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霞
[摘要]數學課程對職業高中的學生而言是一門難度性較大的課程,同時也具有重要的教學位置,能夠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因此,教師應充分分析職業高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有效的改善對策。
[關鍵詞]職業高中;數學課程;問題;改善對策
[中圖分類號]? G712??????????? ??????? [文獻標志碼]? A????????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6-0211-01
職業高中教學目標是為社會培養具有專業技能的各項人才,數學是重要的基礎性課程之一,是理工類課程學習的重要基礎,因此應加大職業高中數學課程的教學。
一、職業高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數學課程本身的枯燥性與難度,導致在職業高中數學教學中存在著很多問題,制約了學生數學課程的學習,主要表現在數學課程設置與形勢發展不符以及缺乏數學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的聯系。
(一)數學課程設置與形勢發展不符
我國職業教學中存在很大的差異性,職業高中教學中存在著一定的滯后現象,在教學改革與教學內容的設置上具有很大的不足之處。部分教學內容的選擇依然停留在比較陳舊的教材上,沒有與目前快速發展的就業市場相結合,時代性發展比較有限。所學習到的數學知識在具體就業市場中的應用比較有限,從而導致學生喪失了數學學習的興趣,給數學教學工作的開展造成了不良的影響作用。
(二)數學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缺乏聯系
職業高中在課程選擇中一般是由專業教師進行編寫教材,教師往往是基于自身長久以來的教學經驗選擇教材,很多課程教材是選擇普通高中課程教學課程。與職業高中的教學定位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數學課程與學生專業課之間的聯系比較有限,難以充分滿足目前經濟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比較依賴傳統的教學方式,照本宣科,缺乏靈活的教學方式,最終導致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開發興趣與開發能力比較有限。
二、職業高中數學教學中存在問題的改善對策
針對目前職業高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應當采取積極有效的改善對策,提升數學課程的實用性,樹立以能力為主體的數學學習觀念并充分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一)提升數學課程的實用性
職業高中的重要教學目標是就業的實現,為此在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將數學教學變成使用性較強的學科,將數學課程從傳統枯燥的理論高度向著實用主義的方向轉變。既要注重定概念的講解,同時也對學生進行實質與實用性的講解。
數學課程本身即來源于生活,其本身即反映了社會現實的發展狀態,能夠為社會生活提供重要指導,在職業高中教學過程中應加強數學知識與數學技能的講解,將其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與方式,以此促進對學生數學知識的灌輸。在內在數學理論知識的研究與外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之間建立聯系。針對職業高中發展過程中設置的專業調整數學課程,積極開發能夠滿足實用功能的校本課程,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樹立以能力為主體的數學學習觀念
職業高中教學與普通高中教學的重要區別在于要求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因此在數學課程教學中促進學生養成以能力為主的學習觀念,既加強數學知識理論的學習,同時能夠將數學知識與專業課程之間建立聯系,將數學知識進行實際運用層面上的轉化,最終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樹立以能力為主體的數學學習觀念,建立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觀念,對傳統教學過程中以知識為本位的教學思想進行有效優化與改良,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問題解決、邏輯推理與信息交流能力。
(三)充分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職業高中教學具有很大的層次性,因此在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在對學生具有統一要求的前提,充分尊重學生學習的差異性與不同需求。對于以就業為目標的學生,注重其數學運用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部分學生對高考有意向,因此應當加強其數學理論課程知識的學習,充分尊重學生的性格與認知特點。加強對學生考試指標的改革,對傳統一份考卷決定學生分數的考核方式進行改良,采用學分制,對學生采用靈活的考核方式,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意愿,為學生個性化的發展提供平臺。
三、結語
職業高中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重視數學等基礎性學科的學習,將理論課程的學習與學生的專業課程之間建立一定聯系,加強學生數學知識運用能力的提升。目前,職業高中教學過程中存在著數學課程設置與形勢發展不符以及缺乏數學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的聯系的現象,應當提升數學課程的實用性,樹立以能力為主體的數學學習觀念并充分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提升職業高中數學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崔茜.淺析職業高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5):69-70.
[2]靳家田.職業高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究[J].教育:文摘版,2016(9):168.
[3]彭巧明.職業高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J].理科愛好者:教育教學版,2014(1):12.
[4]賈寶華.職業高中數學教學存在問題和解決對策分析[J].科技展望,20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