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亞勇
[摘 要] 知識管理對知識的關注與師資隊伍建設有著極高的內在契合度。知識管理視角下的中職技能教學師資隊伍建設可以通過技能名師知識引領,平臺交流實現知識共享,隱性知識顯性化,技能大賽驅動技能教學教師知識提升等四條途徑促進中職技能教學師資隊伍水平的提升。
[關 鍵 詞] 知識管理;中職技能教學;師資隊伍建設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3-0235-01
一、中職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
師資隊伍建設教師是當前中職學校實現內涵式發展的重要因素,而作為中職教師隊伍中重要組成的技能教學教師,其專業能力的提升是中職教育質量提升、學生技能水平提高的基礎元素,也是中職教學改革的重要保障。中職教師在專業發展的特征上與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教育在目標定位與賦予職能上又有著諸多的不同,其范圍更廣、包容性更強,其對技能傳授和社會服務的要求體現了中職技能教學教師獨特的社會價值。其不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技能性。中職學校是培養技能學生立業技能的基地,中職技能教學教師以技能(尤其是行業專業技能)為基本工作材料,并通過教學將專業知識和技能傳授于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是技能教學教師的最為寶貴的資產。(2)學術性。雖然中職技能教師的學術性成分不如高校教師,但不可否認的是,其工作除了傳授已有知識和技能之外,也在不斷地進行新工藝探索、新技術的實驗、新方法的研究,不斷地在相對寬泛的教學空間和自由學術氛圍中進行個性化領域的自我成長。(3)創新性。與基礎教育相對固定的知識體系和教學方法不同的是,技能教學呼喚創新,也期待教師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并在日常教學和訓練中也將這樣的特質傳遞給學生。
二、知識管理是技能教學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途徑
(一)中職技能教師需要管理專業知識
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重要性是確定無疑的。而教育是知識傳承和管理的最重要的行業,良好的知識管理習慣和能力是教學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個人成長的利器,更是教師專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高質高效的知識管理有助于教師梳理知識體系,建立知識系統,完善知識結構,深化知識內涵,提升教師能力,對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水平大有裨益。中職教師如果能夠對個人建構知識的能力與價值形成正確認識,由此開展系統性的知識管理與組織,并能夠在專業實踐中予以使用,便可以使自己的教學與時俱進,在知識的不斷歸納和整理中得到更大的反饋和收益。
(二)知識管理與教師發展動態互推
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是自身專業知識的增長和專業技能的提升,中職技能教師也是如此。而知識管理的大致流程則是由知識的獲取、保存、共享與傳播、應用與創新組成。從這一點上看,知識管理確實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因為一旦專業教師掌握了科學實用的知識管理辦法,形成了良好的知識管理習慣,便具備了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也具有整合學科知識、方法和技能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對教師發展而言可以說是終身受益。與此同時,當教師具備高水平知識管理能力后,其對知識管理已經產生了敏銳的覺察力,也容易發現知識管理的切入點、連接點,更容易捕捉到知識管理的機遇和契機,從而能更為實效地實施知識管理活動,而這一行為無疑也推動著自身知識管理能力的提高。由此可見,知識管理與教師專業發展在相互推動下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動態循環。
三、促進中職技能教學教師隊伍建設的策略
(一)技能名師知識引領
知識管理的經驗告訴我們,對知識流程的有效管理有利于知識增值。名師無論在知識還是技能上都有著較高的造詣,同時對專業的發展也有著深刻的見解,如果中職學校的教學名師、技能大師能夠將工作室變為技能教師專業知識與經驗交流的陣地,發揮好名師的榜樣和引領作用,再加之知識管理理論的有效運用,便可以高效提高知識積累和交流的效率,實現知識的共享,促進知識的流動,促使老帶新、點帶面,實現名師工作室效能提升。而對名師自身,知識的傳承與創新是衡量名師工作的重要標準,通過名師的引領,可以更大程度地實現知識的轉化、交流與共享,可謂一舉多得。通過名師,實現對內凝聚、帶動、向外輻射、示范、引領,發揮教師專業發展的作用。
(二)平臺交流實現知識共享
蕭伯納說:“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彼此交換,每人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我們彼此交換,每人可擁有兩種思想。”知識管理的根在于知識的生產、交流和共享。通過交流平臺,喚醒地不只是教師塵封已久的對知識的主體意識,更讓教師認識到了那些難以被編碼、儲存、傳播的隱性知識的存在。而在網絡環境下,平臺交流變得更加方便快捷,通過個人學習網絡、自媒體以及多種即時聊天工具便可以對關心和感興趣的主體展開討論,開展頭腦風暴,而這種交流無疑推動了各類課題、科研的開展,實現了思維火花的碰撞。
(三)隱性知識顯性化
每個教師個體都有著與眾不同的知識,這些知識有通過書本獲取,有經實踐經驗轉化而來,但這些知識不少都具備內隱的特點,而這些隱形知識對教師個人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傳承作用,但無一例外都要由教師之口、經教師之手才能被共享和擴散,這也就是個人知識外化的過程,而這樣的外化同時也是對知識再思考、再提煉和再創造的過程。因此,從知識管理的角度出發,需要教師將這些隱性知識顯性化。諸如,教學反思、教學案例、教學設計、題庫文字材料、電子教案等多媒體資源、教學論文、課題研究、工藝創新、精品課程等教科研成果,都可以進行顯性化處理。學校也可以建立知識數據庫、知識地圖、資源庫等顯性知識管理系統,給教師的顯性化處理提供便捷的途徑,減少技術上的障礙,同時通過數據庫的存儲、共享和傳播功能實現知識在更大范圍內的傳播。
參考文獻:
任英杰.知識管理視閾下的教師專業發展[M].東北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