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碧
摘 要:一對農村夫婦外出打工,把一雙兒女交給老母親監管,老母親對小孩的教育力不從心,孩子們缺乏自理、自信能力,老母親求助于老師。老師根據班上留守流動孩子多的情況,設計了有針對性的演講教育活動,并與監護人聯系,齊抓共管,引導教育。在教育有一些起色之后,老師又想到了僅僅對留守兒童自理自信能力的培養是不夠的,還需要對留守兒童自律、自強能力的培養。如今留守兒童的教育,對老師來說,是一項艱巨的工作任務。
關鍵詞:留守兒童;自理能力;演講;心靈成長;播種;收獲
二年級(1)班有個男生叫姜基林,身材高大、聰明機靈,但在校做值日和書寫作業不夠積極主動,總是要老師和同學們督促才能完成。其父母外出打工,姐弟倆在外婆家吃住,由外婆監管。我去家訪,其外婆說:“吳老師,這兩個孩子現在跟我生活,我覺得對他們的教育感到困惑啊!請你幫我開導姜基林嘛,他在家一點都不聽我的話,我想教他做一些簡單的勞動,如系紅領巾、洗腳、收拾玩具、把凳子擺放整齊,他都不肯做,還對我大聲吼:‘我是男子漢,要我做事啊!而我家里家外的事情又多,再一個是我想教他從小學做一些事情,長大了對他有好處。”我覺得他外婆說的話有道理,父母不在身邊,而外婆年紀已老,還要照顧幾個小孩,很辛苦。他現在已經是二年級的學生,從小不肯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是不行的。所以我在班內開展以下教育活動:
一 輪流上臺演講,同學之間互相啟發
為了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也為了能讓學生互相學習自我管理,互相激勵自信,本學期語文課上我設計了兩個活動──“講我的發現”、“我學會了什么”。按照座次順序,每節課前請1-2個同學上講臺演講,講今天我的發現,我學會了什么,全過程限時3分鐘。剛開始大家比較拘謹,所講的內容局限在學校范圍以內,后來我說可以把范圍擴大到社會、家庭生活領域,大家漸漸把范圍展開了。下面是個別同學的演講:
陳利麗:“我發現我的同桌對我很好,我不會做的作業,都是她教我。我學會做許多種題型了,我很感激她,我要對她說:‘謝謝你,潘怡芯。”
潘路云:“昨天在放學路上,下了一場雨,我沒有帶傘,只好淋著雨回家。當我跑到家時,發現自己的鞋和襪子都濕透了。今天我自己把鞋和襪子洗得很干凈,放在門口的石板上晾著。我很高興,自己學會洗鞋襪了。”
楊倩:“星期六的下午,我和媽媽洗了一大堆衣服,媽媽搓洗全家大件的衣服,我搓洗幾對襪子和幾根紅領巾,洗完之后,感覺很辛苦。我想,平時所有的家務活都是媽媽一個人干,真辛苦啊!以后,我有空要主動幫媽媽干家務活。”
每次學生上臺演講結束,全班同學都進行評議,然后老師作個簡短小結。每次小結過后,我都會鼓勵他們多在生活中留心觀察,并鼓勵他們多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多為他人著想。
二 家校配合,指導學生操作勞動技能
在發現學生有閃光點的時候,我打電話向家長(監護人)反饋其子女在學校的表現,同時也了解學生在家的表現情況,對在家不聽勸告的孩子進行談心疏導,有時還對監護人提出一些建議。我還經常參加值日生的衛生勞動,手把手教學生擦桌子、掃地、擺放勞動工具等等,指導學生做好衛生勞動;經常教學生洗臉、梳頭、剪指甲、整理書包、穿戴整齊等等,并定期檢查儀表,多以表揚和鼓勵為主,培養孩子們學會生活自理,鼓勵孩子們學習自己為自己服務,學著為他人服務。
通過以上兩項教育活動,幾個星期之后,我深入到了學生當中,了解得知,大部分學生能夠自己照顧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當我再去家訪姜基林,他外婆說:“謝謝你,吳老師,我家孩子姜基林這段時間在家像是變了一個人一樣,每天自己洗臉、洗腳,自己穿衣服,也學會整理玩具了,有時還主動幫我擦桌子,拖地板,有時我要幫他,他說:‘我是男子漢,我能行,還是我來做吧!現在他成了姐姐學習的榜樣,我知道這是他在學校受到老師的教育、鼓勵和指導的結果。看到孩子有了進步,我得感謝老師啊!”孩子有了進步,我很欣慰。
留守兒童在自理、自信方面有了一點進步,如果要讓他們繼續發揚,需要繼續努力。作為教師,不但要培養孩子自理、自信的能力,還要培養孩子自律、自強的能力。那么,今后應多關注孩子的心靈成長:即培養孩子從小要有骨氣、有尊嚴;多聽聽孩子的心聲;多對孩子說你真棒;鼓勵孩子在苦難面前跌倒了爬起來;培養孩子有創造性的想象力;對有缺點的孩子多包容;激發孩子從小有夢想。正如周增文在《別讓性格誤了孩子未來》中寫的那樣:“孩子的心靈是一塊神奇的土地,你播種一種思想,就會收獲一種行為;播種一種行為,就會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就會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就會收獲一種命運。”
由此可見,如今對農村留守孩子的教育,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盧勤:《盧勤作品集》【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5.
[2]周增文:《別讓性格誤了孩子未來》【M】廣州:羊城晚報出版社,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