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
摘要: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堅持“師道尊嚴”要求學生記住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定義,記住老師講的各種“題型”的解答方法和解答思路,從而模仿解題,因而大多學生感受不到學習數學的歡樂與樂趣。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提出了課堂教學的目標和任務,以及新的教學理念,作為一名在教學一線工作的教師,我們應該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設計及教學流程等方面認真反思下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如何在新課程的指引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讓學生快樂地學習數學,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本文試圖就此談談自己的小孔之見,并與廣大同仁們共同探。
關鍵詞:學習數學;生活化;活動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一、在生活中歡樂地參與數學學習,使教學內容生活化
過去的數學教學,追求抽象的數學概念和理論,忽視知識的產生形成過程,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從而使學生缺乏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新課程力求改變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而注重數學與生活的有機整合,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社會實際的聯系。體現了“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在活動中學習數學”的教育理念。
因此,把生活中的素材,生活中的問題引入到數學課堂教學中,讓數學教學生生活化,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又讓學生歡樂地學習。
二、在活動中歡樂地參與數學學習,使教學設計活動化、情境化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大多以“師道尊嚴”的姿態站在講臺上,向學生“講”數學,而學生只有刻意的“模仿、記憶”的權利,大量的“題海戰術”占據了學生學習的有限時間和空間,“扼殺”了學生們去勇敢探索、發現、推理、驗證的時空。新課程倡導在生活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動手實踐交流作為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從而避免了單純地模仿與記憶的學習方式,因此,我們的數學教學應力求情景化、生活化,為學生營造一個“動手操作、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的和諧平臺,讓學生在實踐和交流中歡樂地學習。
例如,在教學初一年級《探索規律》一課,我根據學生認知起點和學習任務分析,針對初一年級學生具有比較強烈的自我和自我發展意識,對未知事物有教強烈的好奇心,對“有挑戰性”的任務很感興趣。這使得我們在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上除了要關注掌握數學知識之外,更應當注重學生動手實踐、探索新知的過程。因此我利用以下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1只青蛙1張嘴,2只眼睛4條腿,撲通1聲跳下水;
2只青蛙2張嘴,4只眼睛8條腿,撲通2聲跳下水;
3只青蛙3張嘴,6只眼睛12條腿,撲通3聲跳下水;
4只青蛙4張嘴,8只眼睛16條腿,撲通4聲跳下水……
(前面由教師引入,然后讓學生自己接著說下去)
提出問題討論,學生小組討論:
1.這是一首耳熟能詳的兒歌,照此唱下去,能唱完嗎?
2.能用字母來概括整首兒歌嗎?
說明:按歌詞的規律把歌謠唱下去,讓學生體會其中簡單的數量關系;用一首歌詞概括整首歌謠,學會用代數式來表示規律,初步感受符號表示的意義和價值。由一首兒歌發現在其中蘊涵著一種數量關系,一種規律,而且還可以用字母來表示。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動力,它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自覺地探究學習。學生在以上的問題情境中,通過觀察、實踐、歸納、類比、思考、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掌握基本的知識與技能,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分析問題、觀察問題、思考問題,以發展思維能力,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建立數學模型解決問題,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心與愿望,從而學會學習,歡樂地投入數學學習活動中。
三、在合作探究中歡樂地參與數學學習,使數學知識問題化,師生互動平等化
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注重數學知識的系統性、聯系性。數學教學是有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訓練技能、教師是中心,學生由教師來“指揮”,忽視了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過程,同時“扼殺”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平等首席”的地位,不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新課程把教學看成是師生互動交往、共同探求新知、追尋主體、追尋個性、體驗課程的過程,是對課程進行創生和開發的過程,強調的是師生相互平等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的過程,同時新課程指出,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應千方百計地指導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猜想、實驗、推理、驗證、交流等數學活動。
合作探究學習倡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教師與教師進行多邊互動,是現代教學人力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對課堂教學互動理論的創新與發展。
因此,我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是學習探索活動的組織者,同時又是參與者,合作者,也是學生的忠實聽眾,學生則處于探索活動中平等對話的首席官。因而,教師必須轉變角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依據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認知特點、認知規律,設計探索性和實踐性、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歡樂地合作探究參與數學知識的學習,體驗數學學習的無限樂趣。
這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探索性和開放性問題,讓學生分小組實際動手操作,觀察交流發現規律,再來驗證規律,從而解決問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緊密聯系的,獨立學習如果沒有合作,就不可能在思維活動中做出合理的選擇,學習過程中,只有在互動、交流中做出判斷和選擇,才能發展智能力,形成能力,數學地思考問題,在合作探索中歡樂地參與數學學習。
總之,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創造性地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使用教材,也就是說不要刻意地“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力求使數學知識情境化、生活化、活動化、通過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問題,將知識與方法引入到課堂中來,讓學生親身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讓他們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成就感,歡樂地參與數學學習,數學地思考問題,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接觸、了解、鉆研自己感興趣的數學問題,最大限度地滿足每一個學生的數學需要,最大限度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智慧潛能。從面向每一個學生出發,也能為有特殊才能和愛好的學生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從而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的目標,體現數學教育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初中新課程教學法》開明出版社
[2]《初中數學教與學》(2008.9)《讓學生體味數學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