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仲
【摘 要】數學不僅是高職教學中的基礎性學科,也是一門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學科,通過數學學習,學生能夠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創新型思維。但是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高職數學教學模式過于單一落后,教學內容過于繁瑣復雜,難以滿足不同專業學生對于數學學科的需求。在新課程改革下,高職數學教學也應當順應時代發展,加大教學改革力度,進一步改革創新,結合學生的發展狀況,為高職數學教學另辟新路。本文簡要分析數學教學改革在高職教學中的實踐情況,并提出了具體的教學改革措施,希冀促進高職數學教學的有效開展,培養學生養成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個人綜合素養。
【關鍵詞】高職數學 矛盾 實踐與思考 教學改革
數學課程是高等院校一門重要的基礎和工具課程。它為學生學習后繼課程和進一步獲得數學知識奠定必要的數學基礎。它的基礎性和工具性作用決定了數學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科學等諸多科學領域中發揮愈來愈重要的作用。數學課程可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自學能力,熟練運算能力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數學素質的重要載體。就高職院校而言,高職的數學教育和普通的大學數學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就當前高職類院校數學課程教學面臨的突出矛盾,本文談談如何進行教學改革。
一、當前高職數學教學中存在的突出矛盾
1.教學知識的起點高與學生數學素質低的矛盾
高職數學以一元微積分為基礎模塊,在根據不同專業情況,選擇微分方程、多元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統計、積分變換等作為伸展內容。所有這些知識,對學生的已有知識、思維能力、學習方法和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但是,高職學生的實際狀況與應有要求存在較大距離。不少學生的初等數學知識殘缺不全,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有些學生剛進校時還有學習熱情,不久就消沉了。覺得自己實在不是學數學的料,學生總體的數學素質下滑,制約著教學活動的展開。
2.教學內容和任務多與教學課時少的矛盾
高職數學一般只在第一學年開課,每周四課時,但新生開學時間晚又要入學教育和軍訓,所以至少晚4周才正式上課。這樣,無論選擇什么精簡壓縮的現行教材,教師必須都要進一步壓縮教材內容,匆匆趕課,結果影響教學質量。
3.傳授知識與培養學生能力的矛盾
數學教育歷來把對學生的能力的培養,特別是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為根本任務,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輔相成。但在高職數學教學中無法實現,好像只能勉強把知識塞給學生。不這樣做,無法完成教學任務,這樣違背了高職學生的培養目標。
以上這些矛盾在教學實踐中,往往又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另外教材和課堂教學與社會需求脫節,不能學以致用。因此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二、高職數學教學改革中實踐與思考
1.將數學教學改革融入改革框架中,提高數學學習水平
高職院校開展數學教學,應當充分發揮數學教師對于學生的培養的重要作用與影響,通過制定詳細周密的人才培養方案,來有效的開展數學教學。在新時期下,結合學生的發展狀況,以及近階段的學習情況,開展有針對性的數學教學,教師必須充分重視學生主體學習地位,采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數學學習。對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必須進行記錄,建設相關性的策略與意見,有效的實行全面系統的人才培養工作。將數學教學改革融入學校教學整體改革的框架中,加強學校管理者的重視與認知。通過充分認識數學教學,是養成學生思維能力拓展的重要課程,并將數學課程融入到整體教改的框架中,對課程進行規劃與安排,并根據學生情況進行教學計劃改革與調整,能夠保障各專業學生都能夠有效地進行數學學習,提高數學學習水平。
2.加強校本教材建設,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高職教學中,教師應當與學生加強交流互動,結合多媒體等信息化教學設備進行輔助教學,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而體現現代化科學技術的教學成果。高職院校的數學教材建設者,必須以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重要目標,能夠實現面向專業為主,以各類專業為導向,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以及綜合水平。高職院校有眾多的技術專業,學生的專業水平不同,也對數學知識有著不同的需求,所以在校本建設中應當凸顯這種差異,能夠滿足不同專業的學生需求。改革教材內容,在內容編寫時,應當靈活巧妙,充分考慮學生個體間的差異性,教材內容符合學生的多樣化發展需求以及認知水準,能夠運用現代信息化技術,加強內容體系的構建,可以運用非紙介質來有效地傳輸動態文字和圖畫。
