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芯 白云暉 丁黎雯 李宇曉
摘要:目的:通過在家庭醫生式服務視角下南充市居民對互聯網時代下精準醫療的知信行調查,分析精準醫療服務事業的發展現狀,對發展精準醫療事業提出合理的意見與對策。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利用隨機抽樣的原則對南充市居民進行問卷調查,采用SPSS20.0進行數據分析,統計方法包括統計描述、卡方檢驗。結果:①不同年齡、不同學歷的居民對“互聯網+”時代下精準醫療政策的了解程度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②用互聯網查詢醫療信息的頻率對互聯網深入醫療環境的不同態度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③多數居民認為基因檢測能夠預知個體健康狀況,32.6%的居民認為精準醫療會顛覆傳統的醫療模式,認為兩者并存的占50.7%;④有54.4%的居民表示尚未接觸互聯網醫療,且居民最希望通過視頻講解來了解精準醫療。結論:家庭醫生視角下南充市居民對“互聯網+”時代下精準醫療服務事業的發展有較為普遍的理解,但缺乏更深層次的理解,應借助新媒體等方式采用視頻講解等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廣泛宣傳精準醫療;南充市居民對精準醫療服務體系的前景看好,但由于目前推行精準醫療仍面臨多方面的挑戰,針對“互聯網+”時代下精準醫療模式體系可能遇到的問題與阻礙,對此做出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家庭醫生;精準醫療;互聯網+;認知;態度;行為
引言
精準醫療是以個體化醫療為基礎,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快速進步以及生物信息與大數據科學的交叉應用而發展起來的新型醫學與醫療模式[1]。2015年發布的《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提出互聯網醫療[2],同年習總書記指示建立我國精準醫療戰略發展專家組,國家計劃至2030年為精準醫療發展提供600億元財政支持,并將其列入國家“十三五戰略規劃”,同時,我國對基因檢測等關鍵技術的政策正在逐步放寬[3],當下互聯網技術越來越發達,且近年來精準醫療與互聯網科技創新也緊密聯系起來。國內研究指出,2017年我國互聯網醫療投資金額達到100億[4],互聯網醫療為用戶提供一體化的醫療服務,發展前景巨大,但醫療效果不穩定,缺乏標準,藥品、醫療主體監管[4-6]等問題阻礙其發展。本研究旨在通過居民對“互聯網+”時代下精準醫療的知信行調查,了解“互聯網+”精準醫療的發展現狀,并對此提出合理的建議,為南充市家庭醫生式服務視角下精準醫療的發展做出一份貢獻。
一、調查對象和調查方法
(一)調查對象和內容
采用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以南充市高坪區居民作為調查對象,合計1200人。調查內容包括:①居民基本情況(性別、年齡、學歷)②居民對互聯網+醫療和精準醫療的認知、態度和行為
(二)調查方法和統計學方法
在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期間,待調查員對調查對象動員講解調查目的、內容和意義后,發放問卷,以詢問形式、自填方式完成問卷后當場收回問卷。
剔除無效問卷后,采用EpiData3.1錄入數據,SPSS20.0對數據進行相關統計學分析,統計方法包括:統計描述、卡方檢驗,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
二、結果
(一)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200份,回收問卷1159份,有效問卷985份。問卷回收率96.5%,有效率84.9%。本次被調查的居民中,男性450人(45.6%),女性536人(54.4%);20歲以下275人(27.9%),21-30歲424人(43%),31-40歲176人(18.2%),41-50歲36人(3.7%),51-60歲41人(4.2%),60歲以上31人(3.1%);文化程度為高中及以下者326人(33.1%),大專131人(13.3%),大學本科476人(48.3%),碩士及以上53人(5.4%)。
(二)調查對象對精準醫療的認知情況
