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萍 吳飆
摘要:《我在故宮修文物》以其平民化的語言表達、細節性的敘事結構、淳樸性的鏡頭語言獲得了受眾的熱愛。但該片之前在央視CCTV-9紀錄片頻道播出時卻反響平平,而登陸嗶哩嗶哩網站后卻得到廣泛好評,究其原因在于互聯網絡這種新媒體傳播平臺以及借助新媒體平臺受眾之間的交流互動推動了《我在故宮修文物》的成功。
關鍵詞: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受眾
一、傳播內容的特點分析
(一)平民化的語言表達
自建國以來,中國人文類題材紀錄片因為受到政府政策的指導與影響,紀錄片創作范式多以仰視為主,紀錄片的解說語言具有高度的宣教性。紀錄片化身為宣傳政府意識形態的一種教育工具。這種類型的紀錄片它的缺點就在于多自上而下的宣教,少平等自由的交流。自改革開放后,這種創作范式逐漸由仰視轉為平時。將片中人物形象由高高在上的“完人“轉為與社會大眾一樣的“凡人”。
平民化的語言表達的特點在于創作思想貼近以平凡人為主的廣大受眾,其次以平等的角度與記錄對象進行交流可以拉近記錄對象與受眾的心理距離,然后以平民化的解說語言可以使用最淺顯的話語向受眾傳達蘊含在畫面之內的人文蘊含。《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解說語言相較于同類型紀錄片語言風格更加平民化,片中文物修復工作者對話之間的語言都相當的平淡無奇,沒有同類型紀錄片的學究氣。
(二)細節性的敘事結構
表現文物工作者的日常生活是該片的核心內容。《我在故宮修文物》最突出表現的是故宮中修復文物過程中的艱難和對細心的要求,但是其中還有著故宮中文物修復者個人的生活細節,即“輕敘事”風格。所謂“輕敘事”是指在題材上偏愛日常生活或者野史軼聞的斷面,在表現形式上去繁從簡,同時在內容的表達上,全力掙脫現實和歷史的負重,并不致力于探求現象背后恒常的真理與規律;在審美意趣上排斥嚴肅端莊,尤其鐘愛幽默與調侃。
故宮的文物修復既緊張又細致,人人處于精神高度緊張的狀態,青銅組的王有亮在完成了世界上最大體量的黃花梨柜子的修復工作后急匆匆地騎上自己的電動車故宮門外禁煙。這個細節性的記錄一方面表現了故宮文物修復工作的緊張與細致,另外一方面也表現了王師傅個人生活狀態的熱度與故宮所展現給廣大受眾之間的冷漠形成對比。
(三)淳樸性的鏡頭語言
整部紀錄片中極少會出現大全景及遠景的應用,整部紀錄片以中近景為主,輔助以部分特寫鏡頭。《我在故宮修文物》透過這種“淳樸”的鏡頭語言,將文物修復工作者的生活日常完整地展示在受眾的面前。
另外,在人文類紀錄片中大量采用的數字技術,該片創作團隊完全杜絕了這種手法,在旁白進行簡單科普介紹時盡量配合以實拍畫面。這種鏡頭畫面與配音之間的配合保證了受眾在觀感上時刻與文物修復工作者以及文物之間的時空近距離。
二、傳播渠道的特點分析
(一)應時代潮流的傳播渠道
原本《我在故宮修文物》是在央視進行播出的,但是卻一直反響平平。其原因并不是因為該紀錄片的制作水平,而是因為電視這種傳統傳播平臺的局限性限制了這部紀錄片的受眾群體的擴大化。
如今大部分年輕的電視受眾已經轉戰網絡傳播平臺,原因是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信息的傳播特點轉為了“碎片化”與“交互性”。而受眾對于信息的自主選擇權進一步加強,信息傳播由以往的傳播者面向受眾的“單向傳播”轉變為了傳、受雙方的“雙向傳播”。《我在故宮修文物》借助傳統電視臺進行播出,其所能覆蓋的受眾范圍受到了極大的限制,但是當視頻上傳至視頻分享網站嗶哩嗶哩后,其受眾范圍呈幾何式擴張,任何人不論何時何地都可以通過互聯網絡隨時點擊播放收看這部紀錄片。
