑探討[J].學理論研究,2009(28):181-182.
[10]康厚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實效性的路徑探討[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5):46-48.
[1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李春梅.長征精神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