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茂
摘 要:可以說在近代中國,沒有任何一個城市比上海更繁華。它既是西方文明的橋頭堡,更是近代東方璀璨的明珠。然而上海是一個以移民為主的城市,在這里華洋混居,城市管理十分混亂。為了改變這種情況,一些從西方留學歸來的知識分子,以歐美城市管理為模板,結合中國本土國情,在20世紀20年代,掀起一場在全國各大城市現代化建設的浪潮。在這股浪潮中,董修甲提出了很多適合中國國情的城市建設理念。而江蘇省上海市,是董修甲重點研究對象。他針對上海市城市建設中存在問題,進而提出相對應的城市理念。通過梳理史料,以上海市城市建設個例,來梳理董修甲的城市建設管理理念。
關鍵詞:董修甲;上海;都市分區;城市建設
在近代中國從來沒有一個城市像上海一樣繁華,但同樣也沒有一個城市像上海一樣復雜。在這里有三種城市管理機構,三種公交系統,三種供電系統,三種供水系統,就連有軌電車的路軌寬度都有兩種。這里華洋混居,人口多元,貨幣多元,教育多元,民族多元,宗教多元。雖然這些可以表現出近代上海的開放與多元化,但城市管理混亂,尤其是華人聚居的地方,城市管理效率低下,衛生環境差。為了更好地管理上海,在20世紀20年代,由政府主導的城市現代化建設運動興起來了。從海外留學歸來的董修甲,利用從西方學習的先進城市現代化理念,結合中國的國情,提出了許多有利上海市城市現代化建設管理理念。
一、上海城市管理存在問題
近代上海分為租界和華界兩塊地方,租界主要以洋人居住為住,但在小刀會起義和太平天國攻打上海時,大批華人為躲避戰亂,開始涌入租界。因此,租界成為了華洋聚居的地方。但租界受西方城市規劃影響,很早就有完善的交通、水電等生活設施。據史料記載,至1870年,公共租界就建成馬路164公里,并對其進行統一的命名與管理。此外,公共租界在主要干道設置人行道,實行人車分流。[1]除了完備的交通用道外,租界還有完善的供水、照明及衛生系統。而在華界則是另外一番景象,在閘北地區,有相當部分人住在棚戶區,這些棚戶區內人口十分稠密,生活設施極為簡陋,衛生條件差。它們多以茅草棚為主,以污泥為墻,茅草為頂,而一行一行排列距離極其狹窄,一般不滿兩公尺,所以常常著火,瞬息蔓延千百戶。[2]而且道路很少有柏油馬路,甚至還有土道,照明與供水系統也不完善。而造成這些問題一切是城市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正因為如此,在20世紀20年代才出現了上海等中國城市現代化建設運動,而從美國留學歸來的董修甲,通過對上海城市管理研究,提出了以下問題。
第一點、他發現上海人口構成多元,城市管理復雜。上海之南北兩市……其人口各在五萬以上,但以其各在通商口岸之故,問題既多,又至復雜,居民之中,既有土著,復有外籍,更有外國商人教士等。[3]而當時的江蘇省政府卻用相同的城市管理制度來管理上海南北市,這種“一刀切”的方式,并不能很好地解決上海城市的弊病。
第二點,上海華界征稅較少,政府無力進行城市基本設施建設。以上海南市居民“公益捐”為例,依照規定需納稅百分之五,其實所收征者,只百分之一而已。以如此之微末之收入,自然不能舉辦大規模的市政建設。[4]董修甲還拿同期的租界稅收相對比,公共租界之房捐,依房租之百分之十四征收,與南市相比已經有兩倍有余,而今年納稅外人會,更決議征收百分之十六,其收入之大,可想而之。[5]在董修甲看來,造成華人聚居地方道路狹窄、水電系統落后、居民生活環境差等情況的原因在于政府稅收少。而同期的租界稅收十分雄厚,有條件興建大規模的公共設施,這是華人聚居地方所不能比的。