同時,網絡視頻分享也是當下新媒體時代的又一大特點,喜愛這部紀錄片的受眾會通過網站的轉載、分享功能通過其他的新媒體例如微博微信等傳播給更多的受眾,這樣即使不是嗶哩嗶哩站的受眾也可以看到有關《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的信息,這樣的擴散式傳播幾乎是將紀錄片的受眾無限制擴張,透過這樣的大眾傳播渠道,《我在故宮修文物》引起受眾的廣泛追捧與關注也在情理之中。
(二)受眾參與的文本“二次創作”
在《我在故宮修文物》登陸嗶哩嗶哩網站后很快引起了網友的歡迎與追捧,盡管的確,網絡的傳播擴大了該片的受眾范圍,但是中國視頻分享網站眾多,為何《我在故宮修文物》只在嗶哩嗶哩網站受到熱烈反響。這其中的原因也許和嗶哩嗶哩特色的“彈幕文化”有關。“彈幕的出現,淡化了‘傳播者與‘傳播內容的概念,為文本的‘二度加工提供了大量空間。這里的‘二度加工有別于傳統接受美學的‘二次創作概念,主要體現的是彈幕族對原有文本進行的解說(包括曲解)、顛覆、重構、惡搞等。”
通過彈幕,受眾可以接收到其他受眾對于這部紀錄片的評價,從而影響受眾個體對于這部紀錄片的第一映象。也許受眾對于這部紀錄片的原文本并沒有太大的興趣,但是通過網友彈幕對原有文本的“二次創作”使得紀錄片的文本引起了受眾個體的興趣,今兒將這個受眾個體轉化為了觀眾之一。
(三)大眾傳播中的受眾從眾心理
在新媒體中,大眾傳播既是傳播者對大規模受眾群體進行“點對面”的廣泛傳播外,也存在著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點對點”傳播,這種“點對點”傳播又相互進行影響,在一個相對獨立的小范圍網絡空間中形成一個輿論場,身處這個輿論場中的受眾個體會不自覺的受到這個受眾群體的集體主流意識的影響。
其實很多活躍在嗶哩嗶哩網站的受眾根本對紀錄片本身并沒有多大的興趣只是出于一種從眾心理才會觀看這部《我在故宮修文物》。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社會個體存在著一種規范影響即“與群體保持一致”,人們為了避免受到拒絕或者為的得到人們的接納和贊賞,會自然的順應群體的行為。
另外一方面,信息影響也會導致人們接納。當現實較為模糊時,其他人可能就會成為有價值的信息來源。 當受眾們缺少自己感興趣的娛樂活動而自己所身處的網絡虛擬環境中又有大量的其他受眾在討論這部《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時,受眾個體就會不自覺的為了融入群體而去收看這部紀錄片。
三、結語
任何紀錄片的創作其最終目的是要將蘊含在片中的內涵傳遞給紀錄片的受眾,在新媒體時代以《我在故宮修文物》為代表的人文類紀錄片通過互聯網這一新興的傳播渠道獲得了傳統傳播渠道得不到的巨大反響。通過互聯網這一平臺,紀錄片本身與受眾群體之間形成了互動交流,紀錄片本身也在受眾相互間的交流中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并最終獲得了成功。
參考文獻:
[1]丹尼斯·麥奎爾著,劉燕南、李穎、楊振榮譯《受眾分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2]李良榮,《網絡與新媒體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美]戴維·邁爾斯著,張智勇、樂國安、侯玉波等譯,《社會心理學》[M].北京:中國郵電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耿萍,女,1993年12月,江蘇徐州人,碩士學位,揚州大學,研究方向:廣播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