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芳
[摘 要] 新時代背景下“工匠精神”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作為工匠誕生搖籃的中職學校,應創新德育的載體,傳承優秀的工匠精神。當代工匠精神融入中職生德育課程應該從融入內容、融入平臺、融入主體入手。三方面力量協調統一、互相配合,形成一股德育合力,從而開創新時期中職生德育課程的新局面。
[關 鍵 詞] 中職德育;工匠精神;德育課程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2-0192-02
一、工匠精神提出的新時代背景
2016年3月“工匠精神”首度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2017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質量之魂,存于匠心”;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工匠精神”的論述:“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由此可見,新時代背景下“工匠精神”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作為工匠誕生搖籃的中職學校,應創新德育的載體,傳承優秀的工匠精神。
二、工匠精神的內涵
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已經形成奴隸制教育模式,此時的教育倫理文化成為我國工匠精神文化發展的歷史起點。工匠精神作為一種歷史現象,是歷史的積淀和時代的產物。工匠精神伴隨著中國早期教育的產生而出現。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也反映在教育的變化當中,帶來了工匠精神的歷史性發展變化。
工匠精神既體現了時代發展要求,與現代社會教育相適應,又傳承了傳統工匠精神的優秀成分,實現了傳統工匠精神的創造性發展。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種價值觀,對教育者的言行舉止具有指導作用,也是維系教育穩定和發展的重要精神紐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當代中國人的價值訴求和行為準則,必然能為工匠精神提供價值引領,尤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與當代工匠精神可以密切融合在一起。可見,只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當代工匠精神才能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以及社會和諧發展保持一致,才能把傳統工匠精神轉化為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的當代工匠精神,才能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文化價值,才能展現出當代工匠精神獨特的文化魅力,從而發揮其應有的現實價值。
中國傳統工匠精神文化是在長期發展中形成并相對穩定的文化,其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如何科學地傳承傳統工匠精神,是當代工匠精神研究中十分重要的問題。一方面,優秀的傳統工匠精神是中華民族薪火傳承的瑰寶,濃縮了幾千年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智慧。諸如《顏氏家訓》的“淡泊、孝悌、尚德、好學”;《朱子家訓》或《治家格言》被稱為“治家之經”。傳統工匠精神中的禮、義、仁、智、信、勤儉節約等品德,無一不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對于我國傳統工匠精神的珍貴遺產,深入地進行梳理挖掘,科學地分析鑒別,才能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由此可見,當代工匠精神既不是對傳統工匠精神文化的全盤吸收,也不是對其全部否定,而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加以批判地繼承和創新。
三、工匠精神對中職學校德育效果的提升
工匠精神對中職生的全面發展,中職學校德育效果的提升,帶來的積極影響是深刻而長久的。近年來,種種跡象表明中職生德育課程中存在工匠精神教育和傳承的缺失,要培養中職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增強中職生德育課程的時效性,當務之急是把當代工匠精神融入中職生德育課程中。中職生德育課程的渠道和途徑是廣泛而多樣的,當代工匠精神在中職生德育課程中的作用是基礎性的和長久性的。把當代工匠精神融入中職生德育課程中,對中職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工匠精神對中職生道德認知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人對現實社會生活中的道德關系以及道德規范的認識就是道德認知。當代工匠精神往往通過親身示范、日常訓誡等方式,對中職生道德品質的形成進行耳濡目染地熏染和教育,在他們的道德認知形成過程中,發揮定向性、長久性的作用。
2.工匠精神利用親情對中職生道德情感的培養發揮春風化雨的影響。個體對一定的社會存在和道德認識的主觀態度即為道德情感。道德情感往往是在社會實踐和教育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工匠精神用世代相傳的孝道和親人的善行,即用親情去激起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
3.工匠精神通過道德行為習慣養成來培養中職生的道德品質。所謂道德行為,是指在一定的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的對待他人和社會的有道德意義的活動。顏之推提出:“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工匠精神強調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有助于促進和養成個人的道德品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從小事做起,從細節抓起,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是中職生成才的關鍵。據有關調查分析,企業在用人選擇方面,除了關注專業技能的掌握程度,越來越重視應聘者的道德行為習慣及其道德品質。
