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俊
[摘 要] 針對移動界面設計方向的課程進行研究,旨在探索提升學生界面設計能力的策略和方法。綜合運用了文獻研究法、調查研究法和對比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分別對人才需求進行調研,對職業能力進行分析,并對現有移動界面設計課程進行分析。根據調研分析結果,從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上進行改進;考核模式通過課—證—賽結合的模式提高學生綜合能力。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學校所學內容與市場所需脫節的問題,彌補了現有教學方法的不足,改進了實踐技能的培養模式。
[關 鍵 詞] 移動界面;課程改革;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3-0162-03
一、引言
《2017年互聯網發展趨勢報告》指出:2016年全球34億互聯網用戶中,移動互聯網用戶約占六成,至2020年預計將以每年2%的增速增長[1]。活躍的移動互聯網市場,催生了對移動應用的巨大需求[2]。與此同時,移動應用人才市場分工也越來越明細,如網絡通信、測試、界面設計、開發等。
目前開設移動相關方向課程主要分為移動應用/網頁開發、網絡通信技術、界面設計等多個方向,現有計算機專業開設移動方向基礎課程較多,界面綜合設計等細分方向的較少。移動界面方向課程主要分兩類[3],一種偏向藝術、多媒體方向的UI設計,另一種則包含在移動應用開發中,兩大方向都包含界面設計卻又沒有結合起來。而市場需要的移動界面設計人才是綜合型的,因此對移動UI設計課程的改革亟待解決。
二、人才需求調研與職業能力分析
作者通過網絡查詢、電話咨詢、企業考察訪問、問卷等形式對人才需求、職業能力進行了調研分析,得出了下面的資料和信息。
(一)人才需求調研
根據對相關行業企業的調研以及社會崗位對移動應用開發行業人才要求的分析,以目前畢業生所從事工作的性質來劃分,大致上可分為以下四類[4],具體如下所列:
1.網絡通信方向,主要負責核心網絡設備的日常維護、通信網絡的技術工作。
2.應用/網頁開發方向,崗位職責多為手機游戲、手機終端應用軟件和其他手機應用軟件的開發與維護等。
3.移動界面設計方向,主要負責完成移動應用/網站界面的設計和實現工作。難度適中,適合高職學生學習[5,6]。
4.移動測試方向,他們主要承擔測試、整理測試報告、跟蹤問題等工作。難度適中,適合高職學生學習。
(二)職業能力分析
通過對崗位進行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分析,可大致確定出相應的職業能力素質要求情況。企業對用人不僅要求員工具有相應崗位的技術技能,還需要團隊合作能力、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職業修養,如下表所示:
三、移動界面設計課程現狀分析——以上海東海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一)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分析
東海學院傳媒學院下設影視動畫、廣播影視節目制作、計算機應用技術三個專業,開設了各類界面圖像、視頻制作技術課程,為移動界面設計課程提供了良好的專業集群環境。計算機技術專業現有一支高素質、專業技能嫻熟的師資隊伍。專業還具有良好的校內外實訓環境,如“東海創意園”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了頂崗實習、畢業實習的技能實踐機會。并且該課程難度適合高職學生,因此該課程非常適合在本專業開設。
(二)移動界面設計課程分析
在東海學院2014級學生之前,移動界面設計課程的教學主要包含在移動應用開發課程中,采用Android Studio環境或者Eclipse集成環境,并在上述平臺上進行移動界面設計。教學內容存在如下問題:(1)教學內容有些陳舊,與目前社會人才需求不夠匹配;(2)只包含界面的實現,不包含設計方向;(3)教學軟件環境、內容略顯復雜,對高職學生有一定難度。
除此之外,課程組織、教學方法也存在一定不足,比如理論課時、實踐課時分配比例不合理,教學模式較為單一,考核方法不完善等問題。
(三)學生現狀分析
通過調研東海學院計算機專業學生情況,包括調研老師和家長對學生的評價發現,學生具有如下特點:(1)生源基礎知識薄弱,包括理論知識積淀和實踐操作能力;(2)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夠,興趣方向尚不明確;(3)對移動界面設計方向有一定的了解,知識尚未形成職業方向。
根據學生特點,篩選難度適合的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模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主動性,最終達到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就業能力、綜合素質等目標。
四、面向高職院校移動應用界面設計課程的研究
(一)課程內容與組織
高職院校的目標是培養出社會一線工作的高素質人才,所學知識要具有實用性、職業性[7]。盡早引入社會急需的課程內容,淘汰不適應社會發展的課程內容,并要考慮到學校和學生的條件和特點,優化課程內容,為學生未來就業服務;課程內容設置與本專業基礎及技能競賽、考證相關,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東海學院計算機專業中,移動界面設計在制定時主要考慮了三個因素:(1)保證課程知識體系的系統性;(2)突出實用性,能夠學以致用;(3)根據學時限制,適當增減課程內容。
移動界面設計人員對職業素質與能力要求主要包含:良好的美術功底和創意構思能力,熟悉手機/平板UI設計流程,具有H5界面的開發技能,熟練使用各類設計軟件,如Photoshop、Illustrator等。本專業對移動界面設計課程內容進行設置時,參考了上述要求[8-12]。課程框架結構如下圖所示。
由下圖可知,課程在設置時,摒棄了之前基于Android studio環境的實現,主要以PS+H5+CSS3為授課內容,難度適中,適合東海學院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學生現狀;課程內容與世界技能大賽和上海市“星光計劃”大賽內容相匹配,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部分課程內容與上海市計算機等級考試匹配,有利于學生獲取證書,提高就業競爭力。
