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靜
【摘要】中華民族具有三千年的文明史,尊師重教從未忽視。教師是人才培養的關鍵,教師必須是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卓越的專業才能。本文簡要闡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師德思想。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 師德 教育事業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2-0228-02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是在我國改革開放新的重要關頭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全會科學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明確了改革的方向,開啟了新的改革窗口,對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里程碑意義,是在中國大地上進行的一場新的偉大革命。通過學習,看到了黨和國家對教育事業的重視,把教育工作提到了更高一個高度,旨在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的優秀人才。許慎在《說文解字》釋教育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一名教師的諸多素養中“師德”尤為重要。
中華名族五千年的燦爛文明一直非常重視倫理和道德建設,孝親尊師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這種由家庭中孝敬父母親人的孝道精神延伸至尊師重道的師道尊嚴,正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師德。就目前而言,加強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提升教師的整體素質,對實現社會主義的教育目標意義重要。那么筆者就以一篇拙文簡要陳述傳統文化中的師德建設。
一、重教明理,育人解惑
中華名族尊師重教歷史悠久,教師不僅是授業的經師,也是傳道的人師,對教師的道德操守、行為舉止、生活作風的要求一直很嚴格。所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說》),傳道就是育人,解惑就是解美丑、善惡、真假之惑。
《孟子·告子上》說:“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學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意思是:羿教人射箭,總是期望把弓拉滿,學的人也總是期望把弓拉滿。高明的工匠教人手藝必定依照一定的規矩,學的人也就必定依照一定的規矩。很顯然說明教師嚴格要求自己,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所教的學生的素質也會得到提高。
二、為人師表,以身作則
教師是影響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則是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
《荀子·致仕》:“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尊嚴而憚,可以為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誦說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知微而論,可以為師。”從這句儒家的經典的為師之道話語中可見,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更要具有個人威信、豐富的經驗和言行一致。只有德高望重的老師,才能獲得學生的尊敬和欽佩,從而保證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荀子·修身》中講道:“夫師以身正為正儀,而貴自安者也。”這句話是說對于教師而言,必須端正自己的行為舉止,以身作則,對學生起到表率的作用。否則,將無法在學生面前樹立正面形象,無法實現育人的目標。
“夫風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矣。”(《顏氏家訓·治家第五》)《論語·子路》中,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些古訓說的都是為人師不僅在言行,更在于行為示范的道理。
三、熱愛學生,有教無類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進行教學活動的前提。清代唐甄在談到教師為什么要親近學生時說:“教者貴親,親者易知;承教者亦貴親,親則易化。煦嫗覆育,如雞之伏卵,而后教可施焉。”教師對學生有了愛心,才會接近他,理解他,從而能產生感染力,使學生容易接受教育。
我國的大教育家孔子對他的三千弟子及其熱愛和關心,這種愛不僅體現在學業才能的傳授上,也體現在思想品德和日常生活之中,提出了“仁者愛人”的教育理念和“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
意思是不因學生的出出身不同而有區別的對待,也不因學生的愚智差異而有嫌愛。這是教育史上的一次偉大變革,體現了孔子教育公平的高尚師德情操。孔子之后的歷代教育家都在自己的教育實踐中不斷的豐富著教育倫理思想,不斷完善著教師的職業道德建設體系。
四、愛崗敬業,與時遷移
在傳統文化中,教師一直具有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愛崗敬業的精神。
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教不倦,仁也。”(《孟子·公孫丑上》)體現了孜孜不倦是教師的高貴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孟子稱君子有三樂,其第三樂便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盡心上》)。作為一名教師,要以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為榮,要視學生為己出,要將育人當作自己平生的一件快事。
愛崗敬業精神還體現在教師對知識的不斷追求上,具有與時遷移、開拓創新精神。《札記·學記》中指出:“能博喻然后能為師”;《論語·子張》“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這些思想強調了教師應該具有廣博的知識。然而僅此不夠,教師還應學思結合,開創性的發展知識,知行并重。孟子認為盡信書,不如無書;朱熹認為學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實(《朱子語類》卷十三)。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言道“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之知之成。”
五、從傳統文化透視現代師德
我國的傳統教育思想博大精深,關于師德的種種科學理論無一不在警示著現代教師群體,我們在保持先進傳統文化的同時,還應在當今政府和黨的領導下,保持時代特色,緊抓師德師風建設,祖國的未來才有希望,祖國的藍天才會更加的清澈蔚藍。
學校教師除了完成既定的教學和科研任務之外,要通過主動學習加強教師修養,這個學習包括黨的大政方針、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國內外先進的教學理念等,通過言傳身教,在學生和大眾面前樹立教書育人的良好榜樣。
學校是師德建設的主要組織者和推動者,在師德建設的工作中要建立人性化的師德制度,考慮到教師的情感和生活現狀。還應該利用校園和網絡平臺多舉辦關于師德師風的活動,讓教師主動參與進來,春風化雨式的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形成尊師重教的校園氛圍。
師德建設的外部環境也不容忽視,各級政府官員也應示范帶頭,積極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尊重教師的社會地位,保證教師的職業信念不動搖;建立合理的工資福利和職稱晉級制度,抵制拜金主義的思潮;重視知識學術,抵制急功近利的思想等。社會形成孝親尊師的風氣,促進廣大教師恪守職業道德,提升職業道德水準,投身于祖國的教育事業。
參考文獻:
[1]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 席勒著范大燦譯.審美教育書簡[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3] 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