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旭
[摘 要] 后勤管理工作是保障學校教育質量的后盾,是教師和學生開展教育活動的重要前提,在當今市場經濟的體制下,學校后勤管理服務必須適應時代的發展,進行改革。后勤服務推向社會、推向市場是改革的必然趨勢,但許多中職學校后勤服務實際上并沒有從行政系統中脫離開來,與社會資源結合不緊密,對此展開研究。
[關 鍵 詞] 中職學校;后勤服務;服務社會化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3-0301-01
學校辦學離不開后勤服務,伴隨著中職學校建設的發展和經濟水平的提升,師生對后勤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市場經濟環境下,中職學校后勤服務走社會化是必由之路。教育部發布的《中等職業學校管理規程》中強調,中職院校應切實抓好學校后勤服務,保障服務質量,促進后勤服務社會化。
一、中職學校后勤服務社會化的現狀
2017年,我國共有中職院校7000余所,共設19個專業類,321個專業,2014年和2015年公布了230個中職專業教育標準。2016年中等職業教育招生593.3萬人,在校生1599.1萬人,畢業生533.7萬人。龐大的人口數量給學校后勤服務管理帶來了壓力,也增加了管理難度。根據對中職部分院校的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學校資源的滿意度為69%(100%即為滿分),餐飲滿意度為58%,住宿滿意度為72%,學校基礎設施設備滿意度為65%,后勤人員服務師生滿意度為52%,在學校后勤服務方面,有三分之二的學生表示對學校后勤服務不滿意,存在問題;三分之一的學生認為學校后勤服務應該實行社會化管理。從這些數據不難看出,學校在后勤服務管理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
后勤服務社會化的目標是讓學校集中資源做好教育工作,并通過社會化的后勤服務為全校師生提供更好的服務。但是,中職學校后勤服務社會化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有的教職工對后勤服務社會化不理解,這種落后的觀念并不適合我國現在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經濟體制,成為制約中職學校發展的瓶頸。
據調查,學校后勤部門的員工有80%以上年齡在40歲以上,45%的員工是在50歲以上,年齡過大的后勤員工不利于提高辦事服務的效率。后勤多數人員的選任都是教職工的親屬、當地居民等,這樣無法實行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競爭。長期以來,中職學校的后勤管理是一種行政管理,后勤系統形成了“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在“溫室”里生存,尋求補貼的幫助,這都與市場規則相背離。
中職院校后勤服務社會化的核心問題是體制和機制的改革。通過調查顯示,多數中職院校后勤剝離和法人化只是流于表面形式,后勤管理體制從表面上剝離了,但產權不明晰,缺失企業獨立法人地位,實質上仍然依附學校,無法實現真正的社會化。80%以上的中職院校都存在著后勤基礎設施欠賬問題,造成基礎設施陳舊、破損,沒人去維修的現象,加之中職院校擴招,使負債現象更為嚴重。
二、深化中職院校后勤服務社會化的舉措
(一)建立契約關系、實行合同管理
只有建立契約關系、實行合同管理,才能從根本上將學校的后勤服務與行政職能剝離開來,建立規范有序、公平競爭的后勤服務市場環境。由于中職院校的教育屬性,將現有的后勤服務項目交于社會企業來承擔,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通過社會招標,與多方公司洽談選擇合適的企業簽訂合同,實行嚴格的目標管理和契約管理,為師生提供整潔、文明、安全、方便的工作生活環境,學校也能減少支出,減輕負擔。
(二)加強管理后勤服務人員
在招聘后勤服務人員時,引入市場機制,制定規范的招聘流程,對在任人員定期進行考核,尤其是技術性較強的水、電、暖等項目。對后勤部門進行科學合理的劃分,落實每一個后勤服務人員的責任,提高辦事效率。學校的創新還體現在后勤的創新,學校所有的工作都以后勤為開端,因此,要對后勤工作人員多加宣傳、教育和培訓,使后勤工作能滿足師生多樣化的需求,縮減不必要的工作環節,及時更新學校技術設備。
(三)政府主導,完善后勤服務社會化的政策
由于后勤服務社會化具有復雜性、長期性的特點,學校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來完善后勤服務社會化的政策。政府在規章制度、優惠政策、資格審核、組織實施等方面居于主導地位,可以對市場運行的狀況進行宏觀調控和監督管理,吸引優秀企業進入學校后勤服務市場,提供優質服務,為學校后勤服務社會化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
三、總結
中職院校后勤服務社會化是適應社會發展形勢的。院校領導要認清發展形勢,更新管理理念,正確認識中職院校后勤產業的歸屬,拋開陳舊觀念的束縛,調動各方面積極的因素,借鑒其他領域改革成功的經驗,抓住機遇,加快對后勤管理的步伐,為廣大師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工作環境,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鄭中華.淺議中職學校后勤社會化改革[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4(4):18-19.
[2]任強.中職學校后勤服務社會化探索[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3(4):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