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瀟瀟
[摘 要] 衣食住行是一個人生存于世界上的必要需求,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這一項關系到人類生命、財產的安全,關系到人類生活質量的提升,關系到社會的穩定,更是廣為社會所關注。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土木工程專業就是為社會培養合格的中等水平建筑工程專業人才的搖籃,施工專業教學的效果更是直接關系到專業人才的培養效率,因此如何提升中職建筑工程施工教學效果,成為備受廣大教師矚目的一點。對中職建筑工程施工教學進行簡要探究。
[關 鍵 詞] 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建筑工程施工;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3-0096-01
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是為社會輸送大批量中等職業技術專業人才的搖籃,為社會上對專業化、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斷增大與實際人才培養數量嚴重不足之間尖銳矛盾的解決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但是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一般在學習習慣方面沒有較好養成,在學習方法上也沒有形成正確的理念,從初中階段因為成績比較落后而備受同學的歧視,所以對學習懷有一定的逆反心理,也不會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因此在中職建筑工程施工課程教學中,教師應重點激發中職學生的學習動機,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工作,并高度重視學生實訓教學的開展,為學生的理論、能力、習慣、理念、思想等方面的均衡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
一、使用媒體設備提高教學直觀性
因為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學習中都屬于那些成績不是十分理想的一部分,學習成績差,自我約束力低,學習意識不強烈,因此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受到大量的來自于教師和學生的忽視,對自身的發展沒有明確目標,所以產生了一種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因此學習能力更差了。針對這種情況,在建筑工程施工教學中,教師應當采取有效策略降低學習的難度,提高教學的直觀性,讓學生感覺到學習其實很容易,來幫學生樹立堅定的學習信念。例如在學習基礎施工中的地下防水工程施工過程中,教師就采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首先把地下防水工程施工需要注意的各項問題進行了梳理,把施工需要遵守的標準進行明確,然后使用多媒體設備進行展示,提綱挈領,給學生一個整體性的感知。其次,把從網絡中搜索到的地下防水工程施工的視頻播放給學生,讓學生對從施工之前的各種設施設備、施工材料的準備,到具體如何進行施工的整個過程,到各項等級標準的掌握,都有一個更加明確而又具體的表現,同時也把單純講解理論知識的過程融入了施工過程之中,給學生以更加直觀的感受,讓學生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結合實際生活提高教學形象性
畢竟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建筑工程施工專業具有非常明顯的特性,需要在實際當中加以應用,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把教學同生活密切結合起來,提高教學的形象性,降低教學難度,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對教學內容有一個最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門窗工程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把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然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對學校的教學樓、宿舍樓、實驗樓、圖書樓等不同建筑的門窗的構造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也可以對自己家中門窗的風格、建筑特點、整體建筑風格等進行觀察和調研,并把最終的調查結果以調查報告的形式在課堂上進行展示。這種教學活動貼近實際,并給學生一個把理論知識和具體的生活關聯的機會,讓學生認識到專業學習的重要性,同時提升了教學的形象性,保證了教學效率的更大提升。
三、組織實踐活動提高教學有效性
對中職建筑工程施工專業的學生來說,從事建筑工程施工將是他們日后走上工作崗位之后的具體工作內容,而工程施工又是一項非常注重實踐能力的工作,所以從學習當中教師就應當注意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實踐活動,保證教學有效性。例如教師可以在混凝土工程部分的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進行課堂理論知識學習,然后帶領學生走進和學校聯合辦學的混凝土攪拌站,走進建筑施工現場,進行實地的觀摩和考察。在這種更加貼近實際施工的環境中,學生可以把自己學習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施工進行緊密的關聯,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程度,對混凝土工程在其自身的結構特點和安全運用等方面的具體標準也有了更加深入的感知與理解,實現了教、學、實踐的一體化開展,也大大提高了學生對自己即將從事行業的充分了解,為學生日后走上工作崗位、適應崗位要求奠定了更加牢固、堅實的基礎。
總而言之,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建筑工程施工教學中,教師必須深入貫徹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組織多樣化的教學活動,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姜國興.淺析新形勢下的中職建筑工程施工教學[J].新課程學習(中),2013(10):154-155.
[2]李正軍.淺談中職學校建筑施工課程教學改革[J].課堂內外·教師版,2013(8):72.
[3]單春明.淺談中職學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教育教學改革[J].科技信息,2012(2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