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芯蕊
摘 要:教育作為一種思維的傳授,以增長能力經驗、認識善惡美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為目的,旨在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生活中的教育更是無處不在,生活教育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日常生活中的教育處處都在,而教育與生活的關系,正式本論文將要討論的重點。
關鍵詞:教育 生活 生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0-0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 (2018)04-0-01
教育作為近年來的一個熱門話題,成為大眾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談資之一。教育作為一個人成長路上必經的過程,其影響和發展都與我們息息相關,作為一名高中生,我們更是身處教育的重要階段,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都時時刻刻的包圍著我們,我們的思維、觀點、想象都會受其影響,而生活中的教育更是處處都在,所以我們的教育脫離不了社會,更脫離不了生活。
一、淺談教育
教育學家也常常思考“教育是什么”,“為什么要教育”,教育為了滿足人類在社會活動中更好的發揮自己的潛能,通常可分為個體性和社會性兩個部分。
教育可以讓兩個及兩個以上的人或事物相互碰撞迸發出強大的力量,對于人類個體而言,教育能讓人的能力得到最高程度的發揮,幫助自己創造個人價值。在受教育的同時,樹立自己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當我們空無一物的來到這個世界,所接受的教育都來自身邊的教導,他們引導我們去認識這個世界,通過聽到的東西轉化為自己的思想,再利用思想去創造有價值的東西,幫助自己提升。
我們通常所說的教育特指學校教育。教育的優點自然顯而易見,中國有句俗語叫做“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們接受教育啟蒙,學到更多的生活基本技能,為社會創造出更大的價值,為國家做出一份貢獻,這便是教育最大的價值。而在教育的優點得到體現的同時,學校教育的缺點也暴露出來,應試教育導致有些學生思維僵化,失去了創造力。而單純的學校教育,也無法滿足現代人愈加追求完美的要求。
二、生活與教育
生活作為人類所有活動的總和,以人類的幸福作為最終目的,詮釋了人生的意義。而生活之所以與生存區分開來,更大的區別在于生活并不僅僅需要活下去,而在于更好的活下去,故生活存在于生存之上。生活既以幸福作為目的,更注重自身價值的體現,而自身價值的提升,必然離不開教育。
生活教育是知名思想家、文學家陶行知老先生的思想理論,其核心為“生活即教育”,生活與教育息息相關,教育促進者社會的發展,社會的發展也讓社會更加美好。所以社會中的教育即是對教育最好的灌輸方式,他既包括學校教育,又包括家庭教育,更包括社會上傳播的教育,其中包括世界觀、價值觀等抽象化的思想,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自己。
生活教育的出發點在于教育,最終落實到社會上,旨在讓社會高速發展。發展教育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戰略,讓受教育者掌握現代社會的科學知識、人文精神和管理能力,這些能力的養成不單單依靠學校教育,更多的是依賴于社會教育。故生活教育在當代社會屬于必不可缺的部分,而生活和教育之間更存在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聯系。
三、教育與生活的關系
1.教育與生活的融合
教育作為生活的一部分,服務于生活,所以我們在日常活動中必然少不了教育的參與。從幼兒園到小學再到初中高中,以及將來的大學或更高層次的學位,都伴隨著教育的存在。教育起源于生活,古往今來凡是有人的地方,便會存在教育,也會產生教育的方式。最初的教育也大多與生活密切相關,據我們所知在原始社會,教育大多被環境所限制,因為不具備更好的教育環境,所以教育也并沒切實發展。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體系開始成形,伴隨著科舉制度的到來,教育走到高速發展階段,而隨后的八股文文字獄的到來,社會制度的轉變,讓教育開始呈現下滑趨勢,改革開放后中國的教育逐漸走向上坡率,教育體系成型,全社會普及教育,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處處都存在著教育。社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教育與社會關系密切,就可以反映出教育與我們的生活關系密切。而讓教育回歸生活,正是近些年來素質教育的出發點與著力點,教育不再依附于單純的學校教育,人們開始在學校教育之外,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
生活作為教育的一部分,本身就具有教育作用。我們在出生之后,牙牙學語來自于身邊人的耳濡目染,形成的思想也來自于社會的價值觀的普及,這些潛移默化的事物并沒有專人教導,而是我們身處這個大環境之下,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的一些財富。陶行知老先生曾說“從定義上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而教育”,這句話形象生動的告訴我們教育不僅僅是存在于書本上、課堂上和學校里,還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每一處地方。生活帶給我們的教育,可能沒有專業課本上的詳細而具體,但在人生的漫漫長路里,卻是我們離不開的財富。社會生活中我們常看到一些課本上沒有紀律或自己不需要學到的東西,這些東西在十幾年的校園課堂上無法全面展現,但在我們的課余時間里,通過網絡、電視、報刊以及口口相傳中獲得,這些得到的東西能讓我們更好的提升自己,擴大化教育的意義。
2.教育與生活目標一致
教育以獲取知識作為工具,讓受益者學會思考,最終應用于社會,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與價值,更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價值。著教育學界里,教育分為很多種類,而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對社會文化進行傳播,在創造社會價值的同時提升自己的幸福感。當我們在社會活動中有了一定的貢獻,這種參與感會讓我們從中得到滿足。素質教育強調人的全方位發展,包括德智體美、身心健康等。這種不單單拘泥于埋頭苦學的教育,開始注重人的心理及感受。隨著素質教育的普及,我們也可以得知教育在往更適合人類的方向發展,更妥帖的照顧到人類的情緒。而這樣的教育不僅沒有讓質量下滑,反而近年來人們更加自覺地追求教育,向往教育,自然而然的更好的地方發展。
生活的目的在于讓人類的活動變得有價值,提升幸福感,以人的幸福為最終愿望,這樣的愿望與教育最終目的不謀而合。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物質的多元化,人們愈加注重幸福感和滿足感,追求更好的更優化的生活,這是人的天性也是目前社會可以滿足的要求。因此,目前教育的發展方向與人們生活的追求相一致,二者有共同的目標,更有相同的理念。
綜上所述,教育與生活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僅在教育中窺見生活的影子,也能在生活中看到教育的痕跡,二者互相配合,目標一致,為了人們獲得更好的生活以及創造更好更發達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