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燕均


【內容摘要】隨著新范式課堂改革的深入推進,我校確立了符合學生特點的“一科多模”教學模式。筆者通過自身實踐和體驗認為,“先學”作為教學的起點,預學案的設計尤為重要。
【關鍵詞】預學案 設計 策略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新課程的深入推進,“先學后教,以學定教”逐漸成為教學的一種新型模式。實際教學中許多人認為:先學就是預習的另一種說法,主要是為了“老師順利地上課”而布置的,所以主要是淺表層次的學。 “預習”有止境,“先學”無止境。筆者在實際工作中發現,在學生學習新知識前設計引入“預學案”是一個確實可行的方法,而且“預學案”的編寫和使用在“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中起了導向性作用。
二、概念界定
預學案是指教師引導學生對數學教學內容進行初步感知,并在頭腦中逐步形成一套預學的方案,然后以預學案的形式呈現出來,學生在預學案的引導下進行預學,變傳統的被動接受式學習為學生主動探索求知。
三、研究內容
(一)新授課預學案設計有效性策略研究
新授課的預學案設計,需要打破原有的模式,不再是固定不變的“先看書預習,再練習思考”,而是根據不同的課型有不同的設計,需要有一些創新之處,適當的時候要脫離書本,避免書本上的結論對學生的思考造成干擾,保持學生原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將揭開面紗的時刻仍然留給課堂,留給學生自己,使學生產生一種成就感。
1.新授課預學案設計的一般形式
預學案一般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為預學目標。首先因為預學案是用來指導學生預學的,因此目標的設計不一定要拘泥于教學目標的全面實現,而是著眼于學生學習的趣點、重點、難點,著眼于學生自主探究活動的開展和能力的提高,著眼于為課堂教學鋪墊情境,掃平道路。第二部分為材料準備。(根據不同課型的要求,大部分課型無需準備)第三部分為活動安排。包括活動的程序安排、操作方法指導、目標提示等。第四部分為學生活動過程及思考過程的記錄。這個部分完全由學生在自主預學過程中填寫。
2.新授課預學案設計的注意點
(1)預學案的設計應注重學生發展
興趣是激發學生學習的核心因素,“預學案”要使學生感興趣,愿意做。它不僅要誘發出每一位學生的已有經驗、對問題和現象的個人觀點和認識,還要起到提示、啟發、指導或引導的作用。預學案的設計面向學生的認知世界,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需要,讓學生依靠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深層次的思維活動和付出持續的心智來親歷知識的探索、發現過程。
(2)預學案的設計應引導學生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種資源
預學案的一大優點,是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探究活動,同時相比課堂教學,學生可以有更多的條件尋找相應的教學資源。在這方面,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引導和提示。
例如:《探索勾股定理》預學案:你知道勾股定理的由來嗎?請你閱讀課外相關資料或查閱網上資料,這些數學家們是怎么證明勾股定理的呢?你能像他們一樣證明嗎?
請你自己把這些證明的圖形和方法寫下來。
從這個示例可以看出,預學案引導學生尋找和利用教學資源的優勢是課堂教學不具備的。而重要的是,學生在尋找和運用這些資源的過程本身就是重要的學習過程,也是更加凸顯數學這門學科魅力的過程。
(3)預學案的設計應具有層次性
對不同學生創設具有層次性的數學作業,能讓“潛能生可以跳舞,優秀生可以跳高”。多層次的作業,給學生留有自主選擇的空間,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能動性,讓他們各取所需,自主選擇作業的數量與難度。
例如:《一次函數》預學案的設計主要內容是一次函數的判定和代定系數法求一次函數。根據每個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不同,所以這個預學案的設計中,教師安排了第一個和第二個基礎的問題,要求全體學生完成,而第三個問題和第四個問題,則要求學生選做。
3.新授課預學案的多元化設計策略研究
(1)鋪墊型預學案——讓學生順利遷移
數學知識之間本身存在著一些內在聯系,鋪墊型預學案的設計主要是有意識引導學生聯系舊知學習新知,將新知納入原有知識體系中來嘗試學習。教師在備課時可以根據所要學習的內容,預先布置一些蘊涵與新知相聯系的上位知識,讓學生順利遷移,從而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這類預學案適用于任何新授課課型)
(2)觀察型預學案——讓學生眼見為實
這種觀察型預學案,主要要求學生以觀察為主,對自己親眼所見的事物進行描述、記錄,不需要歸納和整理。學生往往對感官直接可以感受的事物比較感興趣,通過親眼觀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新知識。(這類預學案尤其適用于以“模型構建為主”的新授課)
如《圓錐》預學案,空間圖形比較比較抽象,讓學生制作模型展開觀察,容易使推導公式更有思路。預習后,大大縮短了課堂所用的時間。原本枯燥的定理課卻因為學生課前進行的探究活動而變得生動活潑了。
(3)嘗試型預學案——讓學生親歷體驗
農村初中學生對數學這門學科患有“厭學癥”的很多,致病原因主要是枯燥的知識堆砌,單一的講授方式和大量的習題操練的學習形式,因此,引導學生運用預學案進行學習,應以引導學生進行生動有趣的體驗活動為主,在體驗數學現象的基礎上,再適當引導學生探究數學知識。(這類預學案適用于“以模型構建為主”和“以實驗設計為主”的新授課)
如:《平行四邊形的判定(1)》預學案設計活動:
活動1. 將兩長兩短的四根細木條(或用硬紙片),用小釘鉸合在一起,做成四邊形,如果等長的木條成鄰邊,它的形狀是平行四邊形嗎?
