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龍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項偉大的戰略工程,但由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師生生活有一定距離,很多學校在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缺乏有效的手段和途徑,使教育缺乏成效與特色。現結合我校實際,就學校如何落細、落實、落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談談自己粗淺的看法。
一、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統領和導向作用,使其轉化為學校的核心價值觀
學校要落細、落小、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要的應當搞清楚建設什么樣的學校這一基本問題。能夠高度概括和回答這一問題的就是學校的核心價值觀。學校的核心價值觀,是學校全體師生對本校辦學理念、發展定位、發展愿景、管理模式、教學方式、人才培養規格等重要問題所共有的理解與選擇,是本校一切行為的起點。例如把“以生為本”確立為學校核心價值觀,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必然尊重學生,關愛學生,服務學生,實施素質教育。學校核心價值觀是學校的靈魂和行動指南,因此學校管理者應重視學校核心價值觀的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通過內生推動,凝練傳統管理經驗,汲取現代要素,總結升華為校訓、校風、校歌等文本表達形式,并廣泛宣傳,制度固化,使其轉變為廣大師生的信念和行為原則。
落細、落小、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搞清楚怎樣建設學校這一問題。結合我校實際,當前最重要的就是堅持以法治校,推進學校治理體系的現代化。要教育引導師生牢固樹立法治意識,養成依法辦事,依法執教的法治思維。要規范學校辦學行為,嚴格依照教育法律法規,建立健全學校規章制度,推行民主管理,保障師生權益,建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育人環境。
落細、落小、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本的是搞清楚培養什么樣人的問題。結合我校實際,當前就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把核心價值觀融入德育工作。要創新德育觀念,樹立即教書又育人的思想,樹立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德育觀。要創新德育內容,加強人文、心理、人格、科學素養等方面的教育,特別要加強中華傳統文化、生態文明、健康心理、網絡道德教育。要創新德育途徑和方法,大力推行滲透式教育,實施課程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要改革德育評價,實施綜合素質評價,注重過程評價和特色評價的有機結合。
二、克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認識和實踐上的誤區,植入校本化元素
我校核心價值觀教育工作,還存在一些認識和實踐上的誤區,主要為:認為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權宜之計,并在實踐上存有墨守陳規的做法;在教育內容上缺乏整合與梳理,出現了教育簡單化傾向。針對以上問題,學校應在如下幾個方面努力:
1.加強“一個研究”
即校本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內涵豐富,學校在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時依據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容,結合學校傳統,深入研究價值觀教育的具體途徑和方法,借鑒優秀經驗,努力在繼承、借鑒、創新的基礎上,實現價值觀教育的持續、有效推進。
2.培育“兩個主體”
學校要遵循價值觀生成自主性規律,發揮教師和學生這兩個主體的潛能和動力。一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結合我校教師隊伍現狀,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隊伍建設之中,為師德建設注入時代內涵。如教育引導教師堅定理想,嚴謹治學,實事求是,勇于創新,以人為本,教育公平,團結協作,廉潔從教等。二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針對我校學困生面廣量大,留守、單親現象較多的校情,要堅持以生為本的教育價值觀,采取多種途徑,多元化方法,激發學生的道德自覺性。要相信學生,不包辦代替,不生搬硬套,注重發揮學生的自主參與。
3.優化“三個環境”
主要包括校園文化、班級文化、和宿舍文化環境建設。在校園文化環境建設上,要善于抓方向,把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校園環境建設之中。要把核心價值觀融入校園行為文化建設之中,充分利用各種節日、精心設計和組織開展學生主動參與的活動。組織多種類型的興趣小組和學生社團活動,辦好運動會和藝術節。要把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制度文化建設之中,堅持公平公正和以人為本原則,建立健全師生管理方面的規章制度,使制度建設為核心價值觀教育導航。教室、寢室文化建設中,要滲透核心價值觀教育。
4.堅持“四個導向”
主要是課堂教學主導化、校園生活德育化、德育工作整體化和德育工作個性化導向。堅持課堂教學主導化要求學校對課程德育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強化目標的落實,教師要把各門課程蘊涵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資源充分開發出來,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受到價值教育。堅持校園生活德育化,要在生活中“育”德,把大道理轉化為小做法,如讓“低碳生活”、“節約能源”的理念融入學生生活,學校就要開展節水、節電教育等常規教育。堅持德育工作整體化,要站在全面育人的角度,系統規劃,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納入到學校教學、德育、科研和管理的各個方面。核心價值觀教育還應注重特色建設,要把學校的傳統優勢及現實教育需求密切結合起來,重點突破、培育特色,以此推動和深化學校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特色化建設。
(作者單位:甘肅省武威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