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秋萍
[摘要]王榮生教授說:“一堂好課的最低標準是要有適宜的語文教學內容。”適宜的語文教學內容,對教師而言是“教什么”,對學生來說是“學什么”。大部分教師認為語文教材就是教學內容。其實不然,教育家葉圣陶曾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語文教材內容只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個可以教的“例子”。在閱讀教學中,語文教材內容不等于語文教學內容,教師要依據課程標準,領會編者意圖,了解學生學情,聚焦文本,選擇合適的、有價值的教學內容,使學生通過學習掌握閱讀策略與方法,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關鍵詞]教學內容;編者意圖;學生學情;文本特色
語文教材中每篇課文的“可教點”,即教學內容都很多,如何選擇適宜的、有價值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既能學得透徹,又能提高語文綜合能力,需要教師依據小學語文課程標準,領會編者意圖,準確把握學情,領悟文本特質,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筆者以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孔子拜師》一文為例,來談談有關適宜教學內容的選擇。
一、依據課程標準,選擇教學內容
南開大學文學院徐江副教授說過:“課程標準就是語文課的理性原則。”語文課程標準是語文教師進行教學的導向,是教師選擇教學內容和學生學教學內容的基本依據與準繩。教師要把教材內容轉化為教學內容,就必須依據《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精心選取。如要確定培養學生理解詞語的學習目標,就必須先研讀《語文課程標準》對不同學段詞語教學的要求,再來確定。
人教版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的《孔子拜師》一課,屬于第二學段,且又是第一個學段剛過渡到第二學段。從上表可以綜合考慮,第一、二學段的詞語學習重點是聯系上下文、生活實際等方法來理解意思,并能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因此,在確定學習詞句的目標時,結合文本所呈現的詞語特點,將目標定為“能用拆字法(品行)、聯系生活或結合上下文(學習是沒有止境的)等方法理解詞句的意思。”這樣既不高于又不低于一、二學段的目標要求,較好地實現過渡與銜接,符合第二學段起始學期學生的學習需求。
二、明確編者意圖,選擇教學內容
編者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編寫的三年級上冊教材,共有八個單元。每個單元包括單元導讀、課文和語文園地三大部分,都是圍繞一個主題來寫。編者所選編的教材內容隱含了他們對文本的理解和對語文核心教學內容的篩選。語文教師若能明確編者意圖,準確把握教材的特點,選擇適宜、有價值的教學內容就不難了。
編者的意圖往往體現在教材的單元導讀、 略讀課文前的閱讀提示和課文后面的思考練習中。可見,教材中的單元導讀、略讀課文前的閱讀提示和課后的思考與練習是語文教師“教什么”和學生“學什么”的依據。語文教師透過單元導讀就會發現,每單元的導讀是本單元教學內容的方向,可借助單元導讀確定該單元課文的基本教學內容;再認真揣摩課文的思考與練習后,就能確定一篇課文的核心教學內容。
如《孔子拜師》一課,其課后思考練習第2題:“孔子和老子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想說說讀后的感受。”從這道練習題可以看出教學的重點是從課文的相關句子中體會孔子和老子的高尚品行。這就是本課的核心教學內容。
本單元的《孔子拜師》《盤古開天地》《趙州橋》課后思考與練習的第2題都是讓學生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本單元第17、19課的綜合性學習,語文園地中的口語交際、習作、日積月累和展示臺都是緊密聯系生活中的傳統文化,使學生在語文文字學習、內化、遷移、實踐、運用中加深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情感和增強自豪感。
從單元導讀、課后習題和單元訓練的四道題要求的一致性來分析,編者的意圖都旨在引導學生感受中華燦爛的傳統文化。這樣在選擇教學內容時,就以“傳統文化”為主,讓學生帶著自豪的心情去感受傳統文化的光輝燦爛。
三、了解學生學情,選擇教學內容
一篇好的教學設計,應該盡可能從多方面考慮學生學習的基本情況,也就是要全面分析學情。許多年來,一直致力于語文課堂教學研究的王榮生教授認為,教學內容的選擇必須基于學情。教師應該時刻關注學生,關注學生不喜歡的地方,關注學生讀不懂的地方,關注學生讀不好的地方。從王榮生的“三個關注”,我們可以看出,教師要選的教學內容是學生不喜歡、讀不懂、讀不好的地方。因此,教學內容的選擇要從關注學生的具體經驗開始,根據學生閱讀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學生的學習內容。
