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淑健
[摘 要] 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多年來,學校的德育工作一直出現“重教書,輕育人”“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作為德育主要渠道的德育課堂教學效果較差。從社會、家庭、學校課程設置、師德修養、教學方法等幾個方面就提高德育課堂實效性作初步探討。
[關 鍵 詞] 德育;實效性;趣味性;教學情境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3-0242-01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新時代青年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一、長期以來,德育工作實效甚微的原因
(一)社會環境對學生影響巨大
曾有人提出“5+2=0”的說法。意思就是說,學生在學校接受五天的思想教育,星期天回家兩天的所見所聞后,效果全抵消了。畢竟,學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最終也要融入社會中,成為社會的一分子,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將更廣泛、深刻。
(二)家庭因素
家長的教育觀念對孩子有著直接的影響。有的家長往往把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現象作為教育孩子追求的目標。這種教育方式無形中歪曲了學生的價值觀。
(三)課堂教學方法陳舊,學生提不起精神,學不進去
有的教師缺乏責任心,不鉆研教材,不注重創新教學教法,上課時只顧自己海闊天空地講,根本不考慮學生的感受,如此教學,豈能有效。
二、提高德育課堂實效性的方法
(一)凈化社會環境
政府部門應進一步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提高人們的思想覺悟,建全社會監督機制,給家長、學生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二)加強教師自身的師德修養
教師是思想道德的傳輸者,是學生心目中的道德典范,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教師要增強事業心,轉變教育觀念,把教師這個職業當作事業。教師要有責任心和愛心,要本著教書育人的原則,把學生看成自己的藝術作品,細心雕琢,精心呵護。
(三)課程設置要有科學性,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
1.課堂教學要有時代感,要與時俱進
如今,我國的經濟和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經濟領域,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迅速,與此相適應,在社會意識形態領域,要求堅持集體主義原則,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相結合,促進社會和個人的和諧發展。學校要組織教師進行理論學習,提高政策、理論修養,尤其是要組織教師學習“十九大”精神,使教師的思想得到提升,將“十九大”精神進融入課堂教學中。
2.課堂教學要有針對性,要學以致用
德育課堂教學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德育問題,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能力情感出發,將學生課堂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使學生將抽象知識轉化為學生的生活經驗,從而更具有針對性,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順從學生學習發展的規律,掌握知識,發展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悟生活世界,使他們在與生活世界的溝通中感受生命的崇高,學會生存,學會發展?;剡^頭來,我們反思一下自己的課堂,我們的德育課堂教學是否考慮到他們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年齡特點?我們所傳授的內容是否能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目前,學校所使用的教材雖然在內容設置上考慮到中學生實際關注的一些問題,如當前的就業形勢、就業政策、時代對人的要求、職業理想、職業道德、就業觀念、創業意識、創業能力、就業準備、創業實務知識、創業基本程序等,但理論性太強,學生在閱讀時,容易產生厭倦心理,所以德育課教學要有針對性,要學以致用。
3.課堂教學要增強趣味性,要寓教于樂
蘇聯教育家斯卡特金認為,教學效果取決于學生的興趣,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提高學生的興趣尤為重要。德育課的教學資源豐富,生活中的事例、網絡上的事件、社會的熱點都可以作為我們的課堂資源,那我們在選擇的時候就可以選擇學生感興趣、關心的話題進行輔助教學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教學中,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實現快樂學習。另外,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也可以通過采用角色扮演、辯論會、模擬法庭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4.要善于創設教學情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我們平時都有這樣的體會,當你置身于比較悲苦的氛圍中,你會產生一種悲傷的感情;當你置身于歡樂的氣氛中,你會產生愉悅的心情,這就是情境對人的影響。在德育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為學生搭起一個發現問題的平臺,通過問題情境組織教學,在協助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建構知識,讓學生的理論學習回歸生活實踐。良好的教學情境不僅能調動人的情感,激發人的思維,而且能引起人的共鳴,使人自覺融入情境之中。所以說,在德育課堂教學中,善于創設教學情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尤為重要。
總之,影響德育課堂實效性的因素有很多,作為德育教師,只要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本,承認差異、尊重差異,因材施教,關注學生的發展,就一定能改善德育課教學現狀,提高德育課堂的實效性,取得良好的德育課堂教學效果,把學生培養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靳玉樂,張銘凱.努力探索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思想體系[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4(1):3-9.
[2]廖志誠.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長效機制探究[J].教育倫理研究,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