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運運
【內容摘要】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增加學生的人文素質、修養,這也和新課標的教學目標不謀而合。不過,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尤其是對文學體裁之一的小說而言,讓學生深刻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還有一定的難度。將敘事學理論引入高中語文課堂,可以豐富語文課堂,提供多樣的教學手段。本文試從敘事學的研究內容、敘事學在高中課堂的應用和意義等幾方面來展開闡釋,以和大家共同探討。
【關鍵詞】敘事學 高中語文 小說教學
引言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小說大多選自于中外長篇小說或者史料,由于篇幅限制,歷史背景、人物關系、情節設置有可能交代不清,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如果老師在課堂上充分運用現代敘事學理論來引導分析,可以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也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可以通過文本片段的學習,來感知作者構思的精巧,和要表達的豐富的內涵。
一、敘事學研究內容
敘事學是對敘事文本的一種系統性研究,著眼于文本的框架結構、敘事方式,意在為科學地認識敘事文提供理論支持。通常,敘事作品被研究者劃分為三個彼此因依的層面,即“文本、故事、敘事話語”。研究角度上,可以從“敘事文本”“敘事功能”“敘事語法”“敘事時間”“敘事情境”“敘事視角”敘事學六大基本問題入手展開探討。本文試從“敘事時間”“敘事視角”兩方面內容來展開分析。
二、敘事學理論如何應用
1. “敘事時間”巧設懸念
敘事時間是一種重要的敘事策略。一部文學作品必然涉及到兩種時間:故事時間與文本時間(敘事時間)。前者符合事件發生的正常邏輯,后者是我們讀到的敘事順序。兩者混合交叉使用,可以更完整、有層次地呈現文本內容和作者的用意。
在高中語文課堂上,老師經常提到的倒敘、插敘、補敘等手法,其實也是敘事時間的一種表現手段。我們以魯迅的小說《祝福》為例,文章一開始,先寫新年前夕“我”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的所見所聞,在與祥林嫂的偶遇與得知其死訊后逐步轉向對祥林嫂半生事跡的敘述,最后再回到故事開頭的祝福場景中。如果換成正常的時間順序表達,文章就少了許多懸念。倒敘、插敘在文章中的穿插運用,可以讓學生們更加理解祥林嫂這位底層勞動婦女的不幸遭遇,更加了解當時黑暗的社會制度。老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細細揣摩作者構思的精巧和用意,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情節和主旨。
2. “敘事視角”多重表達
敘事視角指敘述時觀察故事的角度。人們在接觸小說體裁的敘事性作品時,常以感知者的身份去欣賞小說的故事情節,很少關注那位講故事的敘述者。根據觀察故事的位置,可將敘述視角大致分為外視角和內視角兩種模式。選擇什么視角則是解讀文本的關鍵。
《紅樓夢》集中國古典文學之大成,是中國古典小說敘事的典范,它對于人物、事件、環境的描寫和介紹非常巧妙。以高中課本中的《林黛玉進賈府》為例,這一節選內容主要講述了林黛玉進入賈府后,賈母、王熙鳳、三春、賈寶玉等不同人物的表現,通過語言及心理描寫表現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
老師在課堂教學時,也可以啟發學生,一個人寄人籬下時是怎樣的心情和思緒,也可以讓有過這樣生活經驗的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在對比課文中提到到的大家庭中的眾多成員,他們是如何對黛玉的,又有著怎樣的小心思,是如何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表情達意的。這些,都需要學生們根據人物的動作、語言、語氣等,來細細揣摩。
三、敘事學理論應用的意義
高中階段,學生已經接觸了大量的古今中外優秀作品,在視野上并不狹窄,好的詞句段落積累也不在少數。不過,對于作者在一部部作品中的精巧匠心、精心布局往往還不能心領神會。在課堂上,老師通過運用敘事學理論來拆分分析相關文章,可以讓學生深入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內涵和思想意義,明白作者的創作手法。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甚至是寫作能力。課下,學生們可以自己嘗試著用專業的文學視角來解讀一篇文章,或者使用到的集中敘事方式進行小文章的創作。
總結展望
總而言之,一切敘事方法、技巧的學習,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和人文素養,拓寬學生的閱讀思路和視野。老師也可以借由敘事學理論的引入,改變并且完善小說教學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對小說進行透徹的、多維的解讀。教師要以現代敘事學理論的視野,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和感受小說作品的魅力,鼓勵學生運用不同的閱讀視角對小說作品進行全方位的賞析。同時,這也對老師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自己的理論素養和文學修養,拓寬知識面和涉獵面,才能更好地將文學中的經典、精髓介紹給學生。高中語文課堂不僅要生動活潑,同時也要有一定的深度。通過老師對敘事學知識的講解,感興趣的學生也可以多閱讀一些相關方面的書籍,建立基礎的理論體系,為今后的深入學習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崔夢璇.敘事學對高中語文小說文本解讀影響研[D].南京師范大學,2017.
[2]劉王志, 梅彩虹. 高中語文教學中小說解讀的處理[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7(8):41.
[3]王琪.敘事學理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6(30):171-172.
(作者單位:恩施州巴東縣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