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泊/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為“一帶一路”。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提出的合作交流倡議。到今天這一倡議,已經有了初步實踐,并且在進一步的推進中。這一倡議是在區域合作的基礎上進行的,是一項具有雙多變機制的倡議。在“一帶一路”的倡議中,包含著歷史、思想、文化、經濟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有著深厚的歷史根基和文化底蘊。共商、共享、共建是這一倡議的重要原則,就是在合作的基礎上,使沿線各國都分享到合作的喜悅。很大程度上的說明了習近平總書記“一帶一路”倡議的先進性和合理性。
絲綢之路作為我國古代連接亞、非、歐的重要商業路線,是我國與其他國家交流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路線。絲綢之路以商業貿易為基礎,但在貿易交流的背后更多的是文化的交流。是古代中國與世界相互交流,相互聯系的需要。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絲綢之路至漢代張騫通西域以來,歷經多個朝代,生生不息,無論何種文化在這條路上興起過,消亡過,但這條路卻一直保存了下來,從路上絲綢之路的一條路線逐漸發展為現在的海上、路上多條線路的圖景。這其實就從歷史的層面說明了,國家與國家,人民與人們,交流的必要。這種交流其實是一種自發性的交流,當然國家政治上的推進使交流的領域,交流的層面更多、更深,但其實拋開政治因素,其實更多的是各國人民之間經濟文化交流自發的需要。
“一帶一路”的倡議根源于我國古代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這個名字是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研究我國古代與其他國家的商貿交流史而起的。不過在李希霍芬所指的范圍是我國漢代與中亞以及印度之間進行絲綢貿易的交通路線。隨著如今對學術歷史研究的逐漸深入,絲綢之路路線的范圍逐漸擴大,在學界也逐漸形成了海上、路上、草原三條路線。雖然,歷史上以張騫通西域為絲綢之路的起點,但在此之前,中國與西亞的商貿交流就已經存在了。貿易的物品,也不僅僅是絲綢,還包含各種各樣的手工藝制品、動植物、藝術文化作品,而且這種交流也不是單向的,也不是雙向的,而是多向的,是沿路多國間的貿易文化交流。我國的“四大發明”就是通過絲綢之路傳播的,客觀上促進了沿線科技文化的發展。而西域歌舞、樂器、水果、植物也源源不斷地傳入中國,也一定程度的影響了我國的文化,是使我國文化變得更加多元更加包容的重要因素。
就歷史的眼光看,絲綢之路貫穿了我國和沿線各國的歷史,盡管在我國傳統史書上關于絲綢之路的記錄,占史書的比重并不大,但其實就絲綢之路的歷史來看,其實是一種民間歷史的書寫。盡管在這條絲綢之路走的最多的是商人這個群體,但就其商業行為來看,在消費背后我們能看到民間文化交流的需要。以史明鑒,歷史的脈絡告訴我們,絲綢之路走過的悠長歲月傳達著時代的呼聲,一帶一路各國之間的源遠流長的歷史聯系,在今天我們應進一步發展這種歷史優勢,面相未來,開拓創新,是一帶一路發展的更好,走的更遠。
文化的交流是當今世界的一個趨勢,但是文化的特殊性,使文化的交流必然是一個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過程。“一帶一路”倡議文化思想的交流,就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我國向世界發出倡議,但并不強求認同,而是在文化的逐漸發展交流中,各國人民增進理解,互惠互利。文化交流促進人們互通有無,增進文化發展與豐富。
沿線各國在文化是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民間習俗、生活習慣也有一定的不同,但恰恰是沿線各國存在的文化差異,產生了文化交流溝通的需要。不同的文化都有著自身獨特的魅力,在溝通與交流的過程中會促進本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創新。順從和勉強都不會實現真正的文化交流,只有自發的文化交流,才能真正實現文化的溝通。文化的交流也不是玄乎其玄的事,就是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具體的交流實踐中實現的。
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中,習近平總書記還提出了“命運共同體”的概念。這種命運共同體就是在文化的基礎上建立的。世界全球化的進程,是各種文化交流碰撞的進程,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并且文化的交流不能強求,只有在民心相通交流的基礎上才能使文化真正交流。否則就是文化霸權演變的消費品的強加銷售。“一帶一路”的建設中,就包含著形式豐富的文化交流合作。“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是一個多向交流的過程,是沿線各國相互了解的過程。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雖然文化傳統、歷史經驗、經濟發展各不相同,但沿線各國一直有在絲綢之路溝通交流的歷史積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其實是有歷史基礎的,沿線各國的文明有著著深厚的積淀等候發掘。