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麗
[摘要]教育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為根本任務。胡明道老師以其扎實的語文教學基礎和卓越的教學技巧,在教學實踐中展現了其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提升了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最能代表胡老師的教學藝術的就是“學長式教學”觀。胡明道老師的“學長式教學”以全新的學生觀、教師觀、教材觀、課堂觀,創設豐富的課堂情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和深層次地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將素質教育真正帶入語文課堂。通過對《童趣》的課例及“學長式教學”的結合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學長式教學”理論,指導教學實踐,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從而融會貫通,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胡明道;學長式教學;研究
胡明道老師在一篇文章中說起了“學長式教學”的由來:“除了我的特殊身份(一個留校的真‘學長)、特殊心態(永遠認為自己是一個會學習的‘學生)以外,全源自于一個不相識的老師的一句話——‘胡老師,進入學生這個角色的提法很新穎,希望胡老師深入研究。”而胡老師也沒有食言,從1999年開題到2002年結題,歷經四年研究了這項專題內容。
一、“學長式教學”內涵
“‘學長式教學是教育者以‘學習論為核心理論,以開發學習個體潛能,培養全員素質為目的,以‘先學者身份組織豐富的課堂生活,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習得讀寫能力并形成創造性人格的教學論。它的課堂評估標準為:學習目標是否明確單一,學習流程是否循序通暢,思維訓練是否靈活豐富,課堂生活是否民主和諧。實施操作的要領是:無障礙的心靈溝通,易效仿的學習示范,深層次的潛能開發,強效應的人格融合。”其中包括四個觀念的革新,分別是教師觀、學生觀、教材觀及課堂觀。
1.教師觀
“學長式教學”將教師視為“學長”,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遠離學生站在講臺上的人,而是每天見面、年長幾歲、多上了幾年學的哥哥姐姐。學長和老師還有一個很明顯的區別,就是學長的榜樣作用,“學長”是作為先學者對學生進行感情、道德、學習的示范。教師作為“學長”是學習活動的“創造者”,要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學習和思考。“教師要在一個一個的教學設計中向學生示范如何想,如何問,如何讀,如何寫,如何聽,如何說,展示思維過程,甚至是錯誤的過程,并且要能在無數個過程中,抽象出帶規律的方法,加大學生正遷移的概率。”因此,也改變了傳統講授法的課堂模式。
2.學生觀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學長式教學”認為學生有權利了解一切和課堂相關的內容,包括教學目標、學習內容、課堂進程,并且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進行修改。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包括心理情況,進而考慮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不再以教師是否完成教學目標進行課堂評價,而是以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情況來評價課堂效果,學生是否掌握了知識,增長了技能,有了情感體驗。
3.教材觀
教材觀的主要觀點就是教材是“媒體”。教材不是教學的全部,而是通過教材讓學生學到知識,提升能力。教材的選取標準就是文質兼美的文章,而語文課與其它科目的不同就是語文的重點在于閱讀,文本又是閱讀的媒介,所以,語文課課文的學習是語文學習的重點。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需要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4.課堂觀
“學長式教學”將教學和生活聯系在一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人,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全面發展。語文學科培養人的目標更為明確。通過對課文情感的體會,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也離不開新的“課堂觀”,要求教師將課堂看作小社會,組織課堂內容,并與生活聯系在一起,構建一個真實、合理的人際關系,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同時,也適應社會對學生的要求。
二、《童趣》中的“學長式教學”
1.無障礙的心靈溝通
教師“學長”的身份為無障礙溝通創造了條件,而如何做到有效的心靈溝通,還需要有效的教學手段。
(1)導語的作用。在導語部分,胡明道老師向學生展示了兩幅圖片,同時向學生提問:“有兩幅畫面讓我們共同欣賞一下,一幅畫面中有一個小孩在蚊帳中對著蚊子慢慢地噴煙,看蚊子在煙中怎么辦;另一幅畫面中,一個小孩對著墻角的亂磚頭亂草愣愣地看了一個多小時……怎么?聽得不滿足嗎?有什么想問的,想說的,就問吧!”
