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青
摘 要:激勵理論是組織行為學中用于處理需要、動機、目標和行為四者之間關系的核心理論,是研究人的內心活動,激發、驅動、強化人的行為和進行業績評價的重要理論依據,本文試圖就如何運用激勵理論提高初中英語小組學習的效果做了一些粗淺的探討,以期達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激勵理論 小組學習 應用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4-0-01
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生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發生教學”。為此,在傳統的班級授課制下,“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對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溝通、學會交流合作的能力培養具有積極的效用。它能激發、調動每一位學生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因此,也倍受越來越多教師的重視。但是,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因受學生基礎素質等種種因素的影響而差異很大。
一、激勵理論對初中英語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方案設計與實施的啟示
所謂激勵是指運用各種有效手段激發人的熱情,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發揮人的創造精神和潛能,使其行為朝向組織所期望的目標努力。激勵理論是業績評價理論的重要依據,它說明了為什么業績評價能夠促進組織業績的提高,以及什么樣的業績評價機制才能夠促進業績的提高。激勵理論的研究成果對于英語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啟發在于:教師在教學方案的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應當了解學生的需求,并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設計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案,并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針對不同學生給予不同的激勵,以激發和維持其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
二、激勵理論在小組學習教學方案設計與實施中的應用
以《新目標》教材為例,“本教材在目標設定、教學過程、評價等方面都突出以學生為主體,并尊重個體差異,在教學內容的編排上突破傳統的單層次的教學編寫模式,每個單元分為Section A和Section B兩個部分。Section A為本單元教學的基本語法知識;Section B是對Section A的知識的擴展。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情,創造性地整合教材,在不影響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情況下,自主地補充或取舍教學內容,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需求,在設計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方案時,要注重建立結構合理的合作學習小組、重視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精心設計小組活動的任務、并給不同學生都有自我表現的機會,注重開展組與組之間的競賽等。
1.構建恰當的合作學習小組 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要注意小組成員
搭配要合理,分工明確:要使小組活動的任務多樣化;要加強對小組活動的指導和管理;隨時改進小組活動的不足,適當調整,充分發揮小組活動的作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一視同仁對待所有學生,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合作、交往技能,在班集體、小組建立融洽、親密的人際關系,為學生創設交往、溝通、合作的平臺。
2.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教師應盡最大可能激勵和引導學生,使其認識到合作學習對于個人和集體的重要意義。在教學中,教師應努力營造輕松愉快、合作競爭的學習氛圍,注重分層次的指導和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逐漸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以實現教學的目標。
3.精心設計小組活動的任務,以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新英語課程目標》中對任務型教學中如何設計任務提出了具體要求。即在教學中增加開放性的任務型活動和探究性的學習內容,讓學生有機會表達和展示自己。新教材對上述要求均有充分的體現。以《新目標》教材為例,其在內容和體系安排上為教師教學留下了較大的選擇和拓展空間。因此,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設計好合作學習的內容及時間,把握好合作學習的度。
需求激勵理論研究表明:人與生俱來就有一種積極的自我表現的欲望和需求,小組合作活動可以為那些性格靦腆,不敢表現自己的學生提供了合適的空間,教師要多加留意和鼓勵。隨著不斷地練習和實踐,他們的自信心會增強,教師還要逐步鼓勵他們在全班同學面前表現。
將激勵教學貫穿于小組合作學習的全過程 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因而,合作與交往是學生學習的主導推動因素,能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將直接決定小組學習的效果。實踐證明,將激勵貫穿于小組學習的始終,堅持及時、適時、恰當的激勵可以感染、激起學生對知識的強烈需求、積極思考、主動探索。教學中學生的情緒調整得好,學生的求知欲就強,就能迅速進入“學習角色”,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愉快而又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反之,學生情緒低落,精神萎靡,學習處于被動狀態,視學習為負擔,則學習效果就差。因此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學生情緒的調整,讓積極的情感每時每刻都滲透在小組學習和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4.注重開展小組之間的競賽
小組合作學習以學習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以團體成績為基本評價依據,為了提高全體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要開展小組之間的比賽。這種組內合作的競賽活動既強化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也提升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興趣,變被動為主動,使學生處于最佳的學習狀態,但是在獎勵時切忌太多,太泛,否則學生會沒有了成就感,也就失去了競賽的意義。總之,將激勵理論貫穿于初中英語小組學習的始終,能夠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一方面,既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效果,又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豐富和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充實了課外活動,融洽了師生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學習中的枯燥無味,避免學生產生厭學現象,使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整個過程中,能自始至終保持高漲的學習熱情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完成教學任務,并最終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徐永森等著.《激勵原理與方法:社會主義的優勢與人的潛能開發》[M].遼寧:吉林大學出版社.
[2]李穎.初中英語教材《新目標》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
[3]熊瓊紅.初中英語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探討[D].
[4]李祖超.教育激勵理論探討[J].教育評論,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