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育林,饒 坤,廖 洋,范 虹
(四川省樂山市中醫醫院:1.感染管理科;2.肝病科;3.老年病科;4.檢驗科 614000)
醫院感染即醫院內獲得性感染或醫源性感染[1],以住院患者為主要感染對象。醫院感染除了增加患者痛苦,影響其康復進程外,還會增加社會負擔及家庭經濟壓力,嚴重時甚至導致患者死亡,并可能引發醫療糾紛[2-3]。因此防控醫院感染發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臨床防控醫院感染方法包括醫院感染監測、感染源控制、易感人群隔離、危險因素及時發現及處理等[4-5]。為了進一步為醫院感染防控工作開展提供科學依據,作者對本院2015-2016年醫院感染發生情況及危險因素進行調查分析,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住院患者40 657例,其中男24 873例,女15 784例;年齡3~98歲,平均(50.21±10.02)歲,其中小于20歲4 398例,20~<31歲4 685例,31~<51歲5 566例,51~<61歲5 367例,61~80歲12 784例,>80歲7 857例。
1.2方法 回顧性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住院患者醫院感染情況,包括患者姓名、性別、年齡、疾病診斷、住院時間、所在科室、病原體檢查結果、感染情況等內容。醫院感染診斷依據《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衛生部頒布,2001年版)。
1.3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0.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多因素行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醫院感染情況 40 657例患者中醫院感染680例,感染率為1.67%,發生感染724例次數,感染例次率為1.78%。醫院感染患者中男394例,女286例;年齡17~98歲,平均66.24歲;其中小于20歲3例[0.07%(3/4 398)],20~<31歲10例[0.21%(10/4 685)],31~<51歲108例[1.94%(108/5 566)],51~<61歲88例[1.64%(88/5 367)],61~80歲316例[2.47%(316/12 784)],>80歲155例[1.97%(155/7 857)]。住院時間3~378 d,平均18.00 d。
2.2醫院感染科室分布 綜合重癥監護病房(ICU)感染率、感染例次率均最高,分別為24.90%、31.42%;其次是腎病科,感染率為4.99%,感染例次率為5.13%,見表1。

表1 2015-2016年醫院感染科室分布情況
2.3醫院感染部位分布 下呼吸道醫院感染發生例次最多,為413例次,其次是泌尿道、表淺切口,均為68例次,上呼吸道醫院感染發生55例次。不同科室醫院感染部位分布情況,見表2。

表2 2015-2016年醫院感染部位分布(例次)
2.4醫院感染病原菌 724感染例次送檢病原學326例次,送檢率45.03%。檢出病原菌190株,其中革蘭陰性菌(G-菌)138株(72.63%),革蘭陽性菌(G+菌)47株(24.74%),真菌5株(2.63%)。檢出數目排在前5位的分別為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鮑曼不動桿菌,見表3。

表3 醫院感染病原菌構成情況[n(%)]
2.5醫院感染危險因素 以醫院感染率為因變量,以年齡、住院時間、機械通氣、動脈插管、導尿管留置等單因素分析有明顯差異因子為自變量,賦值見表4。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醫院感染發生危險因素包括年齡大于60歲、住院時間大于60 d、導尿管留置、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氣管切開、腸內營養,見表5。

