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芬
2016年4月29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2016年中小學教學用書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從2016年起,將義務教育小學和初中階段的《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根據這一部署,各版本的《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教材進行了重新修編,并于2016年秋季開始使用。此次教材更名是品德課程對依法治國戰略的積極回應,體現了對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于“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在中小學設立法治課程”精神的貫徹。
下面就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和情感教育相結合談幾點看法。
一、道德與法治課的情感教育現狀分析
1.發展智育忽視情感教育
長期以來,我國應試教育存在的弊端,使得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情感教育的落實開展產生了嚴重的阻礙。提高成績,重視分數成為當前大多數教師、家長及學生的目的,許多教師和學生無法正確理解情感教育的目的與價值。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片面追求分數,重視對學生的智育要求,卻忽視了對學生最基本的情感教育,更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從而使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情感教育無法落到實處。
2.忽視學生情感表達
學生的情感體驗與行為參與是至關重要的,可是在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開展過程中,卻嚴重忽視了學生的情感表現。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趕進度,盡快完成教學計劃,只是一味地傳授知識技能,卻未曾考慮這樣全盤灌輸的思想是否符合學生接受特點。一方面養成了教師的惰性,另一方面也使得學生的情感無法獲得滿足。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滲透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1.教學性質決定了必須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滲透情感教育
道德與法治課是對學生思想品德以及有關社會科學常識教育進行系統教育的必修課程。德育工作是否能真正體現實效性,情感教育的作用必不可少。與其他課程相比,道德與法治課在教學上更能發揮出情感的滲透作用,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倘若教學中,只有空洞的理論說教,而無情感教育,就無法真正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更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教學原則決定了必須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滲透情感教育
道德與法治課的目的、內容、特點,決定了它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作為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只有堅持不懈,發揚愛崗敬業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注入情感,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情緒,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果,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三、情感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方案
1.明確目的性,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作為教師要明確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可以利用身邊的實例,培養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比如學生聽聞社會上一些正義之事,敬佩之情會油然而生;而當聽聞不雅之事,會即刻產生厭惡情緒。作為教師教學中,就要有目的、有意識、針對性地利用情感教育的兩面性,利用學生已有的判斷能力,引導他們認識何為真、善、美、丑,分析為何好的事情值得敬佩,不好的事情應遭到摒棄。在這種情感因素的引導下,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也就會得到明顯提高。古人云“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只有以情感為載體,通過情感無聲的潤澤,才能將道德與法治課真正滲透到學生的思想中,內化為學生的認知及行為。
2.以熱愛學生為前提滲透情感教育
學生對教師的情感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如果學生尊敬老師,喜愛老師,也就會自然而然愿意與教師產生情感的交流,對教師教授的課程也會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而教師要受到學生的尊敬,首先要學會尊重和熱愛學生,熱愛學生是教師從事教育事業的根本,如果缺乏愛則難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因而,教師要在公平平等的前提下,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愛,從而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也只有當教師與學生產生充分的信任,彼此才能和諧相處,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以熱愛學生為前提滲透情感教育,可以使學生更積極參與到道德與法制課教學中,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3.創設情境,增加趣味性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高度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將理性的教學內容以感性的方式直觀地反映出來,再現生活現實。教師要具有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了解學生的日常生活,對當今的時代變化要有敏銳的感知力,道德與法治課的內容也要緊緊跟隨時代步伐,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新聞,了解最新社會動態,拓寬學習體系。教學中可以結合一些典型的案例和事實進行講解,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如講課之前準備好一些歷史小故事,帶領學生共同觀看,然后啟發學生對歷史故事所體現的優秀品質進行總結,培養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有助于學生優秀品質的形成。
