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紅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多媒體教學被應用于各學科教學,這種新的教學模式是以計算機為媒介、通過人機互動來完成教學任務。這一新的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有很大不同,傳統教學方式教學手段單一,單純強調知識的灌輸而忽略了知識的消化和理解以及學生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學生的發展。
一、信息技術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方式
正在推進的素質教育改革要求我們歷史學科關注的是把學生作為一個完整個體發展的各個方面,而不僅僅是知識與技能的培養。在關注學習結果的同時,我們更關注獲取結果的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方面的體驗與變化,培養學生學會理解、接納、欣賞別人的協作能力,而信息化教學手段如果運用的恰當將會有助于素質教育的改革。信息技術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方式目前來講主要有以下兩種方式:
首先,利用課件上課這種方式。這是目前大多數學校在用的方式,這種方式能很好的把聲音、圖像、動畫、影像資料都運用到中學歷史教學中,而且能加進去一些背景資料,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更加容易,但這種方式缺乏必要的互動和協作。
其次,利用電子郵件,BBS,網絡論壇,QQ等方式實現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多渠道交流。這種方式有利于在學生和老師之間創建一種和諧、平等、自由、民主的學習氣氛,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之間的協作能力。利用這種方式學生有任何問題可以實時地跟老師提出來,老師也能給每一個學生實時的解答。另外利用這種方式老師可以給每一個學生提出個性化的學習意見和建議,有利于因材施教。
二、信息化教學的優勢
信息化教學相比較傳統教學而言有很多優勢。概括來說傳統教學的局限性在于:其一、手段單一,過程機械,內容往往會脫離現實生活環境,枯燥乏味,不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二、過于重視基礎知識的傳授,忽視知識的理解消化。其三、學生學習依賴性較強,缺乏獨立性,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信息化教學主要有如下優勢:
(1)信息化教學減輕了學生學習歷史的難度,也相應地減輕了學生的負擔。信息化教學的應用,在原有書本知識的基礎上增加一些有趣的故事及圖片影像資料等,不僅使歷史課更加有趣,也更容易使學生理解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對史實的記憶也不再那么令人頭疼,而且記憶得更加長久。
(2)多媒體計算機的交互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多媒體手段的應用給學生學習提供一個充滿新鮮感、生動感和時代感的空間,通過多媒體技術不僅能使單調的書本知識直觀化形象化,而且有助于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情境探索知識的興趣。
(3)信息化教學使多種感官受到綜合刺激,有利于大量知識的獲取與保持。多媒體技術集文字、圖像、動畫和聲音于一體,能給學生帶來多種感官刺激。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獲取的外界信息中,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顯然增加視覺、聽覺信息量是多獲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而多媒體手段恰恰在視覺、聽覺效果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
(4)信息化教學有利于實現協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在網絡環境下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發現主動獲得知識,而不是靠教師的灌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學生獲得知識的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網絡環境下的學習,打破了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宰地位,打破了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相對孤立狀態,極大地增強了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協作性和交互性。
(5)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的播放功能,展示歷史事件的間接或者直接原因與聯系,揭示問題本質,提高課堂時效,更符合歷史學科的自身特點。歷史學科往往具有過去性、故事性、理論性等特點,利用多媒體教學,在開放的渠道中增加信息的容量,在教學中有效地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同時,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在集體化教學中實施個性化分層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6)信息化教學的應用減少了板書的時間,特別是歷史學科需要寫很多字,一節課四十五分鐘有十分鐘時間被板書占去,如果采用信息化教學的話過去一分鐘的板書現在幾秒鐘就能完成,而且字跡工整,同時還增加了信息量,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學到更多的知識。
以上說了那么多信息化教學的優勢,是不是就不要傳統教學了呢?我的觀點是兩種教學模式都要,可以把二者結合起來同時運用于中學歷史課堂。因為歷史學科的知識帶有很強的連續性和故事性,所以單單依靠信息化教學無法做到把歷史知識串聯起來,還需要以語言為主的傳統教學。
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給中學歷史教學增加了很多新鮮的血液,信息技術的運用,學生學習效率提高了,老師教學方式變化了,這些改變都是有利于中學歷史教學的。但也要看到信息化教學也會有缺陷,不能完全代替傳統教學方式,二者應該取長補短,兼而用之。
【參考文獻】
[1]陳家華.對網絡環境下歷史課堂教學的思考[J].學科教育.2003,(10).
[2]譚偉年.淺談多媒體教學中存在的弊端與克服的方法[M].中國高等教育. 2003,(23).
[3]林小玲.淺談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 福州師專學報.1999,(6).
(作者單位:亳州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