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賢
何為“生成”?顧名思義就是產生形成。所謂生成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把師生對話交流中不斷產生形成的新問題作為寶貴教學資源而予以強調、拓展、挖掘的動態教學行為方式。它要求教師通過對學生的需要和感興趣事物的及時判斷,不斷調整教學活動。順應學生的需求,滿足學生的需求,這正是生成教學的意義價值之所在,也是教育新理念極力倡導生成教學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如何實現教學生成呢?
一、生成需要民主
實現課堂動態生成教學,教師必須樹立和學生之間的真正的民主平等觀念,并在課堂教學中得到體現。教師只有以平等、民主、尊重的姿態面對學生,創設一個自由、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才能讓學生在活動中有說話的愿望,這樣才能將學生富有個性色彩的知識經驗、思維、靈感等都調動起來參與課堂活動。有了參與、交流、就有了碰撞、分歧,課堂教學就會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從而不斷生成新的教學資源。
二、生成需要“對話”
對話不是傳統的師生之間的機械單線式的“一問一答”,而是師生、生生之間靈活多向性地交流溝通。沒有對話就沒有教學。有了對話,才有相互間智慧的碰撞,心靈的交融。通過對話的感染和相互補充的作用,來自他人的信息為自己所吸收,自己已有的知識被他人的視點所喚醒和激活。最重要的是,通過對話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的教師不但及時掌握了學生對問題的認知水平,正確地把握教學的起點和教學的方法,而且通過對話能夠在個性差異的學生互動交流中發現許多新的教學思考點、著眼點——這就是教學資源的生成。“對話”的這一效能,成就了它在新課程理念中“至尊”地位。“對話”的這一效能,也迫使教師必須“屈尊”而大力倡導它。因此,鼓勵學生參與對話就成了教師很重要的任務。
如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對話是很值得研究的。我認為首先得讓學生明白積極參與對話——發言的意義;最佳的訓練語言表達能力的機會;培養了積極思考的意識,使語文的聽、說、讀甚至寫得到全面的訓練。接下來主要是激勵措施,鼓勵學生大膽發言:“不要怕說錯話!”“你雖然說錯了,但經過剛才的分析再也不會出現這樣的錯誤了。”我們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尤其要鼓勵發表有個性的觀點。對學生的一切看法,教師應以欣賞、尊重的眼光去對待。總之,在整個對話過程中,對學生,教師不能越俎代庖,但也決不能“放任自流”,這才是對學生負責的態度,這樣教師的主導作用才能得到有效發揮。
三、生成需要智慧
第一、留足時間,利于“生成”。生成源于交流,交流關乎感悟,感悟在于閱讀。現在的語文課往往不好好讀文本。“現在給大家3分鐘閱讀課文……”“3分鐘”,學生還未處于認識沖突,甚至連課文也未讀完,這時候就開始討論、對話,能行嗎?提問也是這樣,問題剛提出,就讓學生回答,對話交流肯定難以有效展開。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舍得花時間。
第二、創設情境,促使生成。生成需要一定環境,在適宜的情況之下,學生會很自然地參與到教學實踐中來。情景要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熱情。在創設情境時教師有多種方式,教師可以設置問題情境,當然問題一定要適當,不可以過難或過易——學生已有基礎是生成的基點,如果超過了這個基點就可能生成不了,若低于這個生成點生成也就無所謂生成了。而且問題要有生成的空間,一定不要只有一個“標準答案”的問題,否則就沒有意義了。
第三、珍惜資源,挖掘生成。課堂教學中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體,他們的遺傳素質、社會環境、家庭條件、學業水平和生活經歷是完全不同的,因而也形成了個人獨特的心理世界,這種差異性是課堂教學充滿了很大的變數,也隱含了更大的生成性。具體地講,我們要善于利用學生的水平差異,制造認識上的矛盾糾紛——盡量誘導激發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對同一問題發表不同看法——以此播種生成的種子。總之,我們要把學生當成重要的生成性課程資源來看待。
第四、鼓勵質疑,促成生成。宋代著名學者陸九淵曾指出:“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這句話道出了問題的價值及意義。問題意識的培養同樣是生成性課堂的關鍵。問題意識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現行的教學體制下,可以先不提很高的要求,僅從鼓勵學生提問,鼓勵學生想象開始做起,不要輕易去打擊、藥束他們。當學生提問成為習慣時,教師再不斷的啟發、點撥、激勵學生,促進學生學習,使學生的心靈處于動態發展之中。每當學生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火花時,教師應采取積極的鼓勵態度。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盡可能避免指令式教學語言,而盡量使用對學生充滿真誠情感的話語,及時地給有自己見解的學生以恰當鼓勵;更要以寬容、理解心態對待學生的錯誤,千萬不能批評,甚至諷刺、挖苦他們。
第五,發揮引領,有效生成。在“平等”“對話”的課堂教學中,生成性教育資源無處不在。面對眾多的資源,教師必須發揮其“主導”作用,不能讓資源生成恣肆泛濫。教師要用自己那只善于發現和有效利用教育資源的慧眼,時刻關注并及時捕捉課堂上師生、生生互動中產生的有探究價值的新信息、新問題,在亮點出引領,在錯誤處引領,并能把師生互動和探究引向縱深,使課堂在產生新的思維碰撞和交鋒,從而再有所發現,有所拓展,有所創新,促進教學的不斷生成和發展。
四、生成需要預設
我們關注“生成”并非摒棄“預設”。兵法中有“不打無準備之仗”,教學同樣如此。教師的預設越周密,考慮越詳盡,才能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為即時“生成”提供更寬闊的舞臺。精心“預設通過預測“學情”,預想“可能”,突出教學重點,簡化頭緒,使之目標集中,成效明顯,為課堂教學中的動態生成預留“彈性時空”。正是教師在預設過程中盡可能的進行多種考慮,主觀上努力窮盡各種可能,才能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做到游刃有余,才能敏銳地捕捉到這生成的契機,冷靜地分析其教育的價值和意義,彈性控制教學環節,重組教學內容,使學生真正“動”起來,在“動”的過程中出新思想,新創意,新觀念,新問題。因此,教師要確立課堂中的課程開發意識,把“精心預設”看作是課程實施的一個起點,用心捕捉教學中的“即時生成”,據此調節教學行為,使課程實施由“執行教案”走向“互動形成”,使課堂成為個性張揚的天空。
生成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需要我們廣大教師不斷地鉆研,不斷地交流,不斷地實踐,不斷地總結。只要我們擁有開放平等的胸懷,富有創新的精神,發現資源的眼睛,積極引導的意識,我們的課堂將會因“生成”而放射出最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