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可可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對于高中歷史教學的要求也不斷提高。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文化的泱泱大國,對于歷史優秀的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義不容辭的使命。而歷史作為一門穿越古今的學科,對于銜接往日和今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中歷史這門課程對培養學生的歷史使命感更是具有重大意義,但現如今高中歷史教學中仍存在很多問題,出現與新課改的要求不相適應的地方。近些年,如何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更好的開展歷史課程一直是歷史教育者研究的熱點。本文擬從高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出發,就如何更好的開展高中歷史教學展開論述。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問題;對策
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對高中歷史教學說來,即是機遇又是挑戰。很多歷史教育者對此與之相適應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這就要求教師對此給予足夠的重視,在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的同時,還要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發展個性做出與學生個性發展相適應的教學方案,不斷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問題、豐富教學手段、創新歷史課堂。
一、現如今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歷史教育者的任務任重而道遠,歷史課程這門學科對于繼承和發展中國優秀傳統歷史文化以及學習和借鑒古人思想智慧是當今歷史學習重要的途徑。教師的任務也不僅僅是知識的口頭傳送,而是要在你立足于基本歷史史實的基礎上,教會學生從史實中吸取教訓,以史為鑒。但是就中國目前的教育狀況而言,我覺得還存在很多的問題,本文就高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展開討論,認為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教學方式單一
歷史教學講授的人類的大歷史,對我們的起源與生存有重要的意義,應當是有趣、值得學習和研究的一門學科。但是現如今的歷史教學,有的地方仍出現教學方式千篇一律,歷史教學內容過于呆板和僵硬,僅僅是圍繞考試而學,課堂也知識教師講學生背的模式,比如講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制度”這一課(北師大版為例),這一刻包括“秦王嬴政首創皇帝制度、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幾個模塊,很多教師還是照著教材讀下來,畫畫教材的內容,讓學生把重點內容背下來僅此而已,從不給學生補充其他必要的課外內容。因為教材的編排都是主要的內容體系,有很多課外的相關知識并沒有編排上,這就需要教師去給學生補充和擴展的,如果一味的“讀教材”,類似這樣缺乏前因后果的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就失去了歷史這門課程的意義,長期以往會使學生失去對學習歷史的興趣,會使學生覺得學習歷史知識背誦歷史教材。
(二)歷史教學脫離現實生活
歷史是人類的大歷史,歷史這門學科的是具有社會人文的性質的一門學科。“以史為鑒,可以知古今”,學習歷史的目的就在于更好服務于現實人民的生活,讓人民從歷史的演進和發展中吸取如何做人乃至如何管理國家教訓和經驗,從而學會用歷史的、辯證的觀點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在未來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因此,歷史教學和學習應當是和人們的現實生活有聯系的。而事實上,現實的歷史教學更多的注重知識的識記,與現實的聯系明顯不夠緊密,缺少引導學生用歷史的觀點去分析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所謂的“歷史的”學習也只不過是學習某件事的時間、地點、任務,使得歷史課堂十分的枯燥。
(三)教師對歷史教學未給予足夠的重視
在傳統教育體制下,教師乃至大部分學校都是以語文、數學、英語為主要科目,在平時的教學學習中也一直是最占用,花費學生時間最多的。很多老師都認為只要主科學的好,副科簡單的學學,分數就不會低,因此像政治、歷史、地理這種副科往往被賦予“不重要”的標簽。學校沒有給予歷史科目足夠的重視,缺乏在學習歷史方面的指導,這也會在一方面在心理上影響學生對政治、地理和歷史這類副科的不認同,造成學生忽視文綜的學習。我們知道,在歷史高考中,文綜有300的分值,占總分的40%,可見,這些副科在高考中占有很大的分量。長期以來,教師們都忽視了歷史這門課的重要性,對于講課也是很機械的講述,沒有結合學生本身的特點和接受能力,也沒有形成正確的教學理念,甚至有些教師在講課前都沒有理清這節課的思路。很多地方早讀和晚自習都沒有這些副科的鞏固和學習,長此以往,就會影響學生對歷史這門課程的學習和高中歷史教學。
(四)教師缺乏學生情感態度的培養
歷史知識的學習不是“灌輸”學習,應當引導學生有感情的自然而然的想去了解歷史。歷史本身是帶有情感的學科,歷史的學習應該通過某一段的歷史能夠觸發人心中那根敏感的神經,從而激發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能夠在學習歷史的時,內心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油然而生,能夠自主的去學習歷史,研究歷史。現實高中歷史教學中,缺乏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只是針對知識點簡單的講述,即使講授的內容很有條理性,但是整體會讓學生感覺只是知識點的羅列,不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講到抗日戰爭的時候,有的老師也知識簡單的知識點的羅列,根據教材的知識點整理出來讓學生下去背背。“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這節課要求教師要投入感情的去講解,比如去引導學生去分析為什么抗日戰爭會爆發?;為什么當時日本侵略的是我們國家而不是別的國家?;以當時我們國家的情況是靠什么開戰勝像日本的?.......等等,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去教材中尋找答案。抗日戰爭使得中華民族空前的團結,而且中國因為這場長達14年的戰爭也遭到毀滅性的打擊,教師通過這樣的提出問題式講解通過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這既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又能夠調動學生的感情。
二、如何正確的開展歷史教學
