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淼
[摘要]中學階段是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音樂是一門特殊的藝術,音樂教學在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綜合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優勢。在初中音樂教學中,要把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作為一項重要的任務,注重培養學生識讀樂譜的能力、視聽能力和歌唱技巧、想象力、音樂欣賞能力、情感以及合作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音樂;能力;培養
音樂是一門特殊的藝術。音樂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初中音樂教學中,要把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積極引導學生感知音樂、欣賞音樂,培養學生的音樂情感,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一、培養學生識讀樂譜的能力
人的嗓音就是一個能用不同語言表現音樂的奇妙樂器。學生要學會正確科學地發聲,并利用好嗓音這件樂器表現音樂。首先要了解發聲原理,即聲帶在氣體的沖擊下產生振動發出聲音,經過胸腔、咽腔、喉和口以及鼻腔和頭腔的共鳴來發出響亮而動聽的聲音。音質、音色以及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鳴腔體調節出來的。無論是民族唱法還是美聲唱法,只要是能唱出美妙動聽的歌聲就是好方法,切忌亂模仿,壓著嗓子唱歌,唱出一身的毛病。
樂譜是構成音樂的基本符號,就像我們要讀好文章必須學會認識字一樣。識讀樂譜是學生學習音樂的基礎,也是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識譜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長期工程,關鍵是要結合音樂實踐活動進行,特別是在進行器樂教學和歌唱等活動時也要學習識譜。在識譜教學中,教師要積極調動學生的腦、眼、耳、手、口等多種器官,不僅要引導學生注意譜表中音符的位置、節拍及各種符號,還要指導學生迅速、準確地演唱,使學生在內心聽覺、音準、節奏感、節拍感、速度感和力度感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提高。
二、培養學生的視聽能力和歌唱技巧
首先是聽覺能力的培養。通過音調、音色、力度、時值等讓學生去感知和認識聲音,進而聽旋律、聽和聲、聽辨各種人聲和各種樂器的聲音,提高學生聽覺的選擇性和敏感性。其次是視覺能力與唱歌技巧的培養。在發聲練習和視唱中初步要求學生視譜歌唱,視奏也同樣要“一目數行”,培養學生的速視能力。在教學中還應特別注重講練結合、學用一致,幫助學生把知識轉化為技能,使學生逐步具有識譜、唱歌的能力。教師應做到講一點、練一點,或者邊講邊練、講練結合,切莫只講不練。如講了切分音符,就要唱有切分音符的樂句,把識譜能力的培養貫穿到整個唱歌教學中。教唱新歌時特別要注意指導學生唱好曲譜。在學生初步認識并理解音符的時值、高低后,不要一句句帶唱,這樣會造成學生的依賴心理,學無長進。可從曲譜中選出難唱的樂句或樂段,重點指導。難點突破后,其余部分讓學生獨立練習視唱,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視唱中有所收獲。
三、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音樂和文字不同,文字表達明確的概念和具體的思想,而音樂則是通過感知使人們對作品所塑造的形象產生聯想和想象,引起共鳴。可見,音樂教學在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方面的作用是很獨特的。通過視唱、欣賞音樂,不但訓練和提高了學生的視覺、聽覺能力,而且學生的大腦在隨著音樂緊張活動的同時,想象、記憶、情感等心理活動也非常活躍,這些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音樂課上我積極為學生搭建“舞臺”,讓學生展示自我。在設計“小小舞會”這一活動時,放手讓學生盡情地唱、盡情地跳,在無拘無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在教唱《青春舞曲》時,我和同學們共同在優美動聽的音樂伴奏下跳起了歡快的新疆舞。在學習七年級新教材中的《游擊隊歌》時,我引導學生用歌曲和肢體語言把游擊隊員的機智勇敢表現出來,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也使學生在律動中充分感受到創作的成就感。
四、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
在教學音樂作品時,教師可結合聽音練習,培養學生欣賞音樂的能力。可以從實際出發,采用生動形象的教學方法,如分別在風琴的中音區、高音區、低音區彈奏學生喜愛的樂曲片段,讓學生欣賞三種不同音區彈奏出的效果。還可以加深難度,提高要求,如采用合唱與表演相結合的方法給學生講音樂故事。這種練習充滿音樂情趣,適合學生的口味,學生們都非常喜歡,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為以后欣賞音樂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培養學生的情感
情感是音樂教學情感化、審美化的主要標志。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它比任何藝術都能更直接地進入人的情感世界。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最為活躍的心理因素是情感,它既是音樂審美感受的動力,又是音樂教育的一項重要培養目標。音樂教育應牢牢把握情感性原則,積極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緒的勃發中進入審美的圣境。俄國作家托爾斯泰說:“音樂是人類情感的速記。”不同歌曲的節奏、旋律、力度、速度變化等都能夠給人帶來不同的感受。在音樂教學中引導學生完整地聽賞歌曲,不僅可以消除學生因為純粹學唱歌而產生的厭倦心理,而且還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唱欲望,促進學生主動持久地投入到音樂學習中去。例如,歌曲《念故鄉》表現了一種孤獨、悲涼和思念家鄉的情緒。在教學中教師不必過多地介紹歌曲的背景和特點,可以直接讓學生聽賞歌曲,在欣賞中體會和感受歌曲的情感和內涵,也可以與學生一起討論和分析作品的處理方法和表現手段,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句鼓勵和夸獎的話語對學生來說都是意義非凡的,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積極性。不管學生唱得如何,只要大膽參與,教師都應該給予鼓勵和表揚。評價語言要親切、自然、真誠,能夠感染學生。
音樂教材中有一些民族音樂的內容。教師應利用好這些知識,努力激發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培養和增強學生的民族情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更不能紙上談兵,要積極為學生創造一個學習民族音樂的良好環境。首先,在學校方面,無論是在音樂課堂中還是在課外活動中,都要重視對學生進行民族情感教育;其次,在家庭方面,父母要努力培養孩子對民族歌曲、民族樂器的興趣;再次,在社會方面,廣播、電視等媒體也要積極宣傳民族音樂,引導孩子們熱愛民族音樂。
六、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1.在學唱歌曲的過程中培養合作學習能力
在學習歌曲時,我教完歌曲旋律后,請學生分組學唱歌詞,一組學唱一段,再分組展示,最后請其他小組進行評價,說說同學表現得怎么樣,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該怎么樣改正。為了小組的榮譽,同學們在合作學習時都很認真,學習效果也很好。
2.在器樂演奏的過程中培養合作學習能力
器樂演奏是音樂課堂教學的一部分。不管是齊奏還是合奏,都需要與人合作,不會合作就不能很好地表現整個音樂作品。器樂齊奏是器樂的一種演奏形式,學生演奏時,要求情緒把握準確,速度力度均衡,這就在無形之中給學生提出一個比獨奏更高的要求,即既要顧及自己的演奏,更要兼顧到同伴的演奏。
器樂齊奏教學時,我按個人器樂演奏的能力把學生分成四組,每個組都有能力強、中、弱三類學生。集體演奏時,請學生注意在速度、音量、情感等方面積極配合。學習吹奏時,小組成員互相幫助,能力強的學生幫助吹奏有困難的同學。這樣的合作學生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有很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喻先貴.音樂教學既要“面向全體”又要注重“個性發展”[J].考試周刊,2010,(39)
[2]周世斌.音樂教育與心理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
[3]金亞文主編.初中音樂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