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海濤
[摘要]如果小學低年級學生從小都不親近書籍,對課外閱讀沒有興趣,閱讀起來很吃力,那么他可能一生都會遠離閱讀。小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欠缺,直接影響到他們日后閱讀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對小學低年級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指導,關鍵在于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課外閱讀的方法,進而提高他們的課外閱讀能力。這個目標雖然難度不大,但對于識字不多、正處于啟蒙階段的低年級學生來說,還需要教師的科學指導和實踐。
[關鍵詞]閱讀興趣;習慣;閱讀方法;閱讀量
課外閱讀是學生在課外進行的各種形式的閱讀活動,是課外語文活動中最重要的內容,也是課內閱讀的延伸。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小學生一年和二年為第一階段,要求閱讀量為5萬字。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良好課外閱讀習慣的重要階段,閱讀淺顯的童話、寓言和故事,讓學生感受閱讀的樂趣,能使他們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教師對課外閱讀指導得好與壞,直接影響學生課外閱讀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小學低年級課外閱讀指導,關鍵就在于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指導學生掌握課外閱讀的方法,進而提高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
一、小學階段課外閱讀的重要性
閱讀使學生的思維處于一種被激活的狀態,主動學習的狀態,是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最佳途徑。課外閱讀是指學生在課外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是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小學低年級是學生學習閱讀的起步階段,將課堂閱讀延伸、拓展至課外,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積累、想象、理解、分析、表達、寫話和創新等綜合能力,而且能向學生打開一扇更為廣闊的知識大門,開闊學生的視野。
二、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
濃厚的課外閱讀興趣不僅能開拓視野,增知啟智,還能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有利于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全面發展聽說讀寫的能力。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必須從學生的需要出發,以趣味活動為載體,多開展讀書交流活動,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滿足學生的課外閱讀需要。為此,教師要了解學生感興趣的是哪些讀物,引導學生讀一些感興趣的課外書籍,采取形式多樣的閱讀方式來激發他們的興趣。如定期開展講故事、讀書匯報會、詩歌朗誦比賽等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讓學生享受閱讀的樂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現自我的舞臺,讓學生充分享受閱讀帶來的喜悅。尤其是講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童話故事,如《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話》等,給學生展開充分的幻想,在動人的故事中獲得美與丑、是與非的體驗,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三、加強課外閱讀的指導
學生只有對課外閱讀充滿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地投身到課外閱讀中,進而把課外閱讀當作一種享受、一種休閑,從而保持旺盛的閱讀熱情,主動遨游在浩瀚的書海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閱讀期待,拓寬課外閱讀的內容,既豐富學生的直接生活體驗,又不斷拓寬學生的間接信息積累。學生讀一篇好文章、一本好書,往往會產生強烈的交流欲望,通過交流,既使自身所儲存的信息得到了增益性循環,促使客體對相關文章或書籍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又能澄清一些較模糊的認識。積極、有序、有效地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指導,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和手段。常見的指導方法有:
1.問題法
指導學生閱讀時帶著問題去讀,邊讀邊思考,讀懂、讀透課文。如閱讀《畫雞蛋》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察插圖,提出如下問題:達芬奇是怎樣學習畫畫的?畫雞蛋對他有用嗎?結果怎樣?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做到有目的地讀,培養閱讀中學生的問題意識。
2.遷移法
課外同步閱讀既是教學的一種補充,也是向縱深閱讀練習的一個過程。教師在給學生選擇課外讀物閱讀時,應該根據所教文章的特點有計劃、有目的地選擇,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遷移所學知識。如在教學《丑小鴨》一文后,學生知道了小鴨子是怎樣從蛋殼里孵出來的,又經歷了哪些委屈和苦難,最后變成美麗的天鵝。這時,教師可以適時推薦一些勵志的書給學生選讀。在學完古詩后,推薦閱讀《唐詩三百首》;學完童話故事后,推薦閱讀《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學習《黃山奇石》后,根據學生的實際選擇一些寫景的文章給學生閱讀,使學生真正掌握抓特點描寫景物的技巧。這樣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3.勾畫、摘錄法
中國有句古話: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閱讀時一邊讀,一邊勾畫,一邊想,畫出本課陌生的字詞,并注上音;畫出重點詞語和句子以及自己喜愛的詞句;畫出自己想不懂的地方,并注上符號,在教師講解時重點聽。此外,閱讀時也要對必要的詞句作適當摘錄,如好詞佳句、難詞難句、文章主旨等,逐步養成做筆記的好習慣。如在閱讀《黃果樹瀑布》這篇課本時,可把文中的優美詞句摘錄下來:“它從高高的峭壁上傾瀉下來,勢如排山倒海,瑰麗無比,千奇百怪。”如果學生掌握并運用了這種閱讀方法,長此以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4.默讀法
默讀是語文學習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之一。如《聰明的小高爾基》一文篇幅不長,內容又淺顯易懂,多采用默讀的形式。但只了解主要內容還不夠,還要再深入地分析文章的寫作特點和語文特色。閱讀課外中長篇小說,一般也采用“眼看心到”的默讀法。
如果在閱讀教學中能做到以上幾點,長期以往,學生的閱讀能力一定會提高。低年級的學生識字不多,適宜從簡單的趣味性的配圖注音讀物開始,從單幅圖一句話到多幅圖一段文,逐步發展到二年級時的每天一則小故事。閱讀的內容以童話、兒歌、民謠及淺顯的配圖寓言為主,強調故事性、趣味性、形象性,篇幅力求短小精悍。
四、搭建展示的閱讀平臺
隨著學生對閱讀的深入,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語文課后的自習、活動課這個平臺,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讓學生用課內的方法指導課外的閱讀,通過讀書交流會、好書推薦、故事沙龍等各種形式展示自己的閱讀能力,體驗課外閱讀的樂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參加課外閱讀。請學生把自己喜歡的一個故事講給大家聽。一次,一位學生聲情并茂地講了一個“龜兔賽跑”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其他學生,故事講完后,他獲得了同學們熱情的掌聲獎勵。我抓住時機進行表揚,并詢問他是從哪里讀到這么好的故事,他說他經常收看中央電視臺的動畫節目,從中學到很多好聽的故事。于是我借勢引導學生課外時間多看看注音故事書、童話書,并向學生推薦了《成語故事》《益智故事》《語文經典讀本》等書籍。在以后的日子里,學生都迷上了故事,更迷上了故事書。慢慢地,他們不僅會讀書,還把讀的書為我所用,制作了“精彩句段” “好詞佳句” “格言警句”本,繪制精美的手抄報,還寫了讀書筆記和讀后感。學生掌握了多種有效的閱讀方法,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以極高的熱情投入到閱讀中去,產生了良好的閱讀效果。學生對課外閱讀熱情的高漲,也敦促教師的課外閱讀教學觀念發生轉變,閱讀教學得到優化。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學生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的確如此,在課外閱讀這塊有待開發的神圣領地里,每一位教師都是探索者和創造者,每一位教師都在積累經驗,摸索新的教育教學方法。他們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通過指導好低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快樂地成長,不斷增強課外閱讀能力,為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發展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李小娜.小學低年級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J].讀寫算,2016,(15).
[2]賈瑞.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的意義[J].科技創新導報,2016,(33).
[3]王海鷗.如何開展小學課外閱讀訓練[J].文理導航,2013,(25).
[4]李迪一.如何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J].教學研究,2015,(10).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