經調查發現,居民對精準醫療的認知率較高,56%的居民對精準醫療的有一定的認知,4.5%的居民表示非常了解,而從未了解或者接觸過的居民有39.6%。可以看出居民對精準醫療的認知還停留在表面,只有極少數人真正了解其內涵和實質。卡方檢驗結果顯示,不同年齡、不同學歷的居民對“互聯網+”時代下精準醫療政策的了解程度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88.832,P=0.000)。學歷為本科以上,年齡在21-30歲的居民對精準醫療的了解程度高于其他人群。
(三)調查對象對互聯網+醫療的態度
在對居民是否贊同互聯網深入當下醫療環境的調查中發現,認為應該經常查詢108人、有時查詢248人、很少查詢199人、從不查詢149人;認為不應該經常查詢8人、有時查詢22人、很少查詢3人、從不查詢0;不清楚是否應該經常查詢11人、有時查詢27人、很少查詢59人、從不查詢152人。說明多數居民認為互聯網應該深入當下醫療環境(71.4%),卡方檢驗結果顯示,運用互聯網查詢醫療信息的頻率對互聯網深入醫療環境的不同態度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83.506,P=0.000)。經常使用互聯網查詢醫療信息的居民,越贊同互聯網深入當前醫療環境。
(四)調查對象對互聯網+下精準醫療的態度
在對居民進行互聯網時代下精準醫療發展趨向的調查中,43.3%的居民認為精準醫療應偏向于精密的醫學儀器檢查,38.1%居民認為應偏向注重對疾病的預防,認為應偏向分子水平監測的占34.2%,還有54.6%的居民認為都應該注重。在居民對基因檢測預測個體健康狀況的調查中,多數居民認為基因檢測能夠預知個體健康狀況。在精準醫療與傳統醫療模式對比的調查中,32.6%的居民認為精準醫療會顛覆傳統的醫療模式,認為兩者并存的占50.7%。
(五)居民運用互聯網+醫療和精準醫療的行為
從已有的實踐看,移動互聯網在預約診療、候診提醒、劃價繳費、診療報告查詢、藥品配送等方面都已經有所應用,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參與最多的互聯網醫療行為依次為,預約診療(37.8%)、候診提醒(29%)、診療報告查詢(25.8%),但仍有54.4%的居民表示尚未接觸互聯網醫療。通過對居民最希望了解精準醫療的途徑調查,39.6%的居民希望通過視頻講解來了解精準醫療,20.6%的居民希望借助于圖文結合來了解精準醫療,19.7%的居民希望有專人宣講從而進一步理解精準醫療,11.30%的居民希望通過圖片宣傳了解精準醫療,還有8.9%的居民希望通過文字報道了解精準醫療。
三、討論和建議
(一)居民對精準醫療的認知情況和最希望了解精準醫療的途徑
本次調查發現,南充市居民對精準醫療有一定的認知,但對其認知只是停留在表面,并不了解精準醫療的內涵與實質。卡方檢驗結果顯示,不同年齡和不同學歷的居民對“互聯網+”時代下精準醫療政策的了解程度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0),相較于其他人群,學歷為本科以上,年齡在21-30歲的居民對精準醫療的了解程度更高。居民最希望了解精準醫療的途徑為視頻講解,其次為圖文結合方式了解精準醫療。建議以視頻講解方式為主提高居民對精準醫療更深層次的認知,同時充分利用大眾媒體、社區宣傳欄、公開宣講等多種形式宣傳精準醫療及其相關知識。
(二)居民對互聯網+醫療和精準醫療的態度
經調查發現,經常通過互聯網查詢醫療信息的居民,越贊同互聯網深入當前醫療環境。卡方檢驗結果顯示,運用互聯網查詢醫療信息的頻率對互聯網深入醫療環境的不同態度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0),經常使用互聯網對相關問題進行查詢的居民對于當前政策環境的變化以及了解程度要好于不了解、不關注的居民。隨著互聯網深入醫療領域,如電子病歷的建立,基于大數據的發展,可實現不同醫院間患者信息的互聯互通[7],在就診過程中省去了許多檢查的環節,醫生可直接利用患者病歷中已有的檢查信息,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進一步的診斷。就家庭醫生來說,認真做好簽約居民電子病歷基本信息錄入的工作,同時加強繼續教育,不斷了解醫學最新、最前沿的領域所提出的各種新概念、新思想,更好的完成與上級醫療機構的對接工作,貫徹落實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制度。
