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力齊
摘 要:在儒家經典《論語》中,包含著豐富的孔子治國理政的思想。在《論語》中,通過與弟子等人的對話,以及自我的進一步發揮,孔子強調,統治者在治理國家時,要以仁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各方面綜合運用,才能民安國興,達到垂拱而治。
關鍵詞:《論語》 孔子 治國思想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4-0-02
孔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開創者,同時也是一位積極入世的政治家。他曾為官至魯國司寇,使得國家大治。亦曾率弟子周游列國,勸說各國諸侯施行仁政。在《論語》一書中,就記錄了大量孔子關于如何治國理政的言論。在這些討論中,以仁治國與以德治國是孔子治國思想的核心所在。本文希望通過對《論語》各章中相關文本的具體分析,能夠對孔子的治國思想有一深入全面的理解。
一、以仁治國
“仁”是孔子思想系統的核心概念,也是孔子治國思想的根本,以仁治國,是孔子治國理念中的最高標準。在他看來,以仁治國是統治者治理國家的理想境界,很少有統治者可以達到。但同時,他希望國家的治理者將以仁治國這一理想當作自己的使命,以仁為己任,努力施行仁政。
對于以仁治國,《論語》比較少從正面進行詳細描述,而往往通過反面舉例的方式,來對其進行詮釋。《公冶長》篇載:“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在這段同孟武伯對話中,孔子對在對子路、子由、子赤的治國才能一一具體分析點評后,認為三人的施政能力雖都有可取之處,但都未能達到以仁治國的境界,“不知其仁也”。
何謂以仁治國?《顏淵》篇云:“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愛人”這個詞,簡潔而準確地概括了仁的核心含義。而以仁治國,就要求國家的治理者要熱愛自己的國家,同時充滿愛心地對待普羅大眾。由上文所引《公冶長》中的那段對話可以知道,孔子所謂的以仁治國,其著眼點并不在于具體的施政能力上。有一定的治理國家的能力,當然是必須的,但這并不是以仁治國的核心。仁治的根本要求,在于統治者需要時刻秉持一顆仁愛之心,用博愛的精神去治理國家,將仁愛之心貫穿到治理國家的各個層面,這才是孔子所謂的以仁治國。
其次,以仁治國還需要統治者以推己及人的心態去治理各方面事物。孔子認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以仁治國,需要統治者在治理國家時,用換位思考的角度去處理事務,將自己的欲求與治理之下的民眾的欲求對應起來,而非一味地只是滿足自己的欲望。《顏淵》篇云:“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這句話里,孔子要求統治者在治理國家時,將心比心,任何不希望被加諸己身的事情,同樣也別強加于治理下的民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非常準確地概括了以仁治國這一方面的要求。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以仁治國還內在地包含著以禮治國。禮是人與人之間,國家、社會、家庭生活中應當遵循的禮儀規范,是統治者施行仁政所應當遵循的制度條例。《顏淵》篇云:“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在孔子看來,克己復禮是以仁治國的基本要求之一,統治者若要以仁政治民,其施政方針必須符合禮的規范,遵循禮制的要求。不符合禮制的視、聽、言、動,皆不可施行。而孔子認為的以禮治國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呢?《衛靈公》篇云:“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綜合運用夏商周三代的時令歷法、交通、服飾、樂舞制度,以三代禮樂制度作為行為規范來治國理政,應該就是孔子心目中的以禮治國,而這,在更大的層面上,也成為了以仁治國的一個層面。
二、以德治國
以德治國是孔子治國思想中的另一重要內容。孔子希望治理國家者,通過道德教化來逐步提高民眾的自我修養,使得天下大治。在他看來,若統治者能夠運用道德來治理國家,則民眾必然心悅誠服,天下垂拱而治。《為政》篇云:“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統治者若能夠做到以德治國,那么他就能夠端居高位,接受萬民的拱衛與愛戴。
以德治國,就是用道德教化萬民,以道德作為施政的原則,用道德來指導治國理政。以德治國,一方面用道德蘊含的各方面要求來約束統治者不可肆意妄為,另一方面要求在治理國家時,用道德規范教化萬民,作為其行事的準則。
對于統治者自身,以德治國要求其時刻以高尚的道德精神作為自己立身之規范,秉持“崇德”之理念,以“先事后得”的謙恭態度來治國理政。《泰伯》篇云:“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泰伯為周先祖古公亶父之長子,他因看到季歷之子姬昌(周文王)有賢德,而主動退讓,將君位讓給了季歷。在此,孔子通過對其至德事跡的稱頌,宣揚了以德治國的精神。在《泰伯》篇的結尾,孔子又通過引用周文王的故事,為統治者樹立了以德治國的典范。《泰伯》篇云:“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仍能夠謙恭己身,可以說是孔子宣揚的以德治國的最好體現了。
以德治國的另一面,要求有國者在統治民眾時,能夠用道德去教化、約束萬民。 在這一點上,《論語》中的以德治國一定程度上是作為以刑法治國的對立面而存在的。《里仁》篇云:“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孔子認為,如果作為統治者的君子在治理國家時,能夠秉懷道德,民眾就會安土重遷,聽從治理;如果統治者用刑法作為施政的屏障,民眾也就只考慮個人的利益恩惠了。在《為政》篇中,也有類似的表述:“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可以看出,在孔子看來,相較于以刑法治國,以德治國是一種更為有效且高尚的選擇。以刑法治國,也許能讓民眾暫時臣服;而以德治國,則能夠教化民眾,在根本上獲得民心。
但同時,我們需要留意,孔子并非主張完全拋棄刑罰,而是希望統治者將德治國作為主要施政方針,將刑罰作為其輔助手段,不可顛倒主次。《堯曰》篇云:“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在此,孔子反對統治者不先以禮樂道德教化民眾,而直接訴諸刑罰。《子路》篇云:“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孔子要求統治者首先要用禮樂、道德來教化民眾,約束其行為。只有在此之后,方可使用刑罰來懲處不法者。
結語
作為孔子的代表作,《論語》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治國思想。其中,以仁治國與以德治國,是孔子治國理念的核心。在以仁治國方面,孔子強調統治者要以一顆愛人之心施行統治;在制定方針政策時,要有推己及人的換位思考能力;同時,以仁治國也內在包含著以禮治國的要求。而以德治國,一方面要求統治者注重自我的道德修養,秉持謙讓之心;另外在治理國家時,要求其以道德來教化民眾,慎用刑法。孔子的這些治國思想一直為后世所繼承,不斷影響著歷代的統治者,其本身蘊含的意義,值得我們進一步深思。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中華書局.2009.
[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中華書局.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