活動2. 同活動(1),如果做成四邊形等長的木條成對邊,那么無論如何轉動這四邊形,它的形狀都是平行四邊形嗎?你能說出這種方法的道理嗎?
精選具有探究性的學習內容,設計出一個個體驗性很強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到數學定理。這樣就很好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創造性的學習過程中得到了發展。
(4)問題型預學案——讓學生有序思考
好的預習問題具有引導學生自學、啟迪學生思維的作用。問題型預習作業需要教師課前精心備課,著力提煉出幾個遞進性的核心問題,然后以這幾個核心問題為線索,促進學生有序思考,從而高效完成預習目標并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這類預學案尤其適用于陳述型新授課)
(5)多種方法相結合的預學案
在預學案的設計過程中,我們也無需一定要拘泥于是哪一種類型,因為在很多時候,我們也可以將以上幾種類型結合起來,預習的內容、方式、方法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的內容及預習的目標靈活處理,力求使預學案具有針對性和可行性,引導學生做足預習工作。
(二)復習課預學案設計有效性策略研究
若把新授課看作是“種樹”,復習課則可比喻成“育林”,而眾所周知,“種樹容易養樹難”。在教學新范式的大力推行背景下,“學案導學”復習課逐漸誕生,復習課的預學案如何設計逐漸成為廣大教師關注的焦點。
1.以程序知識為主復習課的預學案設計
(1)創設情境式預學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預學案中的練習需要精心設計,使學生感到復習課中的練習和新授課中的鞏固習題不是乏味的重復,而是一類情景新穎、難度適中的新型題目,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練習的興趣。
《相似三角形》復習課預學案
例 (1)動手折一折
(2)在直角坐標系中求D,P,C三點的拋物線表達式。
(3)A,N為動點,求AOMC的面積。
(4)MN與OA為直徑的圓相切,求∠MCN.
這個例題主要是對相似三角形基本圖形的復習, 如果讓學生直接接觸最后一題,肯定讓學生暈頭轉向,無從下手。要求學生先對折疊圖形入手,然后問題層層遞進,有易到難,基本圖形清晰,情境式的復習,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樂趣。
(2)設置陷阱式預學案——加深學生的知識理解
學生的學習過程實質就是一個不斷修正錯誤的過程。教師可以在預學案中圍繞教學內容的“三點一處”(即重點、難點、疑點和易錯處),精心設計一些具有針對性的提問、習題和實驗等,以誘使學生充分暴露錯誤和薄弱環節,然后根據具體癥狀分析,對癥下藥。借助錯誤和失敗使知識和技能得以鞏固、強化和提高。
(3)知識梳理型預學案——提高學生的歸納能力
在復習課的預學案中,要將“知識點”聯成“知識鏈”,最終聯成“知識網”。其方式可以是通過思維導圖或者畫“知識樹”來系統整理。例如《特殊四邊形復習》 的預習案就引導學生畫特殊四邊形某種條件下它們關系轉化的思維導圖。通過這種知識的梳理,使得學生在課前在心中就有一張知識全景圖,對于老師列出來的例題或習題都有一個整體性的理解。這種預習任務,對學生的要求非常高,需要學生對本章內容、本冊教材,甚至整個初中階段的數學知識有個系統地了解。雖然執行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完成有相當的困難,但如能養成習慣,將受益匪淺。
2.以試卷講評為主復習課的預學案設計
關于以試卷講評為主的復習課,學生在課前的準備工作主要是自查自糾,進行錯因分析。因此,其預學案主要是以“自我診斷表”和“試卷糾錯表”的形式下發,由學生進行自我矯正和反思。
四、成效與反思
(一)研究成效
1.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養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
預學案設計使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化為主動、愉快地學習。尤其是后進生,促使他們提前起步,增強自信心;對于優等生,使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2.確保了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提高了數學教學質量
通過預學案的設計,學生獨立學習不再沒有保證,學生在課堂上往往能夠自信地介紹他所了解的知識,從而在課堂內就能把一些重點,難點攻破,課后不需做大量的練習,從而有更多時間去完成預學案,形成良性循環,提高了數學教學質量。
3.搭建了學與教之間的橋梁,深化了教學新范式的改革
預學案的設計,在學與教之間架設了一座溝通的橋梁,為構建預習與課堂相融合的導學課堂新范式奠定了深厚的基礎,改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實現課堂主體地位的轉變,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蔣銀花.優化數學預習作業設計培養學生正確學習觀.教研論壇.2010(3).
[2]唐云波.初中科學“生本化”學案的設計與實施[J].廣東教育:綜合版,2011(3):17-19.
[3]陳佑清.適應新的發展取向的學習類型多樣化探討[J].課程.教材.教法,2007(3):16-21.
[4]阮小娟.初中科學復習課中"課堂陷阱"教學法的嘗試[J].中學物理,2011(4):39-40.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靖江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