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金根
[摘 要] 就當下課程改革的東風興起,在各地中小學如火如荼地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大潮中,針對片面理解課改概念和教改意義的現象,提出一些冷靜的思考,還真實于課堂,還課堂給學生,去除華而不實的環節,尊重學生,講究有效性教學,上好“家常課”,構建真正的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的本色課堂。
[關 鍵 詞] 尊重;學生;講究;實效;家常課;本色課堂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3-0142-02
近些年來,各地中小學(包括部分大學、高等院校)積極響應教育主管部門提出的教學改革和課程改革要求,紛紛建立起各種名目的教改實驗班,動輒上起教改實驗課,還申報了一大批所謂教改試驗基地學校。對各種層次、不同性質的學校,無論普高、職教所表現出積極參與教改的勁頭和積極性,無可厚非。就目前教育教學現狀及質量來說,改革是必然,不改革就沒有出路,更沒有發展和未來。但是在這場轟轟烈烈的教改大潮中,在近些年來的教改實踐中,出現了一些違背教育規律,片面理解教改的目的和意義,只做表面文章,不去深刻研究教育教學規律,只顧展示教師的能力,不顧學生利益的現象,如:不切實際,不根據教學需求濫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認為課堂上只要放了PPT課件,就符合教改精神,就是好課;情境設計過濫或多余,語文課基本上上成了音樂課,假如換個音樂老師,這節語文課或許更精彩;又如:新課改要求課堂必須有師生互動,有的老師設計互動環節時,不從學生實際出發,不從課程需要出發,不深入研究課堂設計,生拉硬套,牽強附會,設計許多無效互動或者偽互動環節,有時候學生配合不好,答不上來時,不采用引導啟發,而是自說自話等;再如:有的老師非常重視“效果”,在正式課前反復演練,爐火純青,課堂成了老師“表演”的舞臺,老師成為絕對的主角,而學生則變成反復被動觀看表演的觀眾,失去了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課堂上熱熱鬧鬧,可學生空空如也……上述現象說明了某些老師急功近利,片面理解教改精神,出現了違背教育規律的一些做法,剝奪了學生在學習中應有的一些權利,不尊重學生,只圖熱鬧,不講究實效,更不講究遵循教育教學規律,針對上述現象和問題,筆者就如何在教改大旗下真正體現教育教學規律,體現教改精神而上一堂好課,做了一些反思,感想如下:
首先,尊重學生。即尊重學生的時間、空間、思維、討論、發言、探究問題的權利。現實課堂上,有些教師往往為了加大課堂信息容量或體現自身的能力,變相剝奪學生的閱讀、思考、研討發言,甚至寫字、做練習的權利,一切包辦代替學生,只站在教的角度而不從學的角度考慮課堂,忽視學生是課堂主體的原則,形成“一言堂”,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思維開拓,更談不上創新思維和創造力的培養。因而,筆者認為我們既不能不切實際地玩弄形式主義,將神圣的課堂搞成花里胡哨的大雜鋪,不實在,更不能剝奪學生的學習過程及他們所擁有的權利。必須從課堂的實際出發,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合理地設計安排教學環節。總之,一切為了學生,一切從學生實際需求出發,尊重學生,讓課堂成為真正的學生有效學習的陣地。
其次,講究有效性教學。要學會“洗課”,即注重課堂知識的實用性,講究課堂學習的節奏環節的連貫性,同時要勇敢地“洗”去沒有必要的內容或環節,不要浪費珍貴的45分鐘的任何一分鐘。優秀教師的示范課中,就有效性學習這一點做得相當到位,課堂每一分鐘都從學生角度出發,把握學生主體、教師主導性原則,給人感覺實實在在,環環相扣,特別注重有效性學習的體現,學生從課堂45分鐘里已經能夠充分掌握知識內容,不需要課外再去上“家教”,吃小灶補課,而且優秀的教師幾乎從來不布置額外的家庭課外作業,而是將學生課外自主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課外自主性學習,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課外實踐來充實自己,彌補不足,從而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減負”,實施真正的素質教育。教學是一個綜合體系,有效教學探討涉及諸多方面:
1.應該有正確的理論指導,這不僅要求我們樹立大眾教育思想、終身教育思想、素質教育思想,還應該形成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結合的教育觀,形成動態的知識觀,關注人的終極價值。
2.把握有效教學的內涵。高效的教學就是要有明確而具體的目標,學生的主動參與,深刻的情感體驗,適切的教學方式,有意義的知識建構,清晰的反饋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和能力。
3.應構建三維教學目標。在教學中,不僅要關注知識、技能的傳授,也要關注教學的具體過程和教學方法。另外,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是一個整體,我們不能硬性割裂它們。
4.應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其關鍵是要弄清楚我們的教學要教什么和怎么教以及在教學之前進行“洗課”。
5.有效教學要形成思維的文化。主要是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學會思維的同時還要使學生享受思維的快樂,把思維當作一件愉快和幸福的事情。
6.促使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方式,要轉變學生接受學習為合作學習,使學生學會探究,并站在哲學高度尋找學習規律等。
7.有效教學需要對教學要素、教學評價和教學管理等方面實施必要的變革。
最后,要上好“家常課”。何為“家常課”?即平時樸實的常規課,“家常課”好比做家常菜,雖然與名菜、大菜無法媲美,但是卻非常實在,合口味,有特色。“家常課”同樣也講究實在,合學生口味且有個性特色,并能夠天天上,人人都能上,隨時可以上。具有求真、樸實、親和力,而有別于表演式的課堂教學或形式大于內容的課,有別于有些所謂“上課專家”那種一節課能夠上遍天下,甚至一節課上一輩子。“家常課”注重學科性,不要花里胡哨,讓人搞不清一節課究竟是語文課還是音樂課。從“家常課”的教學觀中,筆者認為現代教學必須重“實”避“虛”,切勿形式大于內容。聯系現實課堂,教師賽課、公開課、示范課等,往往注重形式的豐富,夸大形式的作用,而忽視了課堂最根本的要求,即內容實在,從學生實際出發。我們作為人民教師,是教育人的人,要實事求是,不能搞虛假或“做課”。這既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也對教師長期發展不利,更危害教育事業。
因而在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講究有效性教學,要上好“家常課”。不僅要關注知識、技能的傳授,也要關注教學的具體過程和教學方法。另外,教師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注重課堂有效教學和學生有效性學習引導,形成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結合的教育觀。我們的課堂教學才會發生根本變化,教學改革才能得以實施,素質教育才能得以顯現。
參考文獻:
[1]楊九俊.有效教學的理論與實踐[J].《PDR》教研天地,2008(11).
[2]郭思樂.素質教育的生命發展意義[J].教育研究,2002(3).
[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通識培訓叢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4]薛曉娟.應用本科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