3.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改革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現如今,許多高職院校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方式還是傳統的敘述模式,即老師闡述數學內容而學生在下面聽課。這種教學模式非常籠統,其課程計劃中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專業方面的各種要求,故開展起來明顯缺乏科學性,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于學生來說,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可以使學生學習更具熱情,因此有必要增加高職數學教學的趣味性,以促使學生們主動去獲取對自身發展有良好效果的知識。例如,通過講述一些數學公式原理等緊密相關的故事來強化教學,使學生學習數學時不再那么枯燥。教師的教學方式需要向啟發式教學模式轉變,盡可能開展一系列活動來引領學生們進行各種思考討論,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同時,教學改革中務必將信息化技術運用到高職數學教學模式中,這是教育發展必然的選擇。多媒體能夠給數學教學帶來非常多的益處,不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豐富教學內容,而且減輕了教師教學的壓力。
4.重視概念的講解,提高學生的運用能力
高職數學最基礎的部分(一元微積分)中,務必使學生直觀理解掌握幾個重要的概念:極限、連續、導數、定積分、不定積分。使學生充分地了解這些概念產生的背景,它們的實質及應用之處,而不能只停留在會用公式計算上。否則,計算做得再好也是用處不大。例如有個小學教育專業的同學導數計算很熟練,甚至連一些復雜的求導數題目,都能正確求出,可一碰到實際應用題,比如與面積、體積有關應用的問題,就沒有頭緒,其原因是導數的本質是什么沒有弄清楚。概念的本質弄不清楚就不能將數學知識應用到專業課中,數學為專業課服務的工具性也就無從談起。
5.加強高職數學實際應用的教學,培養高技術應用型人才
高職教育是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一線的高技術應用型人才的教育。因此高職數學教學必須緊緊圍繞“培養高技術應用型人才”的要求,培養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體現應用能力的知識教材中有,但比重較少,而這些又是高職學生最需要的。為此,我們可依據專業的需要和目前應用的需要適當合理地增加應用部分知識的教學,選取專業上、生活中有思考價值的材料補充到課堂教學中。利用數學建模方法,把所學的知識綜合應用到現實的實際問題中,以體現數學知識應用的價值、數學思維方法的價值。例:微分方程的應用、定積分的應用都可以模仿數學建模的方法進行教學。建議開設《數學應用》課。該課程以數學建模為核心,以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創新意識和合作精神為目的。在內容上建議不同專業的學生需要什么補充什么,外加數學實驗和數學建模的知識,案例,活動以及一些數學軟件的應用等。此課程可以采用選修課的形式進行。
6.注重過程考核,改革教學評價方式
高等職業教育的“高教性”決定了教育必須貫徹育人為本的原則,強調學生的道德素養,人文素養,考慮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當前部分高職院校仍然在運用筆試成績來評定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況,這種量化性評價指標在考查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時明顯不具有代表性。同時,對學生考核的方式也比較單一,往往以筆試為主導,輕忽了學生其他方面表現的評估,這樣將會為學生未來的發展留下非常大的隱患。應該開展多元評價體制,以發展的眼光來評價學生。要多多關注學生數學應用方面的成就,對學生展開綜合性考核,具體內容可以有課堂表現情況、作業完成情況、測驗成績等等。同時,老師在評估學生數學水平時要保持公平對待的態度,不偏向某一個學生。
筆者在數學評價中的做法是:將學生的綜合考評成績按照平時成績和期末卷紙成績分別占40分、60分,其中平時成績的40分又包括課堂表現,出勤,作業完成情況和平時測驗四項,每一項占10分。通過這種考核方式,既能考核學生的學習態度又能考核學生對數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我國的高職數學教育任重而道遠。國家的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對高職教育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一名高職數學教師必須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承擔起培養應用性人才的任務。
總之,我們能夠看出,在新時期下開展高職數學教學,應當結合多樣化教學模式,針對學生不同學習狀況,開展有針對性的數學教學,從而滿足市場對于多樣化人才的需求。開展數學教學,應當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邏輯思考能力,使學生能夠根據專業知識以及所學到的數學技能,全面應用于生活,能夠做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有助于自身綜合能力的發揮。
參考文獻
[1]馬存榮.職業能力視角下的高職數學課程改革[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23).
[2]李術霞.高職院校高等數學定位與改革的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4).
[3]朱瑾.高職院校高等數學教學改革探討[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