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雪芹,劉 佳,石 菡,王 榮,任 丹,劉 曉,劉 娟,雷 騰,成素望
(1.達州職業(yè)技術學院臨床醫(yī)學系,四川達州 635001;2.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兒童保健科,重慶 400014; 3.達州職業(yè)技術學院2014級臨床專業(yè)6班,四川達州 635001)
國外文獻把看電視、用電腦及進行電子閱讀或玩電子游戲的時間稱為屏幕時間(screen time)[1]。隨著電視、電腦、手機等電子媒介產(chǎn)品的普及,兒童接觸屏幕的機會增多,看電視、玩電腦和用手機成為兒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長時間觀看電視、電腦、手機等屏幕,不僅會影響兒童的身體健康,導致視力減退[2-3]、肥胖[4-5]、影響睡眠質(zhì)量[6],還會增加兒童行為問題的發(fā)生率[7-8]。學齡前兒童心理發(fā)育迅速,與同齡兒童和社會事物有了廣泛的接觸,求知欲強,是認知和行為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也是最容易受外界信息影響的時期。本課題就屏幕時間對親子關系和兒童社會能力的影響,對達州市城、區(qū)兒童調(diào)查收集的資料進行分析、報告,旨在探索學齡前兒童屏幕時間與親子關系及社會能力和行為問題的關系,希望為家庭和社會科學合理使用電視、電腦、手機等電子媒介產(chǎn)品提供理論依據(jù),為兒童保健工作提供指導作用。
1.1對象 2015年5-11月隨機選擇達州市城中、城鄉(xiāng)結合部、農(nóng)村3個區(qū)域的公立及私立幼兒園共8所,采用整群抽樣方法,抽取幼兒園大班和學前班的所有兒童。向家長介紹本次調(diào)查的目的和要求,簽署知情同意書,并通過達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倫理委員會審核。發(fā)放調(diào)查問卷1 080份,回收940份,合格問卷866份,合格率92.13%。其中男478名(55.20%),女388名(44.80%)。年齡3歲1個月至6歲11個月,<4歲26名(3.00%),4~<5歲61名(7.04%),≥5歲779名(89.95%)。
1.2方法
1.2.1兒童屏幕時間調(diào)查問卷 由課題組參照國內(nèi)外相關文獻資料[9-10]自編兒童屏幕時間調(diào)查問卷,內(nèi)容包括兒童及家庭一般情況:性別、年齡、居住地、家庭結構、孩子主要的照顧者、父母每天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是否為獨生子女、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婚姻狀況、父母職業(yè)、家庭年收入、家中電子媒介產(chǎn)品擁有情況、兒童是否擁有手機;兒童開始接觸屏幕的年齡、平時和節(jié)假日每天接觸屏幕的時間;兒童接觸屏幕的方式(獨自看還是父母陪伴看)、觀看內(nèi)容等。屏幕時間以調(diào)查前1周為例,分別計算平時和周末平均每天看電視、用電腦、玩手機等總的時間。
1.2.2親子關系自評量表評分 采用由田丹[11]改編的親子關系自評量表,分為家長問卷和兒童問卷。該量表由20個問題組成,家長和兒童分別依照與問題所描述的情況相符程度填入適當?shù)姆謹?shù)。年齡較小的兒童由培訓的調(diào)查員講解后幫助填寫。很不符合為1分,不符合為2分,基本符合為3分,符合為4分,非常符合為5分。總分在80分以上表示親子關系很好;60~80分表示親子關系良好;<60分表示親子關系有危機。
1.2.3幼兒社會能力和行為評定簡表(SCBE-30)評分 由美國緬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LAFRENIERE等[12]編制,經(jīng)劉宇等[13]在國內(nèi)應用信效度檢驗良好。該量表由老師根據(jù)兒童在幼兒園環(huán)境中的表現(xiàn)填寫。包括30個項目,分為社會能力、憤怒攻擊行為、焦慮退縮行為3個維度,每個維度包含10道題,每道題有6個評定等價:沒有為1分,很少為2分,有時為3分,時常為4分,頻繁為5分,總是為6分。將得分相加即是各維度總分。