在對居民進行互聯網時代下精準醫療發展趨向的調查中,43.3%的居民認為精準醫療應偏向于精密的醫學儀器檢查,38.1%居民認為應偏向注重對疾病的預防,認為應偏向分子水平監測的占34.2%,還有54.6%的居民認為都應該注重。美國的精準醫療主要是圍繞基因組、蛋白組等方面的監測,也就是圍繞分子生物學的特性,針對個體化的病理特征進行治療;而我國所指的精準醫療是針對每一個病人的具體病情,正確選擇并精確的應用適當的治療方法,關注的重點是系統化、全過程、全要素、全局性的醫療過程和臨床實踐優化[8]。居民對精準醫療的發展趨向偏向于圍繞分子生物學的特性,與我國當前所指的精準醫療存在差異。就慢性病患者的疾病管理而言,通過家庭醫生為慢性病患者提供符合其具體病情的個體化的疾病管理服務,設計出針對不同患者自身疾病特點的“健康服務包”,通過定期檢測相關指標、對患者和患者家屬進行自我保健、健康教育等的方式,改善不良的生活行為方式,可有效地減緩慢性病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慢性病病人的生命質量,延長壽命。同時,多數居民認為基因檢測能夠預知個體健康狀況,在精準醫療與傳統醫療模式對比的調查中,32.6%的居民認為精準醫療會顛覆傳統的醫療模式,認為兩者并存的占50.7%。2011 年,美國國家科學院提出,基因組學成果促進整合生物醫學信息學和臨床信息學,從而邁向精準醫學(precision medicine)的時代,并在報告中首次詳細闡述了“精準醫療”[9]。精準醫療作為下一代診療技術,重點在“精準”,以個體患病治療來說,不同個體對同一疾病有不同的表現,可能受環境、基因、遺傳等方面的影響,精準醫療可通過基因測序找出問題所在,從而迅速確定病情,合理用藥。精準醫療提供個體化治療,而我國古代醫典中提出有關“三因制宜”“辨證論治”等思想都體現了“個體化”治療的原則[10]。
(三)推行精準醫療發展的優勢與阻礙
2013年英國首相卡梅倫宣布實施十萬人基因組計劃,并聲稱該項計劃獲得的信息將作為免費資源公諸于眾,這些遺傳信息還會與受試者臨床醫學表型信息關聯,有助于研究者發現與臨床狀況有關的基因信息,并開發新治療策略,提高精準醫療[14]。2015年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啟動精準醫學計劃[15]。我國于2015年2月,由習近平總書記批示科技部和國家衛生計生委,要求國家成立中國精準醫療戰略專家組。我國在精準醫療領域也緊跟其他發達國家的腳步。精準醫療將生物醫學、現代信息技術綜合應用于醫學行業,融合醫學技術與信息科學,為醫療服務提供更為準確、高效的診斷、預防和治療,為疾病提供個體化、差異化的治療與康復指導,使治療效果精準化、患者獲益最大化[16]。在我國以南充市為例的城市中,互聯網醫療應用尚處在起始階段,若全面啟動精準醫療計劃將會與互聯網的廣泛性、便攜性、共享性適應性結合,在互聯網與大數據支持下的精準醫療將會有根據不同人的特性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形成一對一的精準醫療模式,依據相關精準醫療的機構、進行個性化的跟蹤管理,讓廣大的基層居民享受到公平的醫療,讓一些未病、慢性病在早期就能防治,實現全民長壽;將高端的醫療資源、醫療理念、醫療技術傳送到基層、到社區、到農民,甚至到每一個家庭,從而提高醫療水平,減輕人力財力,提高病人看病的積極性,幫助解決醫患矛盾等多種好處。但是我國精準醫療的普及程度偏低,沒有建立一個足夠大的列隊去協同創新,大眾的教育程度問題,互聯網數據的隱私問題,沒有建立統一的數據標準等問題仍然是“互聯網+”的精準醫療推行的阻礙[17]。
(四)推行精準醫療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建議
當前我國精準醫療的硬件和軟件設備、技術無法自主研發,主要依靠進口,且具備精準醫療相關知識和技術的人力資源不足、科研隊伍匱乏、短時期內無法在該領域實現自主創新、技術革新等突破性進展;精準醫療的發展有賴于生物信息與大數據的有機結合,然而目前尚未建立一個互聯互通的醫療信息數據庫,而醫療信息庫的建立,又涉及了一系列有關個人信息保護、數據安全等問題,也可能會引發一些尚未出現的社會倫理學方面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在保障精準醫療良好發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護患者的權益[11];基因測序技術的發展,能夠使我們對個體疾病更近一步的認識,有針對性的對患者進行治療,但隨之出現的即是基因測序技術產生的高昂的費用問題,和更加劇了“看不起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狀。
