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澄
摘 要:在當代社會,體育的社會功能被日益放大,體育作為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活動。尤其是對正值青壯年的大學生來說,在大學學習期間進行體育社會化功能的提升,成為了完善大學生體格和人格的重要方式。因此,本文通過對體育教學方式的探索,深入探討高校教育對于大學生社會化的重要促進作用。尤其是在培養大學生社會價值觀念、社會角色能力的培養以及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等層面進行深入研究。
關鍵詞:大學生 體育 社會化 高校
中圖分類號:G80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6(c)-0147-02
有關“社會化”的學術探討,最早出現在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社會的問題”一文中,最初之意只是為了探討社會群體的形成過程。隨著相關探討的深入以及時代的變化,社會化的含義日益豐碩,近來逐漸特指通過社會互動,個人的人格逐漸得到學習和成長,從“自然人”蛻變為“社會人”的過程,最終實現適應社會生活的目的。大學生是時代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大學教育更個體成才的重要階段。因此,本文就大學生的社會化過程進行探討,具有重大的時代意義。
1 大學生社會化概述
1.1 大學生社會化的內涵
在大學就讀期間,大學生通過受教育、學習實踐活動等具體歷練,不僅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還可以尋得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技能,就是社會化的過程。而大學生社會化的結果和目的,則是完善自我內在的社會價值標準,學習人際交往規范,從而促進自身的發展,完成自己社會角色和行為的互相印證。大學生目前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紛繁復雜、動態發展的時代[1]。因此,對于大學生如何正確認識社會、如何進行有效鑒別、如何融入社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內化社會價值觀念、促進個體健康發展、提升生產生活技能成為了大學生社會化的基本要求。
1.2 大學生社會化的特征
社會化過程具有典型的生命周期性質,正如人類的生命周期分為嬰兒期、少年期、青壯年期、老年期一樣。大學生處于青年人向社會人過渡的特殊階段,觀察分析、學習效仿、身心融入,是大學生進行社會化的重要方式?;谝陨戏治?,我們可知,大學生社會化的特征具有獨特的典型性。
其一,主體性突出。經過多年科學文化教育的派樣,大學生的主體意識也在不斷增強,他們更加樂意主動參與,自立、自信、自強成為了當代大學生的性格標簽。大學生在高校學習期間,已經不再是那種被動的接受灌輸式教育,而是需要自我認知、自我探索新的知識,不斷完善自我進行個性化學習的階段。
其二,特殊性明顯。大學生群體是我國青壯年群里中占據主導地位。因此,大學生社會的主要體現在基礎特殊、任務特殊和社會期待特殊三個層面。介于大學生群體屬于我國青壯年群體中的特殊組成部分,他們的文化素質較高、價值取向較為科學,除了凸顯自身的優勢之外,還得承受更多的社會期待和社會壓力。
其三,個性化明晰。大學生對于計算機網絡的操作更能為熟練,便于利用網絡表達自我的個性和主張,并利用網上資源不斷學習而完善自我。大學生通過對自我個性的完善,能夠幫助大學生實現個體需要和自我發展的完美契合,從而滿足時代對各式各樣人才的能力需求。
2 高校體育對大學生社會化的自身優勢
高校教育不僅包括大家常見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同時增強學生體魄也是重要的一環[2]。因此,高校體育教育是對學生身心健康培養的有效方式,對于培養學生的自控能力、激發學生身心潛能具有重要意義。高校體育展現出來的活力與激情是其他教育方式無可替代的,具有獨特且明顯的優勢。
第一,具有目標優勢。提升大學生的社會化能力是高校教育培養的沒目標之一,因此,促進大學生適應社會能力,成為了高校體育“本體”任務。第二,具有育人優勢。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以人為本的教育方式成為了我國現階段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基本要求。因此,體育鍛煉能夠培養大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提升其形體美、儀表美等。第三,具有活動優勢[3]。大學生的活動是實現其社會化教育的重要環節。通過高校大量精心設計和組織的集體體育活動,將能夠分析出學生的心理狀況和思想動態,從而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第四,具有隱性優勢。體育活動帶給學生的感受不像專業課程那樣嚴肅刻板,因此便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教育的目的,從而實現一種“不教而教”的教育境界。第五,具有制度優勢。高校的教育以培養優秀的適應時代發展的大學生為目標。而高校的培養途徑和制度是否完善,是否能夠幫助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提升,則成為了高校體育教育水平高低的影響因素。因此,完善高校體育課程的設計、加強課余體育活動的力度,會在很大程度上彌補現有高校體育制度的欠缺。
3 高校體育對大學生社會化的獨特作用
根據現代社會學的研究觀點,體育被歸納金社會文化的范疇,因而對人的身體、修養、世界觀、人身觀、價值觀等社會影響因素具有重要關系。體育不僅可以為專業的人員提供生活工作技能,同時也可以在其中出社會活動其他領域所普遍通用的價值標準和行為模式。
(1)可以有效提升大學生的生產生活技能。生產生活技能是人之所以為社會人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兩個層面的技能,其一是處理日常基本生活問題的技能,其二是進行勞動力轉換,創造社會勞動價值的技能。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就連最為基本的生產生活技能也不可能從傳統家庭教育中獲取,而必須從社會中習得[4]。體育鍛煉利于促進人體的健康生長,利于人體技能的開發與發展,利于提升自我的社會適應能力。
(2)可以幫助大學生社會規范的建立。依據現有的社會學的觀點,社會化就是個體的文化內化過程,自我意識、自我參與、競爭對抗、人際交往等,則是體育活動中不可避免的體驗方式。尤其是在競技體育中,更是需要嚴密客觀的規則來約束參賽者和觀看者的行為規范,并通過裁判仲裁媒體監督等途徑進行有效監督。
(3)培養大學生的社會價值觀念。社會價值觀是健全的人格三觀中的一項。社會價值主要體現在價值目標、取向、評價標準等具體層面。在社會學范疇中,還將能夠滿足社會成員精神文化需求的社會活動歸納在內[5]。同時,那些能夠激發個體的合作意識、競爭意識和團隊意識,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號召力的相關因素都包括在內。
(4)利于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角色。角色是社會結構的重要劃分標準,處于什么樣的角色下,就需要做出符合改角色層次的行為規范和價值取向。因此,在高校體育的日常教學過程中,加大對社會角色知識的灌輸,用一整套完備的權利、義務、行為模式對其進行約束,對構建社會群體和社會組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結語
綜上所述,體育對于大學生群體的社會化過程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學生作為我國社會人口結構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大學也是個體生命周期中的關鍵階段。加大大學生在校期間的體育教育,將會是將大學生從自然人過渡到社會人的重要階段。因此,本文對高校體育促進大學生社會化進程的相關討論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同時,亦期待后來人的補充與完善。
參考文獻
[1] 張小妮.淺議高校體育文化對大學生社會化的影響[J]. 新校園(上旬),2017(2):123.
[2] 余雪香.社會實踐對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研究[J].讀書文摘,2016(12):42-43.
[3] 佟顯峰.校園體育文化對高校學生終身體育思想的培養價值研究[J].電大理工,2016(3):105-106.
[4] 岳寧岡.構建高校體育場館社會服務質量評價體系的依據與意義[J].林區教學,2016(10):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