2.1基本情況 866名兒童家中都擁有電子產(chǎn)品,其中69名兒童(7.97%)家中只有電視機,85名(9.82%)家中有電視機和手機,712名(82.22%)家中同時擁有電視機、手機和電腦(包括平板電腦),兒童單獨擁有手機129名(14.90%)。兒童開始接觸屏幕年齡:<1歲126名(14.55%),1~<3歲514名(59.35%),≥3歲226名(26.10%),以電視最早,其次是手機。學齡前兒童每天看電視的比例高達99.31%(860/866),平均(1.43±0.80)h/d。每天用手機的兒童占81.87%(709/866),平均(0.75±0.62)h/d。每天用電腦的兒童占68.36%(592/866),平均(0.61±0.53)h/d。平時屏幕時間平均1.75 h/d,≥2 h/d者占16.05%;周末屏幕時間平均2.32 h/d,≥2 h/d者占46.57%。獨自接觸屏幕的兒童397名(45.84%),與父母(或其中之一)一起的兒童283名(32.68%)。電視節(jié)目以娛樂類為主,如觀看少兒動畫片。只看動畫片的占57.21%(492/860),除了動畫片還觀看益智類、教育類節(jié)目占41.63%(358/860)。用電腦玩游戲的兒童占41.39%(245/592),看動畫片、閱讀故事等占43.41%(257/592)。手機以通話為主,占83.78%(594/709)。
2.2兒童屏幕時間與家庭基本情況的關系 將兒童及家庭基本情況與平時每天屏幕時間進行比較,結果表明兒童在不同性別、家庭結構、獨生子女和母親職業(yè)方面,與時間分布構成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男孩接觸屏幕時間較女孩長;≥2 h/d屏幕時間者留守兒童占27.37%,明顯高于其他家庭結構的兒童;獨生子女屏幕時間更長;母親為農(nóng)民工或務農(nóng)者、家庭主婦,其孩子屏幕時間更長,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屏幕時間對兒童社會能力及行為問題和親子關系得分的影響 將兒童屏幕時間與社會能力及行為問題和親子關系自評量表得分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屏幕時間明顯影響社會能力及行為問題得分(P<0.05);對親子關系自評得分無明顯影響(P>0.05),見表2。

表2 屏幕時間對兒童社會能力及行為問題等得分的影響分)
2.4屏幕內(nèi)容對兒童社會能力及行為問題和親子關系得分的影響 因為電視是兒童接觸最多、時間最長的媒介產(chǎn)品,將兩組觀看不同電視節(jié)目的兒童社會能力及行為問題、親子關系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焦慮退縮行為和親子關系得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5兒童和父母相處時間與親子關系得分的關系 將兒童每天和父母的相處時間與親子關系自評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家長問卷和兒童問卷得分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父母相處時間越長,親子關系得分越高(P<0.05),見表4。

表3 屏幕內(nèi)容對社會能力、行為問題及親子關系得分的影響分)

表4 兒童和父母相處時間與親子關系得分比較分)
2.6兒童屏幕時間的多項Logistic回歸分析 屏幕時間與社會能力及親子關系自評得分呈負相關,與憤怒攻擊、焦慮退縮行為得分及獨自看電視呈正相關,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6。

