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煜輝
[摘 要] 自卑是人類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高職學生因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和生活境遇等多方面因素比本科學生更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基于近年來對高職學生自卑心理的現狀調研,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對高職學生自卑現象進行探究,并提出解決對策,為高職生的自卑心理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關 鍵 詞] 積極心理視角;高職學生;自卑心理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3-0174-02
美國精神分析學家阿德勒認為自卑感是人類共有的心理現象,每個人在其成長過程中都會體驗到自卑心理。[1]從某種意義上講,自卑感是人類不斷獲得成功與進步的內在動力。美國精神病學家埃里克森曾在他的著作《兒童與社會》中提出,6至11歲是個體到體驗“勤奮對自卑”的關鍵時期,個體如果在這一階段體驗到的成功感較多,就會產生勤奮感,繼而逐漸形成對自己能力的正向期望和抱負。反之,如果個體在這一階段體驗到的挫敗感較多,就會逐漸形成自卑感,進而影響到長大后的人格特征。[2]由此可見,自卑是人類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自卑心理本身不是問題,如何看待自卑和應對自卑才是問題的關鍵。受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影響,高職院校在我國民眾心中的認可度和接納度一直不高,老百姓普遍認為專科層次的大學辦學質量遠不如本科高校,考入專科學校的考生今后在就業情況、薪資水平、職業發展要遠遜色于本科學生。這些社會偏見無疑會對高職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造成影響,很多高職學生容易陷入自卑的泥潭,高職教育工作者必須重視對這些學生的教育引導,幫助他們克服自卑心理,勇敢地面對人生。
一、高職學生自卑心理的現狀與原因解讀
(一)高職學生自卑心理的現狀調查
筆者在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就高職生的自卑心理及自我效能感做過系列調研,調查發現,有35%的高職學生認為在就業質量、技能學習及職業前景等方面比本科生要差,對高職生的身份認同缺失較為嚴重,74%的學生有升本或轉本的意愿,且這種對高職生身份的不認同感隨著年級增長而增長;其次,就自卑的原因而言,調查發現,約有75%的高職生對學習和就業的信心不足,有18%的學生憂慮生活開支、家庭經濟狀況等問題,有7%左右的學生對自己的長相或性格不滿意;此外,自我效能感的調查顯示,37%的學生自我效能感低,習得性無助感強,尤其是在學習方面,很多學生在日常接觸和咨詢工作中明確表示進入大學以后對自己的學習能力極不自信,很多科目如高數和英語簡直就是到了“聽天書”的地步。筆者所在高職院校近幾年因招生政策變化,很多提前單招入學、注冊入學以及來自甘肅、四川和內蒙古的學生學習功底薄已成為公共的教學難題。
(二)高職學生自卑心理的原因解讀
高職學生容易產生自卑心理,究其原因與以下幾個要素有關:(1)早期環境的影響。心理學研究認為,自卑作為一種性格特征,與個體早年的成長經歷有很大關系。如高職學生童年的特殊事件,早期居住環境的惡劣,缺乏同齡人應有的關愛,由于成績差被老師忽視、批評、輕視甚至遭受侮辱等都可能造成自卑心理。(2)社會環境造成的壓力。如前所述,社會對高職教育的認可度低是導致學生自卑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高職學生自步入高職校園起就開始感受到周圍的人際壓力,親友的一句話、同學間的無意比較都會讓他們陷入自卑的境地。(3)生活環境引發的自卑。心理學研究表明,自卑與生活環境有很大的關系,先天環境和后天環境都可能讓個體產生自卑心理。如一個高職學生可能會因為個子矮在就業時體驗到強烈的自卑感。(4)個性懦弱等原因造成的自卑。這類學生多數是在幼兒時期養成的性格,少數是早期經歷了過多歧視、嫌棄、排擠所致,他們有敏感多疑、個性脆弱的個性,還有些先天生理缺陷的,這些自卑都是與生俱來的,他們往往缺乏有效的應對方式。
二、積極心理學對高職生自卑心理輔導的啟示
(一)積極心理教育有助于改變高職生的認知
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的體驗和幸福感的獲得能夠克服“缺陷”帶來的自卑。我們知道,身體、經濟、家庭、學歷、知識、技能乃至別人的評價都會成為缺陷或者缺失給人帶來自卑感,阿德勒在其著作《自卑與超越》中提出了“童年陰影”概念,認為包括嘲笑、憐憫和排擠是自卑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只有認識人生的意義,打開人生的鑰匙,培養與他人合作的勇氣和精神才能克服自卑。[1]高職院校的生源多來自教育質量低下的中學和經濟條件較差的家庭,這部分學生在其早年成長經歷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被輕視的現象,進而很早就產生了自卑心理。積極的心理教育能夠克服環境帶來的缺陷,讓學生認識到只有開展積極的人生才能走出自卑。每個人都會自卑,他們只是處于不同的環境之下,只有積極努力改善環境才能改變現狀。
(二)積極心理教育有助于激發高職生的潛能
