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倩倩
[摘要]探究性學習是一種有別于傳統教學的研究性學習方式,可以替代原本單一的教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模式,將死記硬背式學習轉換為科學而有規律的學習。在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利用“猜測——實驗——分析——結論”這一解題思路引導學生積極地發現和討論問題,再借助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解決問題。數學探究性學習具有自主性、開放性、創新性、綜合性的特征,能夠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充分聯系起來,在數學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體現了數學思想的前沿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
探究性學習是建立在現代學習理論基礎上的科學學習觀。它提倡學生主動地接受和掌握所學知識,主動地理解、應用、探索、創新知識。探究性學習是學生的學習過程,也是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以研究的問題為載體,創設科學的教學情境,從而使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學會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小學階段是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最佳時期,教師應牢牢抓住機會,積極探索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方式和方法。
一、引導學生充分理解探究性學習的含義
探究性學習有別于傳統的接受性學習,是近幾年倡導的新的學習方式。它以教學過程中的問題為主要載體,注重為學生創設一種科學探究的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感受和體驗知識的操作過程,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正確理解探究性學習的含義是實施探究性學習的關鍵,教師在引導學生解題時不能一味依靠原有的解題模式,而應利用探究性學習的方式對題目進行分析,找到解題的途徑。
例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一個制衣車間有240名工人,平均每5名工人6天生產45件衣服,照這樣計算這些工人15天可以生產多少件衣服?利用探究式學習的方式解決這道題會很方便,先寫出題中的條件和問題,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從前面的對應關系中找到解決方法,再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策略一:用歸一法求出1個人一天生產的衣服件數,再求出240名工人15天生產的衣服件數,即4.5÷6÷5×240×15=540(件),答:240名工人15天能生產出540件。策略二:每個人每天做的衣服件數是一定的,根據倍數關系,只要求出240人是5人的幾倍和15天是6天的幾倍,這個問題就可以解決了,即4.5×(240÷5)×(15÷6)=540(件)。利用不同的探究方式去解決問題,既簡便又易懂,還有助于發散學生的思維。
又如,在教學分數乘除法時,有這樣一道題:一個工廠有工人160人,其中女工占3/8,后來又招進一批女工,這時女工人數占全車間總人數的3/5,求又招進女工多少人?此題剛接觸時學生會感覺束手無策,但認真領會題意后就會發現,是女工人數的變化引起了全車間總人數的變化,但男工人數始終沒有增減,這就是這道題解題的突破口。當全車間工人為320人時,女工占3/8,則男工占1-3/8=5/8,從而得出男工人數160×5/8=100(人)。招進一批女工后,女工占車間總人數的2/5,這時男工則占1-3/5=2/5,由此可以得出全車間有工人100÷2/5=250(人),又招進女工的人數為250-160=90(人)。充分開展探究性學習,不但可以輕松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還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二、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是學生學習最好的動力。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圖巧設問題情境,能夠有效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時,我有意識地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探究。我把一個正方體和一個長方體紙盒帶入課堂。同學們猜想:老師的盒子里裝的是什么呢?他們會在頭腦里形成一種假想,產生探究欲望。之后,我問學生:如果我想把這兩個盒子貼上包裝紙,你知道需要多少包裝紙嗎?接下來,我將同學們分成六個小組,讓小組內的成員進行自主探究,并利用實物,通過剪一剪、拼一拼把長方體變成平面圖形。實質上就是探究六個長方形的面積,將抽象的問題簡單化,引發學生的思考。最后,在各小組同學充分探究的基礎上匯報探究結果。學生經過小組內一輪又一輪的發現、討論、探究,完成了本課的教學內容。這種情境的設置、問題的提出,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
三、注重學習過程,積極鼓勵學生
學生有了學習興趣之后,接下來探究性學習要關注的不僅是探究水平的高低,更要注重探究的過程性,如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探究的內容是否豐富,教師的教學方法是否具有多樣性等。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分析、歸納及整理數據信息的能力,更要注重學生創造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在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盡量給學生創造民主寬松的學習環境和平等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敢想、敢說、敢問、敢做,勇于表現,樂于創造,保證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學生的思維是非常活躍的,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主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在探究的過程中不要過于關注結果,而要注重探究的多元化過程,更多地關注學生學到的知識與技能以及學生的學習情緒。同時,要及時對學生做出評價,多用激勵性的語言,讓學生充分認識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在評價時一定要靈活多樣,不拘泥于形式,可以采用學生互評的方式,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互相取長補短。
四、尊重學生的選擇,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內外的探究題材,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精心組織好課堂教學中的探究活動。要以學生為本,真正地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了解學生對課堂上哪些問題情境感興趣,對哪些數學問題感到疑惑。只有滿足學生的內心需求,讓其自主選擇探究內容,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才能得到有效發揮。
例如,在教學“可能性的大小”時,教師可以利用擲硬幣猜一猜是正面還是反面或擲色子猜一猜出現不同點數的形式,讓學生對結果進行猜測,引發學生探究欲望,繼而讓學生通過實驗來驗證。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沿著“預測——實驗——分析——結論”這一解題思路積極進行發現、討論、合作交流等活動,通過學生自主的探究使課堂學習變得有趣和高效。
五、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在探索中探究結論
有一位數學家曾經說:“學一個活動最好的方法是做。”我們的學生其實是非常有思想、有主觀見解的,他們每個人的想法都各有特點,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優點,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促使他們去積極鉆研和探索知識,形成自己的數學知識理解方法和學習的策略。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探索事物的數量關系和變化的規律。例如,完成下列計算:
2+4=?
2+4+6=?
2+4+6+8=?
2+4+6+8+10=?
……
根據以上計算結果探索規律,應讓學生先思考:從上面這些式子中你能發現什么?使學生經歷觀察、比較、歸納、得出結論的過程。數學教學不是單一地得到結果,而是注重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索規律,將零散的數學知識梳理成清晰有條理的數學知識結構。
探究性學習常常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小組成員之間互學、互練、互查、互評、互幫,每個人都充分參與學習探究的全過程,有益于探究的開展和學生特長的發揮,更有益于學生合作意識、團隊精神的養成,有益于學生學會尊重他人、陳述已見、達成共識、分享成果。
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如果能及時關注探究性學習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積極探索和實施探究性學習的策略,就一定能夠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充分發展,也使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忠江.論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5,(25).
[2]吳健美.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策略探討[J].學周刊,2014,(28).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