四、工匠精神與中職德育課程的融合
如今我國中職生德育課程主要是由學校來承擔,但是,目前灌輸式、說教式的教育效果不是很理想。必須看到當代工匠精神與中職生德育課程有共同的目標要求和本質特征,在中職生德育課程中,發揮著其他教育形式無法替代的特殊價值。
1.優化中職生德育課程的育人環境。環境對一個人道德品質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改變,社會上有很大一部分人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影響,表現出貪圖享樂、自私自利等不良思想行為傾向,中職校園環境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影響了中職生德育課程工作的實施與開展。當代工匠精神融入中職生德育課程,有助于用艱苦樸素、勤勞勇敢的精神,用健康向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等改變上述不良風氣,有利于進一步凈化中職生德育課程的大環境。
2.拓展中職生德育課程的實踐平臺。目前,我國中職生德育課程的基礎平臺是課堂和校園。在中職學校的德育教育中,主要通過系統、專門的知識教育和黨團及各種社會活動,讓學生接受品德教育。當代工匠精神融入中職生德育課程教育,有助于進一步拓展和深化中職生德育課程的空間。工匠精神側重于通過影響人的日常行為實踐來培養個體的道德品質。因此,當代工匠精神和學校德育教育的融合,可以使中職生德育課程實踐的空間得到拓展。
3.增強中職生德育課程的實際效果。當代工匠精神能夠增強中職生德育課程的實際效果,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工匠精神對德育的影響具有先導性和終身性。教育是人出生以后所接觸的第一所學校,人們在第一時間所接受的道德倫理教育就是工匠精神所帶來的,一旦形成就難以改變。俗話說“有什么樣的工匠精神就會培育出什么樣的后代”,通過觀察中職生日常的言談舉止、行為表現的好壞就能大概了解其工匠精神的好壞。第二,工匠精神對中職生德育課程具有導向作用。中職生涉世未深,對未知事物充滿好奇,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出現認知偏差。工匠精神能夠修正人們的道德信念,引導他們回歸正途,增強德育的實際效果。
當代工匠精神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對中職生德育課程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工匠精神教育是對學校德育課程的補充,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只有將工匠精神教育與中職生德育課程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有效發揮當代工匠精神的育人作用,更好地促進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提升其德育效果。中職學校德育工作應該充分把握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努力探索傳統工匠精神中的思想營養,將當代工匠精神教育融入學校德育課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中。
(1)修身思想。工匠精神對立志的教誨意義深遠。修身首在立志,立志一定高遠,朝著明確的方向,不斷努力攀登,戰勝艱難險阻,邁向自己的目標。當代工匠精神突出“以德立身”,強調道德是人自立的根本。工匠精神始終視節儉為修身、持家之寶,賦予其深厚的道德內涵。
(2)齊家思想。現代社會生產分工越來越細,職業勞動更趨于專業化,一項工作任務往往需要團隊內部各個人員的分工合作、團結協作才能完成。因此,團隊內部的上下級關系、師徒關系、同事關系,都需要重視。工匠精神必然重視人際關系的處理,要求在處理長幼以及同輩關系時,做到尊老愛幼、團結友善。
(3)處世思想。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必須和周圍的其他人打交道,這就需要人學會正確的處世之道。工匠精神在這個方面有“誠信為本”“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以及“以和為貴”等思想來指導人們為人處世、和諧共處。
當代工匠精神中有許多優良的道德教育方法。如,言傳身教法、寬嚴相繼教法,值得我們在中職生德育課程中加以汲取和借鑒。
言傳身教的方法。在中職生良好的道德品格和道德行為的養成過程中,需要父母、師長以身作則、言傳身教。這種施教方法的功能尤其突出。
寬嚴相繼的方法。當代工匠精神強調,德育應該把“嚴”“慈”這兩者結合起來,單純的嚴厲教育以及單純的慈愛教育都不會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只有把嚴寬結合起來,才能實現最佳的教育效果。
將當代工匠精神融入中職生德育課程中,有助于凈化中職生德育課程的育人環境,拓展中職生德育課程平臺,提高中職生德育課程的實際效果。當代工匠精神融入中職生德育課程應該從融入內容、融入平臺、融入主體入手。三方面力量既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又協調統一、互相配合,形成一股德育合力,從而開創新時期中職生德育課程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肖群忠,劉永春.工匠精神及其當代價值[J].湖南社會科學,2015(6):6-10.
[2]鄒六根.工匠德育,職業學校的新視野:兼論工匠精神與學校德育[J].中外交流,2016(28):163-164.
[3]葉軍.工匠精神:職業教育的靈魂和支柱[J].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2016(3):63-65.
[4]王壽斌.職業教育要注重培養“工匠精神”[J].云南教育(視界綜合版),2016(4):35.
[5]查國碩.工匠精神的現代價值意蘊[J].職教論壇,2016(7):74-75.
[6]張捷樹.中職學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問題與對策[J].當代職業教育,2017(1):31-35.
[7]王慧琰.創新德育載體,傳承工匠精神[J].現代德育,2017(5):95-97.
[8]陳曉娟.以匠心,育匠人:工匠精神引領中職德育[J].福建輕紡,2017(5):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