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月園
【摘要】校外教育與校內教育的功能應定位為“協同”發展,這樣不僅能肯定校外教育的主體地位,也為其劃定了邊界。本文經過對青少年校外教育發展的實地調研,針對校外教育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現實問題,探析校外教育法制化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
【關鍵詞】青少年 校外教育 現實問題 法制化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2-0182-02
青少年校外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推進素質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其地位與作用日益突出。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發[2004]8號)和《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校外活動場所建設和管理工作的意見》(中辦發[2006]4號)文中,將校外教育在未成年人成長和發展過程中的地位提升到了新高度。
一、校外教育的概念
校外教育并不像學校教育一樣發展迅速,關于校外教育的概念在學術界也沒有統一的認識,在表述上也是眾說紛紜。《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對校外教育做出了解釋:“由校外教育機構或社會團體領導和組織的,在學校教育教學計劃之外對學生進行多樣化教育的活動”。[1]國內學者沈明德在《校外教育學》中指出:“校外教育就是指在校園場所外,學生通過參與校外教育機構開展的豐富多彩的思想道德活動、科學技術活動、綜合實踐活動、公益活動、社會服務、藝術活動、體育活動、勞動技術活動、法制活動、家政活動等等所接受的教育”[2]
二、青少年校外教育發展過程中的突出問題
1.社會對校外教育的觀念和認知問題
近年來,關于青少年“高分低能”、道德薄弱、心理疾病等問題時有發生,這應當引起社會和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讓他們具備健全的人格和基本生活能力是教育的最基本任務。但是,在現有的高考制度和教育模式下,社會及許多家長仍然將學校教育作為青少年教育的“主陣地”,片面追求學業成績,存在嚴重的教育理念和觀念偏差,學生的課業負擔繁重;學校也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片面追求學生學習成績,壓縮校外教育和實踐教學的時間。
2.青少年校外教育的結構性問題
首先,校外教育行政管理機構有待進一步整合。2000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成立“全國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聯席會議”,統籌協調和指導全國青少年學生校外教育工作以及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場所建設和管理工作,這大大促進了我國校外教育的發展,但是聯席會議牽扯眾多的行政部門,實際上形成了“大家辦”的局面,難以形成有效的合力,需要進一步整合校外教育行政管理機構,真正帶動校外教育的發展,實現其內部認同的歸屬感。
其次,各級各類校外教育機構需明確教育歸屬。由于行政主管部門的分散聯合形式,使得歸屬于各個部委的校外教育機構一方面很難認同和適應“校外教育機構”的角色,另一方面也難以對其他校外教育機構產生認同感。加之校外教育工作根本不是其主要職能,因而,往往在實際工作中被忽視。這并不是這些機構本身的問題,更多的問題是校外教育系統整合性的問題。
3.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功能性問題
首先,校內外教育內容的銜接問題。校外教育與校內教育的協同功能,要求校內外教育內容相互銜接和貫通,使青少年在校外教育過程中對學校所學知識和內容進行實踐和檢驗,以此培養青少年多方面的實踐能力。但是,由于我國校外教育內容缺乏系統的指導和規劃,存在與校內教育嚴重脫節的情況。此外,校外教育的內容和數量有待進一步拓展,以上海市為例,雖然其校外教育內容較其他地區較為豐富,但是“豐富”并不等于“全面”,許多教育內容比如心理健康、身體健康等健康類教育開展較少。
其次,校外教育的監督和管理問題。我國校外教育發展較晚,不同于校內教育有著系統的監督和管理規程,又由于校外教育機構歸屬于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門,考核和監督管理機制有所差別,同時還缺乏相關的法律法規,所以難以有效的保障校外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
再次,校外教育的人員薪酬待遇和職稱晉升問題。校外教育機構歸屬行政管理部門的不同,導致校外教育工作人員的職稱體系有所差別,由于缺乏相應的校外教育人員職稱評定方法,無法保障其晉升渠道;另外,青少年校外教育的時間大多集中于晚上和周末等節假日,沒有建立完善的薪酬體系就無法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無法發揮校外教育的功能。
