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俊
[摘 要] 雙導師教學團隊的建設是現代學徒制落地實施的一種方式,主要對現代學徒制雙導師教學團隊的建設必要性、建設內容進行探討,對其建設的思路和所發揮的作用進行簡單分析并提出思考,以此體現雙導師教學團隊建設的必要性及其優勢。
[關 鍵 詞] 現代學徒制;雙導師;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3-0202-02
一、建設雙導師團隊的必要性
2014年8月,教育部正式出臺的《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校企共建師資隊伍是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重要任務,現代學徒制的教學任務必須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共同承擔,形成雙導師制”。這意味著“雙導師是實施現代學徒制的主體,現代學徒制實施成功的關鍵要素之一就是校企雙主體育人、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雙導師教學”。
以寧波職業技術學院藝術學院工藝美術品設計專業(下文簡稱工美專業)為例,由學校和專業牽頭、企業參與,雙方共同就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課程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問題交換意見,商定改進辦法,將人才培養放在首位,將現代學徒制落到實處,自專業建設以來,校企雙導師教學團隊作為校企合作育人落地的一種最為直接有效的表現形式,收獲了較大成果。
工美專業在專業建設初期就以現代學徒制為背景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通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方式解決現代教育與傳統師徒制的銜接與兼容。專業有校企合作單位10家,其中個人企業5家、事業單位5家。在雙導師團隊建設時,專業根據人才培養方案的需要,聯系專業緊密合作企業,聘任公司技術骨干,根據企業教師自身專業優勢,與校內專業教師搭檔,共同承擔專業相應課程。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工美專業核心課程基本實現了由單一的校內教師授課向雙導師聯合授課的轉變。這種教師團隊建設模式充分考慮到了教師自身的專業優勢,同時也滿足了企業所需人才培養的目標,在教學中運用真實的企業項目為載體,讓學生體驗企業操作流程,既將理論貫穿于專項技能訓練中,也讓學生收獲了一定的工作經驗,對培養學生的職業操守與職業技能,明確培養對象“學生”和“準員工”的雙重身份,實現工學交替有著很大的幫助。
二、建設雙導師團隊的作用
(一)校企合作,優勢互補
雙導師團隊所謂的優勢互補是指企業教師具有相對豐富的實戰經驗,可以稱為“經驗優勢”;而高校教師則具有相對全面的知識和技能儲備,學歷較高,可以稱為“學歷優勢”,在組建雙導師團隊時,雙方恰好能取長補短。下面以工美專業聘請的企業教師為例說明。
工美專業的企業教師通常分為兩類。一類是某種傳統手工藝非遺傳承人,學歷雖低卻閱歷豐富,手藝嫻熟卻缺乏系統的理論知識,在技能操作或講授課程時“經驗至上”,他們的授課方式一般是中國傳統的師徒制,由師傅將技藝通過不斷示范操作、講述經驗進行教授,徒弟需要通過學習、練習、配合自身感悟而有所成,這種傳統的師帶徒傳承知識和文化的方式通常講究一定的私密性,這類傳統的手工藝師傅通常很小就由學徒做起,接受過高學歷教育的情況非常少見,具有一定的知識傳授局限性和人才培養局限性,他們自身經過長時間的手藝磨煉,由學徒慢慢轉變為師傅,所學手藝都是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老技藝,雖然在技藝的創新程度上相對比較守舊,但自身所掌握的傳統手工技藝卻是十分高超的,鮮有人能與其比肩。現在的“工業化”“快節奏”社會中已經很少有人愿意花費大量的時間接受這種“枯燥乏味”的“老古董”手藝的學習了,因為這明顯與當下的時代顯得“格格不入”,因此,老師傅們的學徒選拔范圍通常局限于相熟的高中、初中,甚至同鄉、鄰里、親屬等,這對知識和技能的傳承、普及,創新性人才的培養皆非常不利。這類企業教師上課時因為自身的人格魅力、豐富閱歷、親和力的形象深受學生的歡迎,所傳授的技能相對過硬,適合教授非遺傳承類的課程。另一類是企業骨干,通常是專業緊密合作企業中的技術骨干,大部分受過高等教育,具有充沛的專業知識,且有長時間的企業工作經歷,他們在操作時會充分考慮到產品的成本、制作效率、技術難度、產品品質,講究一切從實際出發,他們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會引入企業真實項目,讓學生體驗企業操作流程,并注重講授行業當前流行產品與技術,重視行業標準、產品質量與客戶體驗,旨在培養學生的職業操守與職業技能。
與企業教師有所不同的是,高校專業教師通常有著碩博高學歷或海外留學訪學經歷,接受過長時間的、系統的專業理論體系培訓,理論知識、技能操作都比較完善,且具有一定的學術高度、開闊的眼界和敢于創新的精神,這為完善傳統手工藝傳承體系、拓寬民族文化傳承范圍、創新人才的培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是校內教師往往并沒有長時間的企業工作經歷,比較容易忽視企業教師所在乎的技能熟練、財力、效率,講究更多的是技能規范與創新創意,因此,在人才培養方面會與企業所需的人才具有一定差別。
考慮到上述因素,工美專業聯系企業組建雙導師教學團隊,結合企業教師與校內教師各自的優勢,配合教學,相輔相成,最大限度地實現現代學徒制的宗旨。
(二)項目導入,成效顯著
