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秀玲
[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教師應當準確把握語文學科教育的基本特色,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體驗。這種做法實際上是個性化教學的另一種闡釋,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突出個性、關注差異、促進創新等。由于為語文教學改革的推進、素質教育的完善,對于語文核心素養的研究也日益重視。我國絕大多數的小學語文教學都存在未能將個性化小學教育向度和語文核心素養結合起來的問題,或者只注重個性化而讓教育過程流于表面,或者只注重核心素養而讓教育過程流于枯燥。二者的結合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課題。
[關鍵詞]個性化;教育向度;語文核心素養
一、對語文核心素養的認識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給出了關于語文素養的闡述:語文課程需要能夠促進并培養學生的語文熱愛情感,指導學生積累語言、塑造語感、完善思維,形成積極且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正確應用祖國的語言和文字。總的來說,課程標準里面提到的語文素養屬于比較綜合化和概括化的詞匯,其中包蘊的內容極為深廣。小學教育工作者應當將其中的核心素養提煉出來,以備成為課堂內外教學的中心目標。按照美國教育家杜威的觀點:教育等同于生活,教育等同于生長,教育等同于經驗的改造。也就是說,語文學習應當從生活中來,并回歸到生活中去,這也可以視為核心素養研究的基本脈絡。由此,我們可以說,語文核心素養強調的是借助語文課程的學習,得到以某一學科為中心的素養,并將該素養融入到生活中去,亦即核心素養屬于個人和社會相銜接所應具備的關鍵能力。如果按照知識、能力及情感三個維度進行分析,可以把小學語文核心素養進行細化。在語文基礎知識方面,相對應的核心素養有生字、生詞、優美的句子和段落等;在語文基本能力方面,相對應的核心素養有文本分析能力、交流溝通能力、語感、學習方法等;在情感方面,相對應的核心素養有人格的健全、語言和國家的熱愛等。總之,在接觸語文核心素養時,學生可以獲得語文知識、能力和情感,這是語文學習的基礎,更是未來生活中所應當擁有的重要能力。這種重要能力在內涵上不是刻板的觀念,而是要由時代的要求所及時調整,以更適應社會需求。
二、對個性化小學教育向度的認識
只有致力于培養個性化的學生,才能讓學生形成獨立意識,也才能最終保證語文核心素養的貫徹落實。可以說,每一名學生都是等待揮毫潑墨的畫卷,等待盡興譜寫的樂章,而教師正是描繪畫卷和譜寫樂章的重要角色,教師一定要避免因為教學的怠惰思想,把學生塑造成千篇一律的流水線產品。
1.學習方法的個性化
個性化學習方法是應該得到倡導的,這是個性化向度的基本支柱。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使學生有機會借助特定工具及方法,主動汲取知識、獲得信息可謂是關鍵之舉。教師需要注意引導學生走向個性化學習之路。比如,有些學生偏好于充分預習后的聽課,有些學生偏好于大聲朗讀式的閱讀,有些學生偏好于課內文本加課外材料的綜合化學習,教師要將這些因素統統考慮進來,對學生的學習方法給予充分鼓勵和關照,以使之形成科學的自身特色。
2.學習范圍的個性化
教師要鼓勵學生走個性化課外延伸之路,也就是說,教學資源的豐富,不應當只停留在教材的范圍之內,還需要在課堂外找尋發展的可能。語文是生活化色彩非常濃的學科,正如前文所講,生活是語文存在的前提和歸依,為此,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師需要注意引導學生多做個性化閱讀、基于課外情境的寫作等,特別是要允許學生從自身興趣出發,選擇相應的學習內容并撰寫與之相對應的體會。總之,學習范圍的個性化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亦兼之能夠帶動學生的思維,使之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拓展。
3.理性思考的個性化
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確定個性化理性思考的途徑,這是增強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前提條件。為此,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師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以便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結合文本內容,安排更具發散功能的問題,帶動學生實現理性思考,使學生在長期的訓練中,得到思維模式及思維方法的培養。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安排一些富有開放功能的作業交給學生完成,使學生感受到語文所具有的無限魅力。
三、個性化小學教育向度的語文核心素養實踐