為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對于上述教學內容,精心篩選出重點和難點,本課程共安排68課時,其中理論28課時,實踐40課時,如表2所示:
(二)教學實施的研究
課程在實施時主要遵循如下原則:
1.面向職業能力進行培養。在具體的課程實施中,不僅要保證教學內容與社會需求匹配,而且要注重培養學生具有職業所需的能力和素質,比如實踐操作能力、團隊協作精神、良好的審美能力、溝通表達能力等。
2.課—證—賽一體化。課程PS部分與一級等級考試相關聯,而且在上海市“星光計劃”技能大賽以及世界技能大賽中,網站設計賽項部分模塊與本課程內容匹配,挑選部分賽題模塊到課堂上,與比賽結合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另外,從中獲取的知識和經驗對就業也極為有利。
3.課程考核注重綜合能力評價。在課程最終成績評定中,一方面考慮學生平時的出勤率、課堂表現、完成平時作業任務的情況等,另一方面考查學生設計作品情況,要求學生作品+報告,并進行答辯。前者重點考核學生學習態度、努力的程度,后者主要考核學生的整個課程綜合應用情況以及溝通表達能力、審美水平等。
在具體教學中,主要采用了任務驅動教學法和項目教學法相結合的方式,并結合了講授法、分組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13]。首先通過任務驅動教學法促使學生快速掌握這門課程必要的知識點,在熟練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運用項目教學法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
多種教學方法的結合,達到了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首先拋出問題,逐步引導學生主動搜尋知識,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老師強調在應用中學習,將知識點融入案例中,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掌握知識;老師要求作品提交,并對每個作品做出評價和總結,指出作品的亮點和不足[14],鼓勵學生之間相互評價和探討,學生在相互學習以及改進作品中提升技術與能力,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協作能力。
對于教學中的綜合項目,將其分解為小的任務,并引入小的案例,將知識點融入其中,比如對于一個購物APP界面設計可將其分解為下列任務,具體設計如表3:
(三)課程教學效果
通過對課程內容、教學實施的改革,對比之前的2014級、2015級和2016級教學效果均獲得了進步。根據任課老師和輔導員反饋,2015、2016級學生的學習能力、表達溝通能力、學習熱情相比2014級都有所進步。據統計,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2014級專升碩人數5人,2015級10人,2016級目前報名碩士班的人數分別為18人,呈上升趨勢;且專升本的學生人數也有所上漲,說明學生的學習熱情逐年上升;相比2014級,2015級目前簽約移動方向的工作比例有上漲趨勢,可見本課程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2015級學生在“星光計劃”比賽中取得的良好成績,也印證了課程研究取得的進步。
五、結論
研究結果證明,通過對課程內容與組織進行的改革對具體教學實施進行改進,對比之前的情況,移動界面設計課程取得了一定成果,學生的學習能力、表達溝通能力、基本素質皆有所提高。
參考文獻:
[1]中國信通院.2017年互聯網發展趨勢報告.http://www.useit.com.cn/thread-14374-1-1.html
[2]盧迪.移動互聯網人才需求及高校移動互聯網人才培養現狀分析[J].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5,37(6):141-146.
[3]曾照靜.高職院校UI界面設計課程創想與探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4.
[4]白玉羚.移動應用開發行業人才需求分析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7(19):429.
[5]張波.高職移動應用開發專業課程設置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4):227.
[6]李潔.移動應用開發技術的分析與研究[J].電腦迷,2017(4):148.
[7]殷旭東,宋東興,周思林.“Android移動計算技術與應用”課程教學探索[J].計算機教育,2014(22):71-74.
[8]程強,杜中敏,張娜.Android操作系統的課程教學[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4,13(3):55-57.
[9]Neil T,Tidwell J.Mobile Design Pattern Gallery[M].O'Reilly Vlg.GmbH & Co,2012.
[10]Nudelman G.Android Design Patterns:Interaction Design Solutions for Developers[M].Wiley Publishing, 2013.
[11]Cameron Banga,Josh Weinhold.移動交互設計精髓[M].電子工業出版社,2015.
[12]Juhani Lehtimaki.精彩絕倫的Android UI設計[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
[13]宋紅軍.任務驅動教學法和項目教學法在“Android開發技術”教學中的協作研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5(6):70-71.
[14]張廣歌.“移動應用開發專業”(UI方向)人才培養模式構建[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7(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