最后,校外教育活動場所的建設標準和利用率問題。由于缺乏對校外教育的整體規劃,各歸口的校外教育機構有著不同的建設標準,活動場所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安全性有待進一步提高;另外,許多校外教育機構沒有得到充分利用,處于被閑置的狀態,校外活動“白日空”的現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
4.校外教育活動中的安全隱患問題
校外教育活動的形式多樣,多以實踐類活動為主,青少年可以在校外活動中體會課本以外的知識,提高其動手能力,但在活動中的安全問題也為校外教育活動的開展帶來了難題。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安全隱患問題增加了開展校外活動的風險,極大的挫傷了校方的積極性,同時也給校外教育機構開展校外教育活動帶來了困擾,許多戶外實踐活動難以開展。
另外,校外教育經費的保障問題也較為突出。校外教育的經費來源大多集中于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撥款,但是各地區的撥款標準和比例有所差異,這就造成了校外教育層次參差不齊,造成了校外教育的不公平,使其與自身公共服務的屬性相違背。
三、青少年校外教育法制化建設的必要性
2000年以來,國務院和中共中央相繼頒發了一系列涉及校外教育方面的政策規定,但尚未有專門的校外教育方面的立法,無論是校外教育“協同”的功能性定位,還是在實際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問題,都必須通過立法途徑解決目前校外教育的窘境。所以,我國的校外教育立法已迫在眉睫。
1.校外教育立法的受益群體數量龐大
我國校外教育立法涉及全體青少年,數量龐大,具備立法的人口基礎。根據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我國現有18歲以下青少年人口約3億人,其中5歲以上適齡能夠參與校外教育的人口達2.24億人左右,加上家長和相關校外教育工作人員總人口可達5億人左右。由此可以看出,校外教育相關利益群體數量龐大,應該值得我們重視,并以立法手段保障其正常發展。
2.校外教育的法制化有助于明晰各方權益
受教育權是未成年人的基本權利,校外教育已經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成為青少年教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在校內教育得到制度保障的同時,忽略校外教育的法制建設,則是對青少年權益的一種忽視。另外,青少年校外教育涉及教育者薪酬待遇、受教育者受教育權等直接權益和家長權益、校外教育合作機構權益等間接權益。校外教育立法有助于明晰各種權益,完全具備了立法的權利基礎。
3.校外教育法制化將減少不必要的社會資源浪費和內耗
校外教育相關法律的缺失,導致制度建設的不健全,校外教育機構得不到系統有效的監管,政府在資源配置方面難免出現失衡,從而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許多校外教育機構客觀上掌握了大量優質的校外教育資源,但是卻因為校外教育缺乏相關法律的規范和指引,造成了大量活動場地和經費的閑置。校外教育的法制化建設將引導社會和政府資源的合理配置,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和內耗。
4.校外教育法制化有助于提升校外教育的主體地位
對于校外教育來說,以法律形式對其進行規制和調整,說明該教育類型比較重要,能夠凸顯其社會地位,讓更多的人來關注它。有了法律的規定,校外教育的開展就更加師出有名,在校外教育與其他教育形式發生沖突時,由于規定了校外教育的權利與地位,其正常運行也能夠得到基本保障,不受其他負面的影響。
5.校外教育法制化有助于促進相關規章制度的出臺
沒有專門性立法,內部細致的規范體系就更為缺乏。不同校外教育機構的人員配置、不同崗位人員的任職資質、校外教育活動的考評與監督、經費的合理劃分與使用等等都需要在校外教育法制化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和規范。在通過法律手段明晰了校外教育的低位之后,必將對校外教育的規劃指導、管理體制、機構建設標準等各方面予以明晰,促進相關規章制度的落實。
四、結語
目前,校外教育在世界范圍內發展迅速,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對校外教育高度重視,加大投入力推其發展,以培養高素質的國民。我國的校外教育雖然發展迅速,但是其在教育系統的主體地位依然較低,在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各種問題。法制化建設是提升我國校外教育主體地位,解決其現實困境的有效措施,應加快校外教育法制化建設的腳步。
參考文獻:
[1]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414.
[2]沈明德.校外教育學[M].北京:學苑出版社,1989:26-2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