自卑讓人喪失自信。林傳鼎的《心理學詞典》[3]指出自卑源自于和他人比較而產生自我輕視的感覺。很多高職學生認為自己基礎差、學歷低,人生就是那樣了,怎么努力也不會有多大進步,所以自暴自棄,也不愿意學習,更不愿意參與競爭。還有些學生因為家庭條件不好,不愿意和同學交流,不愿意參加各種活動,也不愿意學習技能,甚至連參與體育活動的意愿都沒有。這種消極的態度導致了他們“技不如人”。研究發現,很多高職學生并不是“笨”,而是學習上沒有自信,認為再怎么學也就這樣了,所以才放棄學習。積極心理學強調人的無限潛能,認為只要給予恰當的關愛和信任,每個人都可以挖掘出屬于自己的“人生金礦”。
(三)積極心理教育有助于完善高職生的人格
高職學生受到“專科”這一標識的負面影響,在人格發展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各種極端,而且長期處于負面情緒中會違背他們的自尊、自愛、自律等道德準則,有些學生甚至會產生消極厭世情緒,對學習、生活和工作產生恐懼,由此衍生出怯懦、憂愁、焦慮等性格特征。長此以往,還會對人格的健全發展造成影響,甚至導致人格障礙的發生。通過積極的心理教育能夠讓他們發現自己的價值,形成良好的認知方式和價值觀念,能夠積極發揮自己的特長,形成樂觀積極的品格,建立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情趣。強烈的自尊心往往會伴隨著巨大的自卑感,筆者曾對236名家境較差的貧困生開展過調查,調查顯示,這些學生由于巨大的經濟壓力,在人際交往上表現出不自信,不愿意參加集體聚會,認為自己是異類,對未來缺乏安全感,憂心忡忡,性格孤僻。而積極的心理教育能夠幫助這些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坦然面對自己的性格弱點,激發他們自我改善、自我成熟的動力。
三、積極心理視角下高職學生自卑心理輔導對策
(一)營造積極正向的生活環境
每個人都有自卑情結,要克服自卑心理,根本上還要改善個體的成長環境,積極正向的生活環境有助于促進個體形成自信、陽光的心態。首先,改善社會環境。在社會層面建立尊重意識,重構社會對高職教育的認知,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國家層面多從招生政策傾向、人才培養質量及就業政策引導等方面予以支持,促進人們對高職教育的認可度,充分認識到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社會不再歧視高職生,高職生的自卑感自然就會減輕很多。其次,改善家庭環境。很多自卑感較強的學生都源于家庭的不幸,所以父母要給孩子創設良好的環境,減少單親、留守家庭的出現,給孩子快樂成長的環境。最后,營造尊重孩子天性的校園環境,樹立多元智力觀、人才觀。各級學校要積極發展孩子的天賦,不去扼殺孩子的個性,不唯分數論,對于那些成績較差的學生讓他們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和特長,不是每個人只能通過上本科獲得成功。
(二)養成敢于戰勝自卑的習慣
要利用積極心理教育,讓學生在習慣上逐漸克服自卑。首先,逐步引導學生獲得成就感。如某個不敢交流的學生,讓他們勇敢邁出第一步,在人際交流中體驗價值與成功。[4]其次,糾正學生的畏難情緒。對“我不行,努力也沒用,我很笨”這種觀點專門進行糾正,通過舉辦自信心培養專題教育活動讓學生認識到只要克服了自身的缺點,人生就能上一個臺階。最后,逐漸養成自信的習慣。通過多參加文化、體育、藝術、競技、社會等活動提高他們的社會活動力和團隊合作能力,逐漸培養意志力,樹立自信心。
(三)培養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
為了提升自信,建立積極的情緒,學生一定要學會選擇能夠給自己建立自信的環境。(1)教會學生要善于調節自我抱負水平。當遇到挫折之后,要讓學生在另一個地方站起來,如果一個目標不能實現,就適當降低目標,再試一次。(2)教會學生揚長避短。如果一個學生的學習成績不好,但主持播音能力很強,那就要讓這位學生揚長避短,通過能力的提升彌補學習上的短板,選擇其他的路徑建立自信。(3)鼓勵學生通過參加心理訓練提升自信。對于一些自卑情結較重的學生,可以鼓勵他們參加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組織的各類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提升自己,對于有人格障礙的學生還可以通過個體咨詢的形式來化解自卑情結。
高職學生的自卑心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高職教育者要做好自卑學生的認知引導工作,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自信觀,通過開展專題心理講座、行為訓練及個體咨詢等形式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幫助高職學生克服自卑、贏得人生。
參考文獻:
[1]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自卑與超越[M].曹晚紅,魏雪萍,譯.汕頭大學出版社,2010.
[2]許燕.人格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219-237.
[3]林傳鼎.我國古代心理測驗方法試探[J].心理學報,1980(1):75-80.
[4]孫國紅.淺析高職學生自卑心理產生的原因[J].科技視界,2016(15):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