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霞 張曉妹 張菊

【摘要】目的 探究PDCA循環消毒供應室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方法 回顧分析從本院消毒供應中心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間的100例常規資料,并將這些研究對象作為本次的實驗研究對象,其中實施消毒供應中心護理管理常規方式的是對照組,實施PDCA循環方式護理管理方式的是觀察組,比較兩組患者不同護理管理之下的具體護理效果。結果 PDCA循環應用后醫療管理相關物品的清洗消毒滅菌合格率,在治療前后都高于實施之前,兩組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PDCA循環應用于供應室護理管理中的療效良好,具有臨床推廣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PDCA循環;消毒供應室;護理管理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8..01
醫院消毒供應室是醫院中一項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僅擔負著無菌物品、器材以及各種輔料的供應,也提供著許多輔料的供應。消毒供應室護理管理質量和效果,都與醫院的感染有著著一定的聯系。因此,對于醫院控制院內感染的需要,系統、科學的管理消毒供應中心,往往是工作質量和效果保障的根本。本文特將我院消毒供應室展開相應的研究,對比PDCA循環在實施前后科室的工作質量情況,并將具體的情況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分析從本院消毒供應中心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間的100例常規資料作為本次的實驗研究對象。其中實施消毒供應中心護理管理常規方式的是對照組,實施PDCA循環方式護理管理方式的是觀察組。兩組患者,選取供應室護理工作人員共有20位,年齡范圍在20~54歲,平均患者則有(33.42±4.32)歲。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都并無對比性,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實施消毒供應中心護理管理常規方式的是對照組,實施PDCA循環方式護理管理方式的是觀察組。觀察組患者實施的PDCA循環法中,對日常消毒供應室護理管理中所存在的各種問題進行整理和分析。一般情況下,影響工作質量和效率的主要因素一般有:工作缺乏明確的要求、清潔消毒工作不到位,護理人員缺乏表的責任心和執行力,消毒程度也不夠規范。因此,具體任務應該包括:1)需要通過宣教來增強護理人員的消毒意識,規范消毒隔離制度和操作規程,并對消毒任務的流程做出進一步的規范與實施。2)對各項計劃展開監督和指導之后,再對實施過程中所遇到的各項任務得到有效的完善。結合質量檢查結果,對其中發現的漏洞進行補充和完善,才能真正實現良性循環。
1.3 觀察指標
在實施前、實施后隨機抽取滅菌物品合格率,進行對比和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計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例(n)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PDCA循環應用后醫療管理相關物品的清洗消毒滅菌合格率,在治療前后都高于實施之前,兩組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實施前后消毒滅菌合格率調查結果對比 [n(%)]
組別 n 滅菌物品
合格率 手部衛生
合格率 醫療器械
消毒合格率 包裝合格率
實施前 100 23(26) 15(30) 32(64) 35(70)
實施后 100 28(56) 34(68) 18(36) 20(40)
3 討 論
醫院消毒供應室中承擔著各科室診療器械、無菌物品等各種清洗和消毒物品。這些消毒器械不利于患者康復,嚴重者還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和安全。然而隨著醫療體制的改革,很多醫療工作已經逐漸將醫療消毒物品納入工作大當中。如今,消毒供應中心的工作不僅包括各種重復試驗的管道,也包括手術器械、器具等物品的消毒處理。
在現代社會中,由于經濟體制的改革和醫療技術的進步,各醫院的護理水平也逐漸提升。而醫療器械管理質量的優劣與各醫院各科室有著直接的關系,所以醫院護理水平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醫院醫療器械的管理質量。在環境管理質量環境工作當中,由于醫療器械管理質量、包裝質量、消毒和清洗質量等工作都在滿意調查中。為了增強護理人員的防范意識和服務意識,患者滿意度也進一步提升,差錯發生率也顯著降低。PDCA循環通過消毒供應中心各環節的質量監控,既需要對護理人員提高專業訓練技術,也需要提高患者的整體質量。PDCA循環在消毒供應室中的應用,都必須制定應有的護理管理制度,并做好相關防控計劃。
綜上所述,在消毒供應室護理中實施PDCA循環管理措施,既可以提高護理的管理質量,也可以提高患者的滿意度,降低差錯率的發生,從而做到有效預防醫院感染發生的目的,具有臨床推廣的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麗珍.PCDA管理模式在消毒供應中心外來器械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7,31(10):1277-1278.
[2] 顧紅娟.消毒供應中心護士長應用PDCA循環法在控制醫院感染中的效果觀察[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2):179-180.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