盡管文化形式在外在面貌上有著不同的呈現,但各國之間的文化相通之處卻是各國不同文化面貌后的本質。和平友好,互相交流一直是沿線各國間共同的文化向往,沿線各國有著對于美好生活追求的文化認同。在“一帶一路”各國間的文化交流,是建立在各國人民情感的基礎上的,并且在進一步的文化交流中,各國人民的情感會有進一步的升溫。因為在“一帶一路”的文化建設中,不是單向的輸出,也不是單向的獲益,是各國的文化面向人民、面向大眾,服務于各國人民的過程,沿線的每個國家都會發現來自文化交流后得到的國家與人民之感情的升華。文化是在沿線各國人民間信任與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互聯、互通、互贏是沿線各國文化交流共同目標。文化交流以具體的文化、藝術、宗教、體育、旅游等為具體的實踐方式,沿線各國在教育、科技等領域的合作是文化交流的重點,沿線各國人員往來和人文交流是文化交流的另一重點,最終將會形成沿線各國人民世代友好的情感紐帶,從而夯實國家間深度合作、共同發展的社會基礎。
經濟合作一直是“一帶一路”的一個重要途徑,目前我們也取得了很多經濟項目的成果。特別是一些基礎設施的建設,一直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優先領域。交通設施的建設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其實交通設施的建設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環節,沒有方便快捷的交通,文化上的溝通交流將成為天方夜譚。沒有交通設施的“搭橋”,能源上的合作也不可能,所以交通上的成績是比較矚目的。尤其是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前期。蒙內鐵路、卡拉奇—拉合爾高速公路、印尼雅萬高鐵、老撾鐵路等就是交通領域成就的例子。
經濟的合作其實有著很深的文化淵源,早在故絲綢之路經濟互通就開始了。盡管絲綢之路有著“文化之路”或者其他的美名,但商貿一直是絲綢之路存在的重要目的。經濟的溝通交流,一直是各國人民所需要的,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一個國家無法做到不與其他國家有經濟聯系,并且多加聯系才能做到彼此間利益的最大化。
就目前的經濟形式來看,我國的市場雖然不小,但產業的囤積仍有擴大市場的內在需求,“走出去”是企業擴大市場創建品牌的重要途徑,企業需要更多更穩固的投資機會。就“一帶一路”經濟輻射范圍來看,沿線各國仍有廣闊的市場有待開發,并且這一區域的基礎設施建設有待提高。“一帶一路”的倡議,實際是在擴大我國市場的基礎上,推動了沿線各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客觀上會實現我國和沿線各國的合作共贏,推動沿線各國的經濟建設發展。
就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來看,經濟基礎的合作共贏一直是存在的。絲綢之路其實是歷史上自發的、民間的經濟合作,在后來的國家政府間的合作,絲綢之路得到更多的條件便利。文化上的交流,實際上提高了各國的生產力水平的發展。文化上的交流、經濟上的互通促進各國間的智慧的生長。世界是聯系的,聯系具有普遍性,特別是在信息化的今天,經濟共通是不可避免的趨勢。沿線各國經濟的交流,其實就是彼此之間尋求合作,謀求發展,在合作的條件下實現本國經濟的一次飛躍提高。
“一帶一路”的倡議是一次區域經濟的合作,但又不同于以往的區域合作。這一倡議在推進沿線各國經濟繁榮的進程中,使合作共贏的精神深化在沿線各國人民的心里,這是一項造福沿線各國人民的事業,展現了中國這個崛起的大國的責任和擔當。也是在沿線各國獨立自主的條件下進行的,使每個國家都增加自身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在經濟建設繁榮發展的基礎上鞏固上層建筑。“一帶一路”的倡議就是在經濟合作的基礎上、以文化交流為支柱,是在歷史淵源傳承的基礎上建立的經濟、文化上建立的雙多邊的理解、溝通與交流。是在實現經濟文化上共同發展為目的的前提下進行的,實現各部分相加大于總和。
“一帶一路”的倡議中包含著我國新時期的對于世界,對于歷史,對于合作的文化思想。“一帶一路”的倡議其實就是文化交流的倡議,我們發現歷史,聯系現在,發展經濟,共享繁榮。沿線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是實現“一帶一路”的重要方式和根本途徑。中國在逐步實現現代化的路上前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世界的發展需要中國的作為,中國的發展也離不開世界的幫助。“一帶一路”倡議就是旨在通過加強文化交流,促進我國與沿線各國的交流理解,增加人民的認同與支持,實現經濟文化上的互利共贏,促進沿線各國的發展。
[1]阿麗也·吾買爾.中國與中亞五國勞動力市場比較分析[J].時代金融2016(3):203~204.
[2]蔡昉.勞動力供給與中國制造業的新競爭力來源[J].中國發展觀察,2012(4):17~19.
[3]陳建奇.內外聯動 促進投資[N].人民日報(國際版),2016-04-06(023).
[4]陳志昂,章麗瓊.勞動力全球化視角下的中國國際競爭力變化[J].經濟學家 ,2010(1):9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