表5 各變量賦值情況

續(xù)表5 各變量賦值情況

表6 屏幕時間的多項Logistic回歸分析
學齡前兒童處于身心發(fā)展階段,可塑性大,對新事物充滿好奇,愛探索、愛模仿,電子媒介產(chǎn)品能一定程度地開闊他們的視野,增長知識。近年來屏幕時間與兒童身心健康的關系引起各國兒童保健和社會工作者的關注。對于學齡前兒童看電視大于或等于2 h/d的比例,各地報道不一。馬冠生等[14]報道廣州、上海、濟南和哈爾濱4城市學齡前兒童看電視大于或等于2 h/d者占26.9%;宋沅瑾等[15]對上海市虹口區(qū)學齡前兒童的調(diào)查,看電視時間大于或等于2 h/d平時為12.9%,周末為36.6%;CARSON等[9]對加拿大746名學齡前兒童調(diào)查顯示,屏幕時間平均大于或等于2 h/d者為13.6%,≥1 h/d者為43.5%。本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學齡前兒童平時屏幕時間大于或等于2 h/d者占16.05%,周末為46.57%。達州市地處四川東北部,交通便利,緊鄰成渝兩地,經(jīng)濟發(fā)展較快,同時擁有電視、電腦和手機的家庭占82.22%,這些媒介產(chǎn)品已成為兒童主要的娛樂工具。本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兒童屏幕時間與性別、家庭環(huán)境等因素有關。屏幕時間大于或等于2 h/d男孩明顯多于女孩,與馬冠生等[14]的報道一致。O′CONNOR等[16]對西班牙278名兒童參與的出生隊列研究,縱向觀察兒童看電視時間與神經(jīng)心理發(fā)育的關系,結果顯示每周看電視時間大于14 h者,男孩明顯高于女孩;家庭社會地位和父母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孩子更有可能看更多的電視。核心家庭的孩子屏幕時間少于非核心家庭[17]。來自印度的調(diào)查報告顯示,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較低、缺少家庭教育、貧困兒童,每天看電視時間較長[18]。本次調(diào)查還發(fā)現(xiàn)留守兒童屏幕時間更長,與文獻[19-20]報道一致。留守兒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監(jiān)管,表現(xiàn)出對電視媒介更強的依賴性,他們會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電視等電子媒介產(chǎn)品處尋找快樂和尋求心理支持,以排遣孤獨、失落與煩惱,以電視為“情感保姆”。在本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獨生子女屏幕時間明顯較非獨生子女長,可能是獨生子女缺少玩伴,通過看電視、玩電腦等尋找樂趣。
本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兒童接觸屏幕時間越長,社會能力得分越低、憤怒攻擊行為和焦慮退縮行為得分越高,與國內(nèi)外學者研究結果一致[7-8]:兒童看電視時間與社會能力和學習成績呈負相關,與一些行為問題(社交退縮、強迫性、多動、違紀、攻擊性等)呈明顯正相關。來自荷蘭的隊列研究顯示,2~5歲兒童觀看電視時間越長進入小學后欺凌和受害的風險越高[21]。兒童把較多的時間用于看電視、玩電腦,與外界交往、與同伴玩耍的機會減少,不利于其社會能力的發(fā)展。由于學齡前兒童自我控制能力差,性格和行為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強,對現(xiàn)實和虛擬環(huán)境分辨不清楚,長時間觀看屏幕而被迫不活動,容易導致兒童煩躁、攻擊性行為、社交退縮行為增加。建議家庭和社會為學齡前兒童提供更多有益于身心的戶外活動,減少兒童屏幕時間。
本調(diào)查還發(fā)現(xiàn),家長和兒童的親子關系問卷得分均與父母的相處時間有關,兒童與父母相處時間越長親子關系得分越高。學齡前兒童屏幕時間與親子關系自評量表得分的單因素分析不存在關聯(lián),但在多項回歸分析中顯示親子關系得分低的兒童屏幕時間長,二者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親子關系是兒童最早建立的人際關系,包括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感交流和行為交往等,親子關系中父母是兒童生活和成長的主要支持者。良好的親子關系使成長中的孩子學習獲得基本知識、技能、行為及價值觀,促使其成功地發(fā)展各種社會人際關系[22]。不良的親子關系使兒童問題行為的發(fā)生機會增多[23]。在多項回歸分析中還顯示當兒童獨自看電視、電腦或玩手機時,容易延長屏幕時間。應鼓勵家長陪伴和參與學齡前兒童的成長,管理和約束兒童屏幕時間。從屏幕內(nèi)容對親子關系的影響分析,益智類和教育類節(jié)目有利于兒童親子關系的發(fā)展。益智類、教育類節(jié)目旨在提升兒童認知能力,促進兒童智力發(fā)展。用形象生動的畫面,輔以優(yōu)美的語言和音樂演繹故事,與家長的互動游戲,訓練動手動腦的小制作,能豐富兒童的知識和經(jīng)驗,使他們懂事、明理[24]。美國兒科學會曾向家長推薦網(wǎng)絡媒體產(chǎn)品使用建議[25]:將總的娛樂屏幕時間限制為每天小于2 h;阻止小于2歲兒童的屏幕媒體曝光;把電視機和聯(lián)網(wǎng)的電子設備搬出孩子的臥室;監(jiān)測其子女使用和訪問的媒體,包括他們訪問的任何網(wǎng)站和他們可能使用的社交媒體網(wǎng)站;與孩子一起觀看電視、電影和視頻,并以此作為討論重要家庭價值觀的一種方式;通過為所有媒體建立家庭使用計劃來示范積極的教育方式;作為計劃的一部分,對包括手機在內(nèi)的媒體設備實施就餐時間和就寢時間的“宵禁”;建立關于手機、短信、互聯(lián)網(wǎng)和社交媒體合理使用并堅定的規(guī)則。
本調(diào)查中兒童收看的教育類節(jié)目包括英語學習、學拼音、繪畫、講故事訓練口才等,是否會因此增加學齡前兒童心理壓力,導致其焦慮退縮行為得分升高,對此尚有待進一步研究。
本調(diào)查由于是在一個比較小的范圍內(nèi),選擇的兒童以5~6歲為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電視、電腦、手機等電子媒介產(chǎn)品在豐富人們生活、增長知識的同時,也會帶來負面影響,尤其是處于身體和心理發(fā)育期的兒童。如何更加科學管理兒童的生活、合理地安排接觸屏幕的時間,選擇適合兒童身心特點的電視節(jié)目是家長和全社會的共同責任。父母應多陪伴成長中的兒童,將更有利于兒童身心全面發(fā)展。