學生的“情感準備”在一堂課中是至關重要的。在《童趣》這篇課文的教學中,胡老師沒有按照傳統的介紹、復習等導入方法,而是以提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是開放式地將同學們的注意力轉移到課文中去。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并帶著疑問進行下一步的閱讀,注意力大大提高。教師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更好地適應課堂的學習。
(2)了解需求。學習動機來源于學生的需要和需求,教師要了解學生的需要,適當加以引導,才能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胡老師在導入部分讓學生提出問題,如 “這個小孩為什么要對著磚頭發愣,他是不是有毛病呀?”“他把蚊子放進帳子里,難道不怕蚊子咬嗎?”“這是不是真事?是發生在什么年代的事?”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回答。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教師也了解了學生困惑的內容。了解后,也做到了“熱心”“真心”:“熱心”的對問題進行了處理和總結,“真心”聽取學生的建議。
2.“學長”示范
(1)概括方法。語文課文的學習就是為了讓學生掌握聽說讀寫的方法,所以,概括方法是語文學習的必要步驟。在《童趣》這節課中,胡老師在第一次小組合作、大合作時,學生回答后,老師追問了幾個問題,待同學們了解這種模式后,老師說道“其他組可像我一樣對他們進行發問”,把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在學生間的一問一答中,學生既學到了知識,也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討。
(2)遷移發展。在課堂內容即將結束時,學生們進行了第三次討論,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如 “我想對沈復說,我很羨慕他,他有閑情去觀察,雖然他沒有現代玩具,但他能親近大自然。”這不僅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學理念的實踐,也是語文訓練的遷移發展。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應用,所以,課堂內容的應用和感悟才是學習的最終落腳點,這就要求教師在實踐的過程中完成遷移的目的。大部分教師認為《童趣》這篇課文的學習主要是文言文字詞的理解,但胡老師認為這篇文章應該在教學文本的過程中,能讓學生在體會作者“情趣”的基礎上,與作者產生心靈溝通,積極發現和感受生活的樂趣。所以,胡老師在課文內容基本結束的時候,讓同學們講述童年的趣事,并落實到筆上,成為現代版的《童趣》。這種教學形式,讓同學們在忙綠的學習生活中找到樂趣,從課文內容到生活實際,胡老師完成了知識的遷移。
3.潛能開發
(1)以疑問促發展。教師通過引發學生對于問題的疑惑,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入地思考,產生新穎、獨特的見解,進而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思維能力。胡老師在《童趣》教學的第二次小組討論中的問題是這樣設置的:挑出自己最欣賞的一句,在這句中你看到了什么樣的畫面,他的“趣”在哪里?同學們積極思考,通過聯想和想象,獲得了“文外之趣”。教師最后總結為“想象著作者的想象”,而后又有學生與課文的作者對話,學生在感受課文的情景后,喜歡與否,有什么樣的體悟,都是結合自己已有經驗對生活的感悟。學生的聯想力、感受力都不是在一朝一夕培養而成的,而是在胡老師這種課堂中逐步積累的。
(2)有效的討論和問答。“于無疑處激疑。在學生感到平淡無疑的地方設問,挑起矛盾,可達到激發思維,刺激焦慮的效果。”在《童趣》中,胡老師在激起同學們的疑惑后,采用了三次小組討論的形式來解決問題,整個課堂也由三次討論貫穿形成。第一次“大合作”加“小合作”解決了初讀課文的三個問題,第二次小組合作進行具體賞析,最后一次合作完成擴展延伸。三次討論學生學得興致勃勃,教師教學目標圓滿完成。在討論中,學生全員、全面、全程參與學習,學生在體驗中對話,在對話中探究。
胡明道老師的“學長式教學”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理論知識,教學課例也有很多值得借鑒之處,“學長式教學”對現在的語文教學仍有著很大的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1]胡明道.胡明道講語文[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7.
[2]胡明道.學長式教學與創新教育師徒座談會紀要[J].中學語文教學,1999,(05).
[3]胡明道.課堂心理與高校研究[J].語文教學論壇,1991,(06).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