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是了解學情的基礎。學生是活生生的學習主體,是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要有所突破,就要求教師用心研究揣摩學生的心理渴望,利用各種有效資源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如《孔子拜師》的導入部分,伴樂出示學生生活中見過的書法、木偶戲,元宵節的棕轎舞、花燈等圖片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當學生知曉這些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時,就遷移為學習本節課的興趣。隨著課堂的進一步深入逐漸形成內在的需要和動機。學習的主動性一旦形成,教學目標的實現就會有所保證。
了解學情還要分析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教學內容的選擇標準是基于學生的知識起點以及能力水平的發展狀況,要充分考慮學生學習的可接受性,把握學生學習語文的“最近發展區”。讓他們通過課堂教學的學習,從讀不懂到讀懂,從讀不好到讀好,有所收獲,有所提高,從而讓每個學生都嘗到成功的喜悅。如當學生讀不懂“風餐露宿、日夜兼程”這兩個詞語的意思時,筆者根據剛上三年級學生的知識基礎,引導學生用拆字法來理解這兩個詞。然后運用引讀的方法,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孔子去拜師的路途遙遠,白天黑夜都在趕路,一路上歷盡了千辛萬苦,這就是“風餐露宿、日夜兼程”。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就讀懂、領會了這句話所蘊含的深層意思。
四、聚焦文本特色,選擇教學內容
小學語文教材中,每篇課文的“可教點”都很多。一堂課僅有四十分鐘,除了學習課文生字、詞語、正確朗讀課文等常規訓練,所剩的時間不多,只有選擇最適宜、最具特色的教學內容,才能使教師“教什么”簡單明了,學生“學什么”輕松實在又有所收獲。這樣的語文課堂就顯得簡潔高效。
《孔子拜師》這篇課文,文本特色之一是文中的字里行間透露出豐富的傳統文化。教師可抓住幾個典型的字眼來作為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感悟中華燦爛的傳統文化。題目“孔子拜師”就蘊藏著傳統文化的信息:“子”是多音字,在這里讀第三聲“zǐ”,古代稱品行高尚、學問高的男子(念輕聲)為“子”(念第三聲)。教師適時啟發學生想想,認識了哪些最后一字是“子”的人名。學生就會想到課文中的“老子”,還有課外閱讀了解的 “墨子”“ 荀子”等名字,領會到這些人都是古代的名人,感受人名中所包含的傳統文化。課前可讓學生搜集古代拜師的禮儀,理解“拜”在古代造字中的本義,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為學習本課作鋪墊。“迎”字的演變過程讓學生了解到漢字本身的構造特點就是傳統文化。引導學生運用觀察圖、做動作的方法感受“行禮” 這個詞在古代是表示恭敬的意思,感悟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孔子拜師》一課的文本特色之二是人物的對話描寫,通過對話描寫突出孔子愛學習、有禮貌的品行,也表現了老子誨人不倦、謙遜有禮的品行。在選擇教學內容時,可抓住描寫孔子和老子的對話,引導學生發現文本語言的表達特色。學生說出是對話描寫時,教師提示學生回顧人物對話三種不同的表達形式:提示語在前,提示語在后,提示語在中間。然后引導學生觀察本課對話描寫的句子,使學生領悟到本課的對話描寫運用了提示語在前、提示語在后的兩種不同表達形式。最后創設情境,運用對話描寫這一表達方法來寫一段對話。教師可創設如下情境:
情境一:一個深夜,老子要去睡覺,看見孔子還在燈下看書。于是他走上前去。
情境二:一天,孔子要回老家曲阜,老子把孔子送到洛陽城外。
通過這一語言實踐運用,不但豐盈了孔子的形象,又讓學生感悟對話描寫的好處。學生在遷移與運用實踐中學會了表達。
教材中,每篇課文都是課堂教學的例子,只有把握課程標準,領會編者意圖,了解學生學情,聚焦文本的核心教學內容,才能把“教什么”與“學什么”相結合,把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合理滲透文本的核心教育價值相統一,讓語文課散發出個性魅力的芬芳。
參考文獻:
[1]李秀芬.構建語文課堂知識生成觀——兼評語文知識教學的三個課例[J].語文教學之友,2011,(11).
[2]黃偉.語文知識教學的更新與重建[J].中學語文教學,2007,(11).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