為了達到理想教育效果而關注核心素養培養,并使之和個性化教育向度相一致,這基本沒有疑義,而其具體實踐則可以包括下述幾種做法。
1.實用化課堂賦予
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更加實用化的課堂,首先,要保證學生處在情感化課堂之中。在進行語文學科教學時,如何保證學科內容同個性化需求相統一,其基本點正在于“情感”二字,如果任課教師缺少激情,則無法調動學生情感,使學生滿懷激情的學習。為此,語文教師應當真正將師、生二者融合到教材文本、作者情感、環境背景之內,亦即達到溶情于物的效果。其次,要保證學生處在交流化課堂之中。在各種任務類型的教學活動中,交流都是必不可少的,交流的幾個主體可以產生兩兩互動,如學生文本交流、教師學生交流以及生生交流等。再次,要保證學生處在開放化課堂之中。由于教學本身的多維度性,它不僅是一種信息的傳達,也是一種積極的體驗與感悟,是學生實現自主求知和自我創造的平臺。最后,為保證學生處在感悟化課堂之中,要讓學生把作者的情感化為自身的情感,把作者的語言能夠從自己的口中生發出去。可以說,任何一篇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皆有值得借鑒感悟之處,而每個人所感所悟又各不相同,這恰也說明了個性化向度的必要性。
2.發展化素養強調
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應當考慮到學生語文素養發展的可能性。首先,應當考慮到學生學習興趣激發的必要性,為此,教師在導入新課時需力爭做到新穎有趣,讓學生在上課伊始即置身在愉悅輕松的氣氛之內,不知不覺間接受語文的熏陶感染。其次,要將學生積極學習、自主探究的習慣培養起來,從語言意義的認知、語言情緒的體會、語言技巧的習得等角度,均做出面向生活經歷及認識能力的聯系,其間教師所起的無疑是牽線搭橋的作用,如果方法得當,自然可以更大可能性地帶動學生激發思維、升華語言、開發靈感。再者,為了達成發展化素養的強調實踐效果,教師要關注朗讀品評工作,這是受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的,語文教材里面的每篇課文,皆是文質兼美上乘佳作,教師在指導閱讀時,需要突出重點,引導大家對語言進行反復誦讀品析,從而,悟出字里句外的豐富語言內涵。
3.美妙的語言享受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努力讓學生置身于正確的、美妙的語言氛圍之中,這對于個性化小學教育向度的語文核心素養實踐,是一種似乎無用、實有大用的示范做法。首先,小學語文教師要應用正確的教學語言,絕對不能出現咒語、臟語,盡可能不出現冷語、病語、浮語。其次,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多的采納美妙的語言,這種做法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同樣一句話,如果用不同的詞匯、不同的態度來表達,其結果自然是不同的。而考慮到個性化及核心素養的雙向要求,教師的語言還要走入生活化之中,具體可以把時文當作美妙語言的來源,更多關注報紙雜志、新聞欄目等內容,使其中的語言經過教師自身的轉化,傳達推薦給學生,讓大家盡情享受到語言的無限深廣和美妙。
基于“個性化”小學教育向度的“語文核心素養”培育,讓課堂實踐變得豐富起來,讓語文學習變得更加富于彈性和靈性,可以有效地帶動學生進入到積極主動學習的境界,保證教學思維始終走在學生思維及個性發展的前面。如果可以長期堅持此種做法,那么,學生將會在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整個過程中,逐漸形成獨立的思考及認知能力,理性地表述自己的情感,并帶動審美情趣、審美品味的優化。
參考文獻:
[1]羅士琰,宋乃慶.基于實證的小學語文閱讀素養研究:內涵、價值及表現形式[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
[2]周翔.農村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價值引領的探討[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6,(05).
[3]胡曉容.淺談小學語文如何針對核心素養教學[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5,(12).
[4]陳海玉.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滲透”教育[J].赤子(上中旬),2016,(21).
[5]李秋孌.個性化角度下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探究[J].學周刊,2016,(20).
[6]駱鴻艷.信息技術促進小學語文個性化學習的模式[J].中國校外教育,2015,(13).
[7] 欒成勇.讓閱讀成為學生個性釋放的過程——對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的思考[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6,(12).
(責任編輯 陳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