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
[摘 要]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傳統農業經濟生產將會隨著新興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的建設而催生出新型職業農民。論述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意義,結合在校涉農專業大學生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實踐情況,總結歸納當前高校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現存的主要問題,并針對現存問題提出若干改進在校涉農專業大學生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的對策建議。
[關 鍵 詞] 高職院校;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現存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3-0110-02
2017年1月29日,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造就高素質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強化人才對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支撐作用,農業部出臺了《“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農科教發〔2017〕2號)。在規劃中明確提出在“十三五”期間全面建立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覆蓋所有的農業縣市區,要求提高務農者職業化程度,提升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總體文化素質、技能水平和經營能力。
涉農高職院校通常是指以開設農業類專業為主的高等職業院校,農業類專業是指與農林牧副漁業直接相關的專業。涉農高職院校如何做好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是新時期高職教育事業發展的重點之一。
一、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意義
(一)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是保障農業產品供應的迫切需要
農業提供的基本生活資料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首要前提,在全球范圍內農業都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問題,也歷來在中國被認為是華夏“安天下、穩民心”的重要第一產業和戰略產業。我國是農業大國,13多億人口使得中國成為農業產品的消耗大國。雖然我國的主糧自給率已經達到98.1%(截止2016年底),但是集中在谷類農產品上,整體來看我國農業發展還存在結構性,有待進一步改善,存在過分依賴較大的進口量來補充,面臨著農業產品供應危機等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大力發展農業,確保糧食、肉、禽、蛋、奶等農產品的充足供應,而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就是推進農業產業升級發展的保障之一。
(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是國家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
“三農問題”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三個問題的集中點還是在農民,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是要解決人的問題。目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新生代農民離開農村、離開農業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這對我國農業發展是一種重要的不利因素。擺在我國農業發展面前的緊迫問題是“今后誰來種地”,農業生產一線需要后繼有人。通過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能夠引領一批新生代農民整體提升素質能力,吸引更多的農村青年扎根農業,以農業為職業,增加農業生產的活力和農業發展的動力。
(三)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是完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的現實需求
未來,農業生產必將隨著傳統農業的手工小作坊式生產經營向科技化生產、合作式生產、深加工生產、市場化經營、信息化生產與管理等方面發展轉變,構建成現代的多元化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系要求新型職業農民掌握更多的農業生產技術、農業設備使用技術、經營管理能力和信息化應用技術等知識、技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是大勢所趨。
二、在校涉農專業大學生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現狀
2016年1月28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構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培養新型職業農民。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要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將職業農民培育納入國家教育培訓發展規劃,辦好農業職業教育。
在國家的號召下,有涉農專業的高職院校積極響應,開展了各種形式和內容的面向大學生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用實際行動踐行文件精神。
(一)政校合作,將大學生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與職業證書結合
面向即將畢業的在校大學生組織覆蓋農業產業化經營、電子商務、農業政策法規、農業科技與創新、農業食品安全等內容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系列講座。培訓考核與省農委認定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合格證書相結合,培訓考核合格的學生獲得相關的合格證書。在涉農領域就業創業的在校大學生可到當地農業主管部門申請新型職業農民認定,并享受有關政府政策待遇。新型職業農民創辦的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小微企業,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等符合條件的,依法免征、減征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等稅。根據各省市政策不同,新型職業農民可能在新型職業農民養老保險政府補貼、農業貸款、農業政策性保險等方面有更多的激勵政策。
(二)現場教學,豐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內容和形式