高職院校的教學過程要求教師創造情境、引入項目,通過多個項目實操來教授學生理論、技能,實現“做中學”。但實際情況是校內教師往往在授課時并不具有大量的真實項目,有時只能使用虛擬項目教學,且因長時間處在“象牙塔”中,理念上與行業流行趨勢會形成一定落差,這時企業教師的優越性就顯現出來了。企業教師最大的優勢在于有著長時間的企業工作經歷,十分了解行業流行,熟悉企業的工作環境以及規范、有效的操作流程,他們不僅能夠結合當下社會形勢、企業需求,為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出謀劃策,還能解決校內教師以往以虛擬項目、情境授課的窘境。一般來說,校內教師課程中所運用的真實項目大致來源于各類競賽、各類課題,能較好地錘煉學生的專業技能;而企業教師所運用的項目則來源于客戶委托。將企業真實項目帶進課堂,創建真實情境,有利于學生更好更快地融入社會,快速進入“準員工”的身份,實現工學交替。
專業成立三年來,不斷堅持以真實的項目進行課程教學,在雙導師團隊的共同授課下,成效顯著:由雙導師團隊帶領的學生作品多次參加各類各級專業性競賽,屢屢斬獲佳績;多次參加各地的文化產業博覽會,為學校、專業、技藝、產品打開了宣傳的口子;與企業合作多次承接客戶委托項目,得到良好反響。這些成績的獲得既歸功于項目化教學,也得益于雙導師教學團隊。
(三)搭建平臺,產教融合
工美專業從專業初建開始,就思考了現代學徒制背景下的人才培養模式建設方案,將核心工作放在解決現代教育與口傳心授式的傳統師徒制的嫁接和兼容上。積極探索政、校、企三方聯動的具有“工學結合、資源共享、緊密穩定、深度融合、校企雙贏”特色的“現代學徒制”長效機制,得到當地相關政府部門、行業、緊密合作企業的大力支持,建設有多個政、校、企三位一體的校內外實訓基地,從場地、資源、技術等多方位、多領域地為學生的職業發展帶來更多優惠與便利,這些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不僅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專業教學情境,更使專業以一種扎實的形態、迅速的發展獲得了新生的力量,專業還借助政府、企業的力量與資源,積極打造一支校外教師骨干隊伍。政、校、企三方平臺的搭建所帶來的利益不僅僅體現在人才培養模式的提升上,還體現在創新創業、產教融合上,企業進駐帶來的是便捷的技術支持、穩定的校外教師團隊、合作共贏的橫向課題,政府帶來的是共享資源、財力保障、社會影響。以上種種都離不開雙導師團隊對專業的反哺。
三、關于校企合作育人機制的思考
經過工美專業3年的實踐表明,雙導師教學團隊是現代學徒制落地的一種較好的方式,優勢明顯,不再贅言。但這種“協作式”的合作培養模式同樣存在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比如,校企雙方缺乏相應的政策保障,無法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沒有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讓企業“動”起來等。
長期的校企合作所搭建的“協同育人”平臺使專業緊密型合作企業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師資和資源,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績,但是企業在某種層面上合作的動力仍顯不足,這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作為企業來說,追求經濟效益是重中之重,就好比學校希望得到企業的課題一樣,企業同樣希望通過與學校的合作得到相對超前的科研能力的支持,將學校作為企業的一個外置“實驗室”,期望通過專業教師和學生不斷開發的技術、作品進行衍生,得到領先于行業的新技術、新產品,進而量產抑或是吸引新的客源,增加企業產值,這是企業愿意參與到校企合作的重要原因。第二,緊密合作企業長期向學校派遣優質技術骨干來校授課,花費了巨大精力培育學生,但由于缺少制度保障,企業的意向學生在畢業之后可能會另外擇業或者跳槽,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折損了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信心。因此,制度的出臺顯得尤為重要,明確校企雙方的權利、義務、合作形式等,形成相對穩定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來保障企業與學校持續合作的信心,讓科研能力成為專業的利器,多手段、多角度研發新技術、新產品,吸引企業主動參與校企合作、共同建設“協同育人”平臺,以讓企業“動”起來以扭轉學校主動找企業洽談合作的劣勢,將成為專業今后發展的重點工作。此外,如何通過政策既保障了學生的權益又使企業滿意,讓優質學生在大學期間就與企業簽訂協議,以真正的“學徒”身份到企業實習,成長為企業的技術人才,進而反哺專業,成為促進校企合作的一劑“強心劑”,盡量減少企業技術骨干的流失,保障雙導師教學團隊的建設,形成外聘教師資源庫,這也是專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建設雙導師教學團隊的深層次目的是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以學生為本,切實考慮到學生的需求,才不會讓建設現代學徒制雙導師教學團隊成為“口號”,成為“海市蜃樓”。
參考文獻:
[1]徐芳.淺析現代學徒制“雙導師制”教學團隊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29(15).
[2]薛勝男,蔣新革.基于雙師工作室的現代學徒制“雙導師”隊伍建設[J].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