建議通過政府主導的形式,鼓勵民間資本加入其中,擴大資金投入,促進該領域的自主研發、創新;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建立更多科研隊伍,針對該領域擴大國際間的交流,通過學習借鑒他國成功經驗,研制出具有我國特色的中西醫相結合的精準醫療;還可以將其與醫保掛鉤,降低患者的經濟負擔;制定相關法律法規,規范互聯網醫療在信息保護、資源共享等方面的服務,規定醫療機構、患者、第三方的權利與義務,保障其合法權益,緩和醫患矛盾,促使患者能夠早日恢復健康;完善當前的法律法規和相關的人事制度,建立協同創新的隊伍與統一的數據標準,不僅能對患者隱私安全提供保障[12],提高醫療效率,保護醫師正當權益,也能促進醫院間的信息共享[13]。
(致謝:四川省社會科學高水平研究團隊“四川省基層衛生事業發展研究團隊”的柯雄、胡瀾、謝建平三位教授指導了本次調查,謹致以最衷心的感謝!)
參考文獻
[1]本刊編輯部.全科醫生小詞典——精準醫療[J].中國全科醫學,2018,21(07):794.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 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J]. 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2015,22(9):1-11.
[3]王菲.精準醫療:診療個性化時代來臨[J].經濟視野,2015,4(10):68-69.
[3]本刊編輯部.全科醫生小詞典——精準醫療[J].中國全科醫學,2018,21(07):794.
[4]李海源;范紅艷;王艷春;來永巍;常影.“互聯網+”背景下醫療服務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市場.2018.03.08
[5]鄧勇,劉威,李桐萱.移動醫療APP運行現狀及其法律監管問題初探[J].中國醫療設備,2015,30(08):141-143+119.
[6]孫愉婷,周立業.“互聯網+”背景下我國移動醫療的機遇與挑戰[J].衛生軟科學,2017,31(01):27-30.
[7]何明燕,夏景林,王向東.精準醫學研究進展[J].世界臨床藥物,2015,36(06):418-422.
[8]Torjesen I. Genomes of 100,000 people will be sequenced to create an open access research resource[J]. Br Med J,2013,347:f6690.
[9]徐鵬輝.美國啟動精準醫療計劃[J].世界復合醫學,2015,1(01):44-46.
[10]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US)Committee. Toward Precision Mdedicine:Building a Knowledge Network for Biomedical Research and a New Taxonomy of Disease[M]. 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11.
[11]周玉梅,陳琳,柏琳,等. 論中醫個體化治療與精準醫療〔J〕. 中醫雜志,2015,57(12):1073 - 1077.
[12]陳愷. 精準醫學變革下的醫學倫理學思考〔J〕. 醫學與哲學,2016,37(15):23 - 25.
[13]李艷明,楊亞東,張昭軍,方向東.精準醫學大數據的分析與共享[J].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5,7(06):4-10.
[14]孫美英.精準醫療下醫學工程發展之路探究[J].中國衛生產業,2018,15(10):34-35+177.
[15] Collins FS,Varmus H. A new initiative on precision medicine[J]. N Engl J Med,2015,372(9):793-795.
[16]王芳,雷曉盛.淺析我國精準醫療的發展與對策[J].醫學理論與實踐,32(01):153-154.
[17]英道.以數據筑夢精準醫療[J].中國公共安全,2017(11):261-262.
基金項目:四川省社會科學高水平研究團隊“四川省基層衛生事業發展研究團隊”基金資助【川社聯發(2017)43號】
(作者單位:1.川北醫學院 臨床醫學系;
2.川北醫學院 眼視光醫學系;
3.川北醫學院 管理學院;
4.川北醫學院 護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