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炳軍 陸敏
【摘要】以工匠精神為核心,以德育課為載體,依據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和心理特點,培養學生正確認知、感悟工匠精神的能力,突出工匠精神的信念教育,提升學生踐行工匠精神的積極情感和自覺意識,將工匠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立志成為一名對國家、對社會有所貢獻的優秀工匠、杰出工匠,乃至“大國工匠”,進而為促進學生綜合職業素質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工匠精神 德育課 新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2-0107-02
工匠精神的培育與傳承對實現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發展壯大中國制造業有著及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在“中國制造”邁向“中國智造”的轉型升級階段,實現由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跨越,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推動中國制造走出去,以及滿足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的需要,都離不開企業員工的創新和創造,離不開對工匠精神的繼承和發揚。它是時代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保障,對技工院校的發展及學生的全面發展也都有著重要作用。
李克強總理在“兩會”上提出: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中國品牌”離不開“中國工匠”,培養大國工匠是技工院校面臨的嚴峻課題。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傳承顯得尤為重要。工匠精神是一種一絲不茍的敬業精神,是一種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是一種精益求精的創造精神,“工匠精神”的本質即“專業精神、職業態度和人文素養”,與“立德樹人”的德育課目標、內容上的契合。技工院校的德育課應該擔負起工匠精神培育和傳承的時代責任。
一、德育課程體系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技工教育“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指出:把培育工匠精神作為技工院校重點教學內容,貫穿技工教育全過程。將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德育課程體系,使其貫穿于德育課教學全過程,進而貫穿技工教育的全過程。技工院校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做事專注,嚴謹認真,精益求精以及追求極致的精神,培養出更多的大國工匠,提升“中國制造”的品質,實現“中國品牌”的創新,而且還要著力將學生培養成熱愛祖國、愛崗敬業、有強烈使命感和責任感的合格公民。
二、工匠精神融入德育課新課程體系
技工院校德育課程體系主要由三門主干必修課構成,道德法律與人生、經濟政治與社會、職業道德與職業指導。新生入學的第一學期就開設公共必修的德育課,這是工匠精神培育的最佳時期。德育課的開設具有連貫性,而且每門德育課的教學內容中都可以融入工匠精神。將工匠精神的培育有效地融入德育課程體系必然有助于提高德育課的時效性,對德育課育人目標的完成起到了有效的助力作用。
1.工匠精神培育與《道德法律與人生》課堂教學內容的融合
工匠精神與這門課程的融合點主要是“道德”部分及“規則意識”的認識和培養。通過觀看央視播出的《大國工匠》視頻,讓學生真實感受工匠精神,讓學生明白,平凡永遠是人生的常態。但平凡能孕育偉大,只要抱定“用心做事”的人生原則,有恪盡職守的意識、熱情服務的態度、嚴于律己的精神,在本職工作中時刻發揚開拓創新、積極進取的工匠精神,就一定也能像大國工匠們那樣在平凡崗位上演繹精彩的人生!
2.工匠精神培育與《經濟政治與社會》課堂教學內容的融合
工匠精神與這門課程的融合點主要是企業及其經營發展、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以及公民意識、責任的培養。企業的發展要想長盛不衰,以及中國制造走出國門,實現“一帶一路”戰略,都必須要有工匠精神!作為GDP全球第二的制造業大國的中國,并沒有多少百年企業。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工匠精神沒有能夠得到有效傳承。此外,通過典型案例引導學生履行公民義務,重在奉獻社會,進而培養學生將個人的工匠之夢融于中國夢的職業理想和家國情懷之中。
3.工匠精神培育與《職業道德與職業指導》課堂教學內容的融合
工匠精神與這門課程的融合點主要是職業道德基本規范及信念、理想教育。愛崗敬業、誠實守信、一絲不茍的敬業精神,不僅是工匠精神的內涵,也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基本規范的要求。課堂教學中,主要引導學生如何具體規劃自己的職業人生,職業理想是引領,職業道德基本規范是約束,而工匠精神的耐心、專注、鍥而不舍,一生只做一件事的理念將貫穿學生一生。
工匠精神內涵的幾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相互融通的,共同構成了工匠精神的內核。將其內容融入德育課新課程體系中,通過連續的德育課,不斷加強學生“工匠精神”的養成教育、體驗教育和實踐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須將工匠精神與德育課內容融合部分作為重點線索,突出工匠精神的信念教育,將相關案例串聯起來,指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通過設問、懸疑、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教學方法,以例入理,使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并感受大國工匠在現實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及精神,感受社會對大國工匠的尊重與崇尚,通過內心體驗達成精神層面的認同,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從應付作業變為主動思考,努力探索與升華自身的職業素質。
參考文獻:
[1]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工匠精神讀本[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6.
[2]臧志軍.兩種“工匠精神”[J].職教通訊,2015(28)。
[3]楊生文.大國工匠精神是什么?[J].職業.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雜志,2016-03-22.
[4]聶崢.這個職業全國缺口近1000萬,中央明確提高待遇[J].人民日報,2017-03-19.
[5]李宏昌.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培育與弘揚“工匠精神”問題研究[J].職教論壇,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