[1]PERRY T T,MOORE P C,REDWINE K M,et al.Physical activity,screen time and pediatric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the Mississippi Delta[J].Open J Prev Med,2012,2(1):105-111.
[2]邱曉云,梁淑貞,余鳳慈.學齡前兒童近視危險因素分析及其干預措施探討[J].海南醫(yī)學,2016,27(3):499-501.
[3]孫麗麗,齊麗麗,季拓.電子產(chǎn)品對學齡前及學齡期兒童近視的相關性分析[J].國際眼科雜志,2016,16(2):382-385.
[4]張越倫,張歡,王歡,等.屏幕時間對兒童青少年肥胖的影響研究進展[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2,33(11):1403-1405.
[5]COX R,SKOUTERIS H,RUTHERFORD L,et al.Television viewing,television content,food intake,physical activity and body mass index: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preschool children aged 2-6 years[J].Health Promot J Austr,2012,23(1):58-62.
[6]董叔梅,宋沅瑾,姜艷蕊,等.我國4歲以下兒童看電視行為對睡眠質(zhì)量影響的多中心研究[J].中華兒科雜志,2015,53(12):907-912.
[7]楊秀玲,冉霓.青島市城區(qū)兒童看電視與行為問題的相關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6,14(5):481-483.
[8]OZMERT E,TOYRAN M,YURDAK?K K,et al.Behavioral correlates of television viewing in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evaluated by the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J].Arch Pediatr Adolesc Med,2002,156(9):910-914.
[9]CARSON V,JANSSEN I.Associations between factors within the home setting and screen time among children aged 0-5 years:a cross-sectional study[J].BMC Public Health,2012,12(7):539-542.
[10]李卉,周宗奎,伍香平.3~6歲兒童使用媒體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4(5):57-59.
[11]田丹.親子關系自我評定量表[J].啟蒙(3~7歲),2010(6):27.
[12]LAFRENIERE P J,JEAN E D.Social competence and behavior evaluation in children ages 3 to 6 years:the short form(SCBE-30)[J].Psychol Assess,1996,8(4):369-377.
[13]劉宇,宋媛,梁宗保,等.幼兒社會能力與行為評定簡表的國內(nèi)應用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2,31(3):268-273.
[14]馬冠生,李艷平,胡小琪,等.我國城市兒童少年看電視時間的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02,18(7):411-413.
[15]宋沅瑾,董淑梅,姜艷蕊,等.學齡前兒童看電視時間和飲食模式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14,9(6):447-451.
[16]O′CONNOR G,CASAS M P,BASAGAA X,et al.Television viewing duration during childhood and long-association with adolescent neuropsychological outcomes[J].Prev Med Rep,2016,4(C):447-452.
[17] 何輝,魏莊,劉春陽,等.北京市兒童使用電子產(chǎn)品情況調(diào)查[J].中國婦幼保健,2016,31(2):351-353.
[18]MUKHERJEE S B,GUPTA Y,ANEJA S.Study of Television viewing habits in children[J].Indian J Pediatr,2014,81(11):1221-1224.
[19]謝斌,馮玲玉,甑宗武,等.甘肅省天水市360名留守兒童電視觀看情況現(xiàn)狀調(diào)查[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0,24(2):159-160.
[20]陳映,鄒潔凡.留守與非留守兒童電視觀看與認知的比較實證研究[J].東南傳播,2012,96(8):131-133.
[21]VERLINDEN M,TIEMEIER H,VEENSTRA R,et al.Television viewing through ages 2-5 years and bullying involvement in early elementary school[J].BMC Public Health,2014,14(1):1-13.
[22]王云峰,馮維.親子關系研究的主要進展[J].中國特殊教育,2006,73(7):77-82.
[23]宗金莎,李雪平.親子關系對3~7歲兒童問題行為的影響[J].社會心理科學,2013,28(2):40-45.
[24]張秀麗.大眾傳媒對兒童的正負面影響[J].新聞愛好者月刊,2012(4):19-20.
[25]COCA MEDIA.Children,adolescents,and the media[J].Pediatrics,2013,132(5):958-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