鑒于新課改的提出,要求教師、學生和學校都做出相應的改變,不斷推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更好地開展高中歷史教學。因此,現有的教學理論、教學方法、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都有待提高和突破,只有不斷適應新時期提出的要求,迎合新時代的發展理念,才能培養出國家型的創新型的人才。為此針對高中歷史的現狀,就如何更好的開展歷史教學我提出以下對策:
(一)創新教學方法
在新課改的大視野的,教師應充分發揮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應根據課程的特點和學生的個性差異,創新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運用豐富的教學手段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增加學生學習歷史的濃烈興趣,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播放相關的歷史視、展示圖片或者播放帶有歷史感的音樂,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一種視覺化、生動化的教學情境來刺激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各種感覺,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學生主動探索歷史知識。比如在新課導入的環節,教師可以根據本課的內容合理的安排新課導入,可以講個故事或者放個相關的影片,以此來吸引學生帶著好奇心走入本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圖片,讓學生仔細的觀察圖片,并提取自己認為重要的歷史信息,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比如在講到新航路的開辟的條件時,不妨拿出此圖讓學生自主觀察,獲取信息。
通過觀察學生可以看出這是一艘多帆帆船,多帆的好處是能有效地借助風力進行遠航,而且通過觀察并結合教材中的知識,可以知道這艘帆船配有大炮,由此我們得出這一時期的造船技術有很大的提高。繼續觀察,我們可以看出帆船上印有“十字架”的圖案,由此可以說明此次航行有天主教的支持,航行的目的很大一部分是為了傳播天主教。我們還可以看出此帆船上有國旗,說明此次航行已非個人冒險,而是得到國家的支持,有國家作為強大的后盾的一次遠航。
僅僅一副歷史圖片就富含如此多的歷史信息,相比于繁瑣的文字信息,圖片教學更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這樣的教學方式相比單一的教學成果更顯著。因此教師要積極主動展開多種形式的啟發式教學,讓學生在各種形式的訓練活動中鍛煉自己的各項能力,不斷探索與學生發展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引導學生“會學習”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引導學生學習,最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在《老子》中有句話說“授人以魚,可解一餐之饑;授人以漁,則可終身享用”,在歷史課堂中,與其靠老師機械的填壓式的教育,把整理好的知識點灌輸給學生,不如把學習歷史,記憶歷史的方法教給學生,讓他們在學習、分析歷史內容的過程中,掌握科學的歷史思維方法。現在的學生缺乏的就是歷史思辨的能力,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式都是在學習中一點一點養成的,它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而是要從平時抓起,從小抓起。教師在平時歷史教學過程中,應該反復給學生強調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的觀念,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在歷史知識的學習中,不斷強化個人的歷史學科素養。比如,教師應該告訴學生如何去學習歷史知識,讓這些基本的素養始終貫穿與學生始終:一是讓學生知道預習新課的重要性,預習不僅僅是閱讀教材,而是讓學生知道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以外,還應該理解與上節課的關系,歷史是連貫的,注重培養學生的對于歷史連貫的歷史思維。二是培養學生的集中注意力,上課時候必須注意聽講,必要的時候可以采用獎懲措施。三是引導學生在課下自主積極的鞏固復習,多找些歷史研究史料來讀,多關心時事,對一些熱點的、有爭議的事件寫寫自己的看法,通過這樣的學習來培養學生的歷史見解能力和歷史思辨能力。久而久之,這些就會成為學生的行為習慣,伴隨學生的一生。
(三)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問題教學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教學模式,是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因地制宜的的教學模式,與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問題式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批判性思維。歷史這門學科,本就是包含人類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這需要學生有這種歷史思辨能力,只有帶著問題去學習歷史,帶著問題去研究歷史,才會真正學有所獲。這就需要教師采用這樣教學模式來啟發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培養“問題意識”,只有在歷史教學中日積月累的去教化和影響學生,學生才能潛移默化的接受。
結語
在素質教育的今天,國家也給高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而現如今在歷史教學中總是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為此,教師應該以新課程標準為基礎,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不斷提高更新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手段,積極探索與學生情況相符的新教學模式。總之,教師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既要關注學生自身的全面的發展,又要努力提高學生基本的學科素養,根據學生的發展特點,制作出一套教師和學生共同發展的教學策略,不斷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歷史、探索歷史。
參考文獻:
[1]楊建軍.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J].教學研究.2015,(1).
[2]許明華.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析論[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2).
[3]林崇德.21實際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4]于右西.歷史學科教育學[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