表4 相關變量賦值表

表5 醫院感染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
醫院內收治患者疾病類型多樣,病原菌種類多、感染途徑廣,醫院感染風險較大。醫院感染于口腔、呼吸系統等多臟器系統中均可發生,除了影響患者病情外,還可能加重患者心理負擔。2010年歐洲疾病控制中心調查顯示醫院感染率為7.10%[6],2011年美國9所醫院感染率為6.00%[7],2010年泰國醫院感染率為7.30%[8]。本研究調查發現本院2015-2016年醫院感染率為1.67%,感染例次率1.78%,比萬梅等[9]報道的3.25%、3.34%低,比張衛萍等[10]報道的醫院感染率1.20%略高,比本院2013-2014年的醫院感染率2.84%低。
3.1醫院感染特點 醫院感染科室分布,本研究發現綜合ICU醫院感染率及感染例次率均最高,這可能與ICU收治的多為危重癥患者,病情嚴重,多需行機械通氣及其他侵入性操作,增加感染概率;同時ICU患者住院時間較長,免疫功能相對低下,進一步增加其感染風險[11]。其次是腎病科,這與該科室治療手段(血液透析、腎臟移植)有關,易出現醫院感染。在患者感染高發部位中,本研究發現下呼吸道發生醫院感染率最高,與文獻[12-13]研究結果相符。分析其原因:(1)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多采取氣管切開、氣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加上部分使用呼吸機,這些均可能導致院內感染發生;(2)下呼吸道菌群失衡且黏膜屏障功能被破壞,可進一步增加感染概率。病原菌方面,本研究發現醫院感染以G-菌為主,占72.63%,與相關報道結果一致[14-15]。同時本院2015-2016年醫院感染率最多的細菌為大腸埃希菌,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鮑曼不動桿菌,與張衛萍等[10]報道的主要病原菌排列順序有差異。因此,臨床需高度重視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監測,大腸埃希菌部分會產生內酰胺酶,以致青霉素類、頭孢菌素等相關抗菌藥物治療效果不佳。
3.2醫院感染危險因素 李艷萍等[16]研究發現ICU中醫院感染率為5.12%,其發生與侵入性操作密切相關。易元平[17]研究發現醫院感染發生危險因素包括年齡(<1歲,≥70歲)、住院時間長、合并下呼吸道感染、侵入性操作等。本研究通過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本院2015-2016年醫院感染發生危險因素包括:(1)年齡大。本研究發現61~80歲患者醫院感染率最高,80歲以上醫院感染率下降可能與病例數減少有關。相關性分析顯示患者年齡越大,醫院感染發生風險越大。這是因為患者年齡越大,機體免疫功能越低,更易給病原菌侵襲機會,同時年齡大患者多合并糖尿病等基礎疾病,體質相對弱,增加醫院感染風險。(2)住院時間長。本研究發現住院時間大于60 d為醫院感染發生危險因素。患者住院時間越長,其接觸感染源及侵入性操作概率越大,且其接受抗菌藥物干預機會也更多,進而易導致院內感染發生。(3)侵入性操作。導尿管留置、PICC、氣管切開、腸內營養均屬于侵入性操作,增加病原體侵入機體風險,如導尿管,除了破壞機體尿道正常生理環境外,還會影響泌尿系統機械性防御功能,造成抵抗細菌能力下降,進而易引發泌尿系統感染[18]。對此建議加強ICU等重癥患者醫院感染管理,嚴格按照氣管插管等指征操作,提高操作規范性的同時最大限度縮短使用時間,嚴格遵循手衛生標準,避免交叉感染。另外通過相關措施盡可能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可在預防或減少醫院感染發生的同時減輕患者痛苦。
[1]ROS L,GARCIA M,PRAT J,et al.Predictor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acute stroke.Relation with morbimortality and outcome[J].Med Clin(Barc),2007,128(12):441-447.
[2]劉源,劉軍,曾鵬,等.開放性骨折手術患者院內感染64例調查分析[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2017,14(2):155-158.
[3]刁云鋒,涂悅,張賽.某院神經外科醫院感染病原菌特征及危險因素分析[J/CD].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2017,11(1):36-39.
[4]符婷,魏晟,黃麗菊,等.三亞市三級醫院醫院感染橫斷面調查與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5):1159-1161.
[5]許和平,丁毅鵬.EICU患者醫院感染耐藥性及危險因素分析[J].海南醫學,2016,27(20):3344-3346,3347.
[6]ZARB P,COIGNARD B,GRISKEVICIENE J,et al.The European Centre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ECDC) pilot point prevalence survey of 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 antimicrohial use[J].Euro Surveill,2012,17(46):4-19.
[7]MAGILL S S,HELLINGER W,COHEN J,et al.Prevalence survey of 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 in acute care hospitals in Jacksonville,Florida[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12,33(3):283-291.
[8]RONGRUNGRUANG Y,SAWANPENYALERT N,CH- OMDACHA P,et al.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 in Thailand 2011[J].J Med Assoc Thai,2013,96 Suppl 2:117-123.
[9]萬梅,楊小梅.新建康復醫院醫院感染發病率及危險因素前瞻性研究[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6,15(5):321-323.
[10]張衛萍,羅鑫,鄭動,等.重慶市某醫院2013年醫院感染臨床分布特征分析[J].重慶醫學,2015,44(18):2533-2536.
[11]王金榮,高攀,郭淑芬,等.ICU患者醫院感染的死亡危險因素分析:2009-2015年864例病例回顧[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2016,28(8):704-708.
[12]朱敬蕊,崔琢,謝琪芳,等.某綜合醫院醫院感染現況調查與分析[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4,39(2):252-254.
[13]李倩,平寶華,李寶珍.2013年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4,13(8):467-471.
[14]楊錫瑤,李若潔,潘夢舒,等.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與分析[J].中國基層醫藥,2013,20(18):2735-2737.
[15]寧素榮.老年醫院感染患者585例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2):397-398.
[16]李艷萍,喬甫,陸婷婷,等.ICU 醫院感染目標性監測及危險因素分析[J].醫學臨床研究,2015,32(10):1876-1878.
[17]易元平.控制醫院感染率的相關因素分析[J].河北醫藥,2017,39(5):729-732.
[18]劉紅秀,王靜喆,楊晶,等.EICU醫院感染患者死亡危險因素與干預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7):1492-1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