4.以生動的語言打動學生的心靈
古人云:“情乎于辭”,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語言更是一門藝術。誰能將它演繹得好,誰就能抓住學生的心。因而,教師在授課時,應飽含熱情,力求以最簡潔明了的語言,生動而形象地表達思想情感,讓學生從中感受到所學課程內容的美,學習也就會變被動為主動。良好的教學語言,是觸發學生思維,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智力的契機。因此,課堂上教師新穎、優美、富有情感的語言,可以使學生得到感染,自覺融入其中,情感也就必然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四、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情感教育的措施分析
1.增進師生關系,營造和睦氛圍
很多學生對教師產生敬畏之心,甚至不敢直視教師,感到恐懼。教師需要放下領導的架子,需要與學生平等相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并要明確學生的所需,在生活和學習上多鼓勵學生,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尤其是對于內向和自卑心理的學生。對于學生的進步需要鼓勵,對于學生存在的問題需要耐心的進行講解,而不是一味的批評和教育,讓學生感到教師是在真正的關懷自己,對教師的情感油然而生,學習的熱情也會高漲。
初中生剛從小學步入一個新的環境,正處于叛逆期,對學習極易產生厭學情緒,對教師也多有不滿情緒,從而影響自身的學習進程和效率,有的甚至會形成一種錯誤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靈活運用,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棘手的問題,讓學生了解到教師教學的艱辛和道德與法治知識的重要性,進而尊敬教師。事實上,初中生不僅要接觸到政治教師,還會接觸到英語、數學、語文等多個科目的教師。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的情感教育不僅能夠改善學生與道德與法治教師的關系,還能幫助學生改善與其他科目教師的關系,從而營造一種和睦的師生關系。
2.激發學習興趣,活學活用知識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在中考的比重不是很大,時常會讓學生產生一種誤解,認為道德與法治課并不重要,所以在學習上不會下功夫。另外,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較為枯燥的理論性課程,也會讓許多學生對其失去興趣。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情感教學的重要作用,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比如,將現實情感生活融入到教學中,將學生帶進真實的生活場景,便能讓學生認識到道德與法治知識在生活中也是十分有用的。可以說,情感教學不僅是師生關系之間的紐帶,更是學生與學習、生活的情感紐帶,它讓學生更加熱愛學習,熱愛生活。
3.以情感體驗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道德與法治教育本來就比較枯燥乏味,各種概念、規律既抽象又難以理解。有些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只要求學生對概念進行死記硬背,沒有引導學生進行理解,沒有想方設法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課本中的重難點只是讓學生勾畫出來,接下來就是讓學生背誦,應付各種考試。這樣的教學,脫離了素質教育的本質。在日常教學中,道德與法治老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通過講述歷史故事、觀看電視記錄片和教學影視片等方式讓學生了解。道德與法治理論背后的故事,讓學生從情感上體會道德與法治的嚴肅性和重要性,讓學生從心靈上真正感悟到學習道德與法治的重大意義。實踐證明,情景教育是一根系著理論與現實的紐帶。尤其在素質教育的今天,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景來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我們要學會借景生情,以理激情,讓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以便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4.尊重學生個性,樹立學生自信
初中生在一個新環境中學習,并且逐漸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思維判斷力,有的便顯得十分有個性,甚至會出現一些不良的嗜好和習慣。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的責任除了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外,還需要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如果教師一味地告訴學生自信的重要性,如何樹立自信,學生會一頭霧水,不知所以然。要想真正樹立學生的自信,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讓學生發揮其特長,并鼓勵其揚長避短。比如讓學生進行才藝比賽,自己發掘自己的特長,并在課堂上展示出來。有的書法好、有的小提琴好、有的畫畫好、有的籃球好……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愛好和特長進行表揚和鼓勵。隨著這堂課程的學習,教師也會逐步了解學生的愛好和特長,在以后的學習分工中可以極大地發揮學生的愛好和特長,讓學生在學習中樹立自信心。
總而言之,教育離不開情感的滲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離不開情感的教育。因而,教師要通過情感教育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能提升教學效果,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感受到道德與法制課的意義,認識到學習道德與法治的必要性,從而讓道德與法治課堂煥發光彩,使其成為學生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