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傳亮
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對社會發(fā)展起著根本性、全局性的影響,是黨和國家確立自身主要任務的依據(jù)。加強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研究,正確認識和準確把握我國在不同發(fā)展階段的社會主要矛盾,是確定黨和國家中心任務、推動社會發(fā)展進步的重要前提。十九大報告強調,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我們要在繼續(xù)推動發(fā)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fā)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fā)展、社會全面進步。要準確把握新時期社會主要矛盾必須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首先要了解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探索歷程
提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的重大成果,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發(fā)展。馬克思和恩格斯曾有過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重點論,及蘊含于其中的矛盾發(fā)展不平衡性思想,列寧在此基礎上提出帝國主義矛盾發(fā)展不平衡理論。毛澤東同志首先完整提出主要矛盾、社會主要矛盾概念,并全面系統(tǒng)地論述中國近代以來的社會主要矛盾問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同志在對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和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的反思中,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理論進行了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正確認識和把握了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矛盾學說。我們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征相結合,與時俱進推動理論創(chuàng)新發(fā)展。當今中國,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生歷史性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社會主要矛盾的準確把握成為執(zhí)政黨必須面對的重大時代課題。十九大報告對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作出的重大判斷,抓住了新時代中國基本國情的主要特征,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這一重要論斷,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視野,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發(fā)展。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對社會主要矛盾認識的歷史演進的過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和把握上,走過彎路,有過失誤,但總體上是正確的,并以此來制定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因而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尤其是黨的八大,初步形成了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認識,為探索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八大之后,黨逐漸偏離了對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認識,繼而,在十年“文革”中“以階級斗爭為綱”,出現(xiàn)了極為嚴重的失誤;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逐步確立了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認識和判斷,緊緊抓住社會主要矛盾不放松,有效地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大力發(fā)展社會生產力,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fā)展,取得了改革開放30多年的輝煌成就。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我們要切實弄清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主要依據(jù),科學把握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奮力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回顧黨的歷史可以發(fā)現(xiàn),黨的歷史就是不斷地認識和判斷社會主要矛盾,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戰(zhàn)勝一切困難,不斷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歷史。針對主要矛盾,我們實現(xiàn)了有站起來到富起來轉變?yōu)閺娖饋淼膴^斗目標。
二、要重視中國共產黨科學判斷和正確處理社會主要矛盾的現(xiàn)實意義
中國共產黨科學判斷和正確處理社會主要矛盾,對于黨的工作重心、基本路線和社會主義根本任務的正確確定,對于國家現(xiàn)代化建設的興哀成敗和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社會運動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也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中國共產黨建黨96年來,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經歷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敏銳地洞悉當代社會主要矛盾出現(xiàn)的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對社會主要矛盾做出新的歷史性重大判斷。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復雜局面和艱巨任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總攬戰(zhàn)略全局,把握發(fā)展大勢,進行了新的偉大斗爭實踐,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全新局面。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一步加強,國際地位實現(xiàn)前所未有的提升,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中華民族正以嶄新姿態(tài)屹立于世界的東方。人民一般性的“物質文化需要”得到滿足后,追求更高水平的發(fā)展、更加美好的生活成為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同時,我們還要看到,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還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狀況。如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脫貧攻堅任務仍然艱巨,地區(qū)差距、收入差距和城鄉(xiāng)差距依然較大,發(fā)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chuàng)新能力還不夠強等。
能否科學判斷社會主要矛盾,并以此來確定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和根本任務,是一個事關全局的根本性問題。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初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28年中,正是由于我們黨立足基本國情,正確把握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并以此為依據(jù)制定正確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才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建國后,隨著1956年對農業(yè)、手工業(yè)、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也隨之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黨的八大指出:“我國的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上解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yè)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yè)國的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在此基礎上,我國開始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高潮。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重新進行了科學審視。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表述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形成了對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判斷,使社會主義事業(y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實踐是不斷發(fā)展的,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也必須隨之不斷豐富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的主要矛盾也隨之發(fā)生新變化。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做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這樣的一個事關全局的重大判斷。這一判斷,是黨在取得豐碩實踐成果基礎上的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為制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思路、新戰(zhàn)略、新舉措提供了基本依據(jù),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三、科學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
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這一最為根本的政治原則,頂層設計、綜合解決。黨的十九大關于黨和國家事業(yè)各項戰(zhàn)略部署的整體性、關聯(lián)性、協(xié)同性,全部統(tǒng)一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之中。解決社會主要矛盾,不能就主要矛盾解決主要矛盾,而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握全局,統(tǒng)籌考慮。
要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推動社會主要矛盾的不斷解決。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fā)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是正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十分重要的前提條件。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雖然發(fā)生了變化,但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并是世界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了變化,只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發(fā)展過程中呈現(xiàn)了新的階段性特征。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黨的基本路線仍然沒有過時,所以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指出:“全黨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
但同時也必須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我們各項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要正確處理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個中心”與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之間的關系,同時也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中所要求的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新中國成立近70年,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告訴我們,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立足于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自強、自立才能為與世界各國的合作共贏提供前提條件。有的人僅僅是把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理解為以GDP為中心,甚至是以招商引資為中心,從根本上忘記了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有的人認為改革開放就是一切,目的是沒有的,甚至認為四項基本原則是對改革開放的束縛,企圖否定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還有的人否定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甚至要走封閉僵化的老路等等。這些都不僅無助于社會主要矛盾的解決,而且還會引發(fā)新的更大更多社會矛盾的出現(xiàn)。
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這是黨的基本路線的出發(fā)點與歸宿點。我們在推動社會主要矛盾解決的過程之中,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牢牢把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一出發(fā)點與落腳點。
要警惕社會主要矛盾與非主要矛盾非正常相互轉化的問題,要始終扭住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不放,在繼續(xù)推動發(fā)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絕不是短期內能輕易解決的。社會主要矛盾既然是起著領導和決定的作用,它必然貫穿于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方方面面、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方方面面,我們應找準“五位一體建設”和黨的建設不同領域中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相關表現(xiàn)。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基礎上,也明確指出:“必須清醒看到,我們的工作還存在許多不足,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zhàn)。”
要堅定信心,居安思危。堅定信心、居安思危的精神貫穿黨的十九大報告始終。報告指出:“當前,國內外形勢正在發(fā)生深刻復雜變化,我國發(fā)展仍處于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戰(zhàn)也十分嚴峻。”深刻認識上述“兩個十分”的內涵及其辯證關系十分重要。前景光明,是因為我們不僅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和豐富的經驗,又有了一張十分切合實際的宏偉壯麗的藍圖,更因為我們擁有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有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xiàn)的。”同樣,解決社會主要矛盾,也絕不是在敲鑼打鼓、觥籌交錯中就能輕易實現(xiàn)的。我們既要堅定信心,又要做好應對許多重大挑戰(zhàn)、重大風險、重大阻力、重大矛盾的準備,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就一定能夠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準確把握社會主要矛盾,就是為了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只有社會主義才能解決新時期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因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社會主義的奮斗目標。科學把握和解決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必須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更高水平上實現(xiàn)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讓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才能朝著實現(xiàn)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