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曄瑋
摘 要:課堂是教師教學和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主要依靠課堂教學來實現。在新課改之風大力盛行的今天,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已然成為構建高效課堂的關鍵所在。因此,如何轉變教學觀念,優化教學結構,將新課程理念潛移默化地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去,以進一步打造高效課堂,理應成為廣大教學工作者當前應重點思考和研究的問題。本文就對如何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這一問題展開論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目標;信息技術;合作
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多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被動接受和機械練習為輔。在這種單一教學模式的長期影響下,學生學習興趣持續低迷,學習效果不佳,這對于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也是十分不利的。對此,要想從根本上扭轉語文教學長期“高耗低效”這一現狀,教師就需及時摒棄落后的教學觀念,做到從新課程理念出發,從學生實際出發,在準確把握語文學科教學規律的前提下,針對傳統教學模式當中與學生發展以及教學改革不相適應的環節進行及時地優化調整,從而促進語文高效課堂的有效構建與生成。
一 基于課程標準,確立教學目標
要想構建高效課堂,必須要有明確的目標作為教師教學的前提和指引,否則便極易導致課堂教學陷入無序狀態,進而阻礙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首先應領會、吃透課程標準,繼而在此基礎上以教材為載體,以學生的學習特點為依據確立課堂教學目標,這樣才能保證課堂教學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這是高效課堂得以構建的前提和基礎。
在教學《竹節人》這篇課文之前,我根據課程標準及學生的學習特點確立了課堂教學目標,具體包括:1.知識與技能目標:認識“頹、疙、瘩”等13個生字,會寫“豁、凜、磕”等16個生字,會寫“威風凜凜、疲倦、跺腳”等18個詞語;能夠根據課文導語中給出的三個不同任務,采用不同的方法閱讀課文;2.過程與方法目標: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把握故事情節,體會作者是如何把制作竹節人和斗竹節人的過程寫得具體生動的;品味文章生動、幽默的語言;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傳統玩具給人們帶來的樂趣,感受作者對竹節人游戲的喜愛和對童年生活的眷戀。這樣,通過確立三維目標,既理清了上課的思路,又有利于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二 借助信息技術,優化教學效果
鑒于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多以感性內容為主,且更為關注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塑造和培養。針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妨借助信息技術這一現代教育手段來將文本中冷冰冰的文字轉化得更具形象化、生動化和直觀化,進而達到優化語文教學效果、深化學生理解感受的目的。
在教學《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時,我先是借助信息技術展示了威尼斯的風光圖片,以使學生對這座水上城市的特點進行初步感知。待學生初讀文章過后,我利用課件呈現了小艇的樣子,并讓學生圖文對照,直觀體會文章描寫之生動形象。之后,我出示了船夫的圖片,介紹了其服飾特點和相關傳統,再播放了有關視頻,以使學生直觀體會船夫駕駛技術之高。最后,我借助圖片的形式引導學生感知了朦朧夜色中的威尼斯,其更加說明了小艇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與人們生活聯系之緊密。這樣,通過借助信息技術將文本情景、環境及背景進行直觀呈現,既增強了語文教學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又優化了語文教學效果,使學生領悟和感受了威尼斯獨特的異國風情,小艇的構造特點及其同威尼斯的關系。
三 倡導合作學習,實現有效互動
審視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信息的傳遞往往局限于教師與學生之間,而留給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機會卻少之又少,這便與新課改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背道而馳。鑒于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要做好自身角色的轉變,引導學生通過合作學習這一形式來對文本內容進行自主剖析與鑒賞,以充分發揮學生內在的主體價值,實現師生、生生間的有效互動。
在教學《梅花魂》一文時,我設置了如下問題供學生合作探究:1.文章圍繞梅花回憶了外祖父生前的哪些事?2.讀全文,找出表現外祖父喜愛梅花的語句,多讀幾遍,想一想:你讀懂了什么?3.外祖父為什么對梅花情有獨鐘?文中哪一段話給我們揭開了這個謎團?4.體會文中關于外祖父幾次落淚的描寫,思考外祖父落淚的原因。5.外祖父為什么要教“我”讀唐詩宋詞?你對此是如何理解的?6.文章開頭和結尾有什么聯系?你體會到了什么?這樣,通過合作學習,不僅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而且還實現了師生、生生間的有效互動,使學生受到了濃郁愛國情的熏陶。
總而言之,構建高效課堂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領會、吃透課程標準,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及時改進教學行為,使之與學生的身心特點相契合;另一方面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進而有效改善教與學的關系,從而獲取理想中的教學預期。
參考文獻
[1]徐永萍.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8(08):19-20.
[2]徐瑤瑤.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有效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0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