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偉香
摘要:中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對人的品德和良好人格的培養(yǎng),無論是儒家經典還是社會習俗都體現出對人的德育教育的重視程度,所謂“立德樹人”,也就是樹人首先要教育人樹立良好的品德。面對當下紛繁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和無處不在的不良引導,做好學生的德育教育越發(fā)顯得重要起來。
關鍵詞:初中生;德育教育;實效性
這篇文章主要探討了如何提升初中生的德育教育的實效性。首先,做好初中生德育教育,教師要以身作則;做好初中生德育教育;其次,教師要建立嚴謹的評價機制;最后,做好初中生德育教育,要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
一、做好初中生德育教育,教師要以身作則
所謂“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給學生帶來莫大的影響。初中生所處的年齡階段和身心時期,正是塑造人格的關鍵時刻,在這段時期內,學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強大,塑造自己對世界的認識和身心的思想狀態(tài)的欲望也正處于最強盛的時期。環(huán)境造就一切,在初中生世界里,身邊的每一個人的行為,或者自身所存在的環(huán)境等等,都會成為學生模仿的對象,從而任何不良的品德或者行為都有可能在他們的心里種下惡劣的種子。作為與學生接觸最多,關系最為密切的人群之一,教師的行為會在很大程度上被學生模仿,進而深刻的影響學生的身心背景和德育認識。因此,作為教師必須要有責任感,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知識層面的同時,更要注重自己的行為和做法是否符合德育要求,是否給學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例如,在日常的工作中,我會首先從自己的著裝和儀表做起,盡量保持干凈整潔簡單;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我會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堅決杜絕難聽的語言和過激的行為。同時,在班上有一段時間的攀比之風盛行,于是我主動告訴學生們,物質上的極大充足并不代表著一個人的優(yōu)秀和完美,物質不是一切,僅僅只是人們生活所需的一些物品罷了,只有精神上的豐富也是最有意義的,最值得我們追求的。
二、做好初中生德育教育,教師要建立嚴謹的評價機制
社會秩序之所以需要道德和法律來共同維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社會活動是復雜的,充滿著許多特殊的、不可控的、主觀的因素,他們交錯在一起,使得很多的社會行為難以簡單的用對和錯這樣單一的評價機制來定性。而在初中生的世界里,他們又及其看重公平和對自己的尊重,他們的情感是復雜而細膩的,如果教師在評價學生的一些行為時,僅僅用簡單的誰對誰錯來進行評價,常常會對學生幼小脆弱的心理造成創(chuàng)傷。因此,在對學生的行為進行德育方面的評價時,教師一定要充分考慮到事情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結合具體事件具體分析的原則,全面客觀的從多個角度,多個方面進行分析,充分考慮到事件中所涉及的每一位學生的感受,站在不同的立場上考慮問題。
例如,初中生經常會因為一些瑣事而發(fā)生沖突,這些沖突產生的原因、經過、導致的結果等等,通常是由一系列的因素引起的,我在處理這些沖突的時候,盡量避免之間根據結果,對某一個學生進行批評,而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清楚事情發(fā)生的原委,兼聽雙方或者多方的論述,根據實際情況化解矛盾,不僅僅是一味地責怪學生,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和問題,避免以后再發(fā)生這樣的事情。
三、做好初中生德育教育,要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
家庭是學生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也是最關鍵、對學生影響最深的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終生陪伴學生的老師。因此,要使得初中生的德育教育更加具有實效性,就必須將學校和家庭教育結合起來,實現這兩大教育體系的充分聯系和配合,才能夠真正做好初中生的德育教育,也更加有效避免了雙方之間的掣肘和影響。在將家庭德育教育納入到初中生的德育教育系統(tǒng)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一定的耐心和精力,既要說服家長重視孩子的德育教育,讓家長明白家庭教育對學生人格和品質有著莫大的影響,同時,教師在后續(xù)的德育教育過程中,需要及時地和學生家長做好溝通,保證信息的互聯互通。但是,家長也要做好對教師的監(jiān)督工作,避免教師在進行德育教育的過程中將教學責任完全推卸給家長,無所忌憚地減少自己的教學任務。
例如,教師在對學生家長做思想工作的同時,可以用一些實際的例子來打動家長,讓他們意識到德育教育不僅僅是教師的工作,家庭教育也有著十分深刻的影響。在做好家長的思想工作后,教師可以在每周固定的時間邀請家長到學校,對學生近期的行為和德育表現進行交流和溝通,雙方通過彼此的交流和信息的傳遞,共同做好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讓學生更加向著健康的方向成長。
結語:
德育工作雖然在教學課程的安排中占有很少的部分,但是他的重要性對于初中生來講,卻是不言而喻的,教育好學生的一個要求就是做好學生的德育教育。教師作為學生的人生導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更要將更多的心思放在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上,首先要讓學生在德育方面做好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李運慶. 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中德育滲透的實踐和思考[J]. 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7(11):91.
[2]王媛麗. 校園文化建設與學生德育建設分析[J]. 課程教育研究,2017(6).
(作者單位: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夏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