在大學生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中,安排一定的培訓課時到校外的農產品種養殖基地、農產品交易市場、農業科技園、農村合作社、農村聯合體等現場進行考察學習,通過對新材料、新技術、新模式的參觀學習,與一線的農民、農業企業家訪談,使得涉農專業在校大學生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開闊視野。
三、在校涉農專業大學生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現存問題
(一)大學生到農村特別是偏遠貧困地區農村工作和服務的熱情還不足
大學生參加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后,受到居住環境、收入水平、社會地位、勞動辛苦度等因素影響,再加之投資風險、家長擇業觀念等影響,一些大學生在擇業就業時并沒有選擇涉農工作,并且已經就業的大學生跳槽換工作、返鄉回城的現象比較嚴重,這導致大學生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作用和目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二)培訓的時間和空間局限,培訓模式有待創新探索
大學生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更多的是采用課堂授課的傳統模式,大學生早已經習慣并逐漸厭倦了這種灌輸式的、傳統的學習模式,因此培訓成效欠佳,大學生在培訓現場低頭率較高、曠課率較高,培訓的模式有待進一步創新探索。
(三)重理論輕實踐、孵化能力偏弱
當前,在校涉農專業大學生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還是更多的依靠學校自身的師資、學校校內的實驗實訓場所,培訓的內容還是過于重理論,最終導致畢業生創新創業孵化能力偏弱。在校涉農專業大學生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需要重視實踐教學環節,需要引入社會資源。
四、在校涉農專業大學生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對策建議
(一)要突出大學生的實踐技能培養
對涉農專業大學生,只有通過加強在校期間的課程教學,特別是實踐技能教學,使得學生在具備良好的涉農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對在校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以及未來從業新型職業農民工作充滿信心。可以聘請創業成功的職業農民、農業技術人員作為學生的導師,在校涉農專業大學生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中設置根據當地農業經濟產業特色的培訓方向,讓學生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培訓模塊,由聘請的導師現場進行授課、輔導。有條件的職業院校可以在農業園區、產業示范基地設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基地,為在校涉農專業大學生提供考察學習、實習或孵化等服務。
(二)要從職業精神突出職業農民理想信念
當代大學生以獨生子女居多,從小就被家長所溺愛,讓他們從事農業工作特別是到農村偏遠地區工作,遠離繁華都市,學生會有抵觸心理,因此不選擇農村農業工作,或中途離鄉返城工作。職業農民要求從業者具有一定的理想信念和職業精神。
1.要采取成功典型現身說法的方式,將兄弟院校涉農專業大學生新型職業農民創新創業案例引入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中。特別是本校畢業生中涉農專業大學生新型職業農民創新創業的成功案例,讓畢業生與培訓學生面對面交流,依靠成功的案例引導學生樹立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生涯信心。
2.要將農業的發展前景、國家對“三農”的重視和各種政府的鼓勵文件和激勵政策向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大學生傳達到位、解釋清楚,幫助規范好涉農創業路線,樹立學生的學習信心和從業信念。
(三)要將涉農專業大學生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與終身教育、信息化教育相結合
1.將涉農專業大學生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與終身教育融合。涉農專業大學生在畢業后的新職業農民創新創業過程中需要知識的不斷更新與信息咨詢,因此可以將在校涉農專業大學生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融入終身教育理念,例如建立培訓班的微信公眾號,定期更新“三農”新聞、“三農”政策、科技技術等信息提供給學員學習,并配備專門的網站設置留言板和在線交流功能,由專職的老師進行答疑輔導。
2.將涉農專業大學生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與信息化教育相結合。還可以將在校培訓工作融入信息化教育技術,打破傳統的課堂集中培訓模式,采用網絡課堂和云技術傳遞信息資源,拓展培訓的時間和空間。
3.將本校涉農專業相關的行業現場生產情況、職業農民的生活環境等信息錄制成視頻,真實地播放給參加新型職業農民職業的在校涉農專業大學生,使在校涉農專業大學生充分了解真實情況,避免產生誤區,培養實踐操作興趣,鼓勵參與涉農創業事業。
(四)要多元化創新長期跟蹤服務機制
涉農高職院校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不能僅僅依靠培訓計劃來規定課時,還需要在培訓結束后長期跟蹤服務,可建立培訓技術專家包干到戶的機制,完善對培訓師資的跟蹤績效管理制度,注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實際經濟成效。
綜上所述,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雖然已經在涉農高職院校開展了一段時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有待解決,比如培訓方式、過程監管、培訓成效等方面仍需要進一步優化和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依舊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劉永紅.阜陽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現狀及成效[J].現代農業科技,2016(13).
[2]趙密霞,高峰,張亮.高等農業院校培育新型農民模式研究[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1(1).
[3]胡德華.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其創新對策[J].成人教育,2012(11).
[4]李金文.基于現代農業發展的職業農民培訓體系構建研究[J].農業經濟,2007(11).
[5]靳海科.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的理性思考[J].東方企業文化,2014(10).
[6]程偉,陳遇春.創新職業農民培養模式中職業院校的地位與作用研究:基于分類培訓的視角[J].職教論壇,2013(21).
[7]王珍東.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的選擇[J].教師,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