第三點,都市分區規劃混亂,未有合理的規劃。在近代中國城市轉型過程中,城市分區是否合理,對一個城市發展極為重要。合理的城區規劃,不僅僅方便城市居民的生活,更有利于城市的長期經濟可持續發展。那么何謂都市分區呢?董修甲認為近代都市區域劃分起源于19世紀的西歐各國,因工業革命發展,工商各業日漸發達,城內地方,擁擠過甚,于是各自拆城墻,而城墻之基地,往往作公園基地,或林蔭大道,其墻基以外之土地,概劃分為各區。有時并有規定某某地段為某某住宅區,或商業區基地者,此種劃分區域之基地,則名為都市之分區。[6]董修甲了解當時我國各城市雖然已經實行城市分區制度,但效果不佳。由于城市分區的不合理,造成了市居住之不安,衛生紙惡劣,交通之不變,火患之繁多,地價之高低無定,皆因都市缺少分區制度,致市民任意建筑高大房屋,互相侵占個人之土地權,夫地主如不能自由支配其土地之用處,則不能認自己之地產,實為己有。[7]這是當時中國城市普遍的通病,上海市南市棚戶區,建筑低矮,相互連接,一家起火,百家受難。而且棚戶區肆意占地,產權不明,造成土地糾紛案件屢屢發生,這些都是城市分區不合理所致。
二、董修甲對上海城市管理建議
由于上海市城市管理發展存在諸多問題,如城市人口構成多元,城市管理復雜,城市管理模式單一,政府稅收少及都市分區規劃混亂等。董修甲則用西方歐美國家城市管理經驗,加上上海市的具體情況,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案。
首先,董修甲認為江蘇省政府將相同的城市管理制度,來管理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是有些不妥當。他提出更依兩類城市各不相同之需要,更定適當之市制。具體如下:(一)凡通商大市之城廂與市鎮村莊屯集等各地,人口滿五萬者為甲種城市;(二)凡無通商關系的內地城廂,與市鎮村莊屯集等地方,人口滿五萬者為乙種城市。[8]董修甲這樣劃分是有其依據的。在他看來,通商口岸地方,中外人士混居,管理起來復雜。然而像上海這樣的通商口岸,無論城廂還是鄉村,人民問題相似,城市一切之需要,沒有什么大的差別,因此可以用甲種城市管理方案進行管理。而之前江蘇省政府管理城市模式過于單一,并沒有考慮這一點。
其次,上海華人聚居地方稅收少,造成政府財政緊張,城市建設資金投入少。董修甲指出政府稅收之多寡,與良市政之辦理,有極大關系。[9]因此上海城市建設要想發展好,必須擴大稅源,只有擴大稅源,政府才能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城市建設中去。那么是否就等于讓政府加大稅率來加重人民負擔呢?在董修甲看來當然不是這樣做,他援引西方國家民富國強原因在于政府提倡發展工商業,充分保障人民就業,所以才會征收稅較多。上海政府要想擴大稅源,也應該如此。他在其著作中論述如何提高稅收時說道:“蓋市民者,市民之本也,市民之收入,由是市政府收入之源也。市民收入之擴充,則市政府捐稅收入也亦增。擴充政府之收入,必先擴充市民之收入,按擴充市民之法,不外乎發達市內工商兩業,工商業之發達,則私人之財源日增,市政府之財源收入也日增也。歐美各國理財方法,在于提倡發展工商。故市民殷富,城市亦厚富也。”[10]董修甲提出的方法就是發展工商業,致富于民,則政府稅收也會增加,這樣可以促進上海城市基本公共設施建設。
最后,董修甲提出合理解決上海城市分區的問題。董修甲認為美國羅倫將城市分為住宅、工業和商業三區和白色梯的住宅、商業、輕便工業和笨重工業四區劃分皆有合理之處。[11]但當到中國可能并不完全適用。因此,他在西歐城市專家的城市劃分方案基礎上,提出了上海城市六區劃分。這六區按照土地用處分區制度原則來劃分,分別為笨重工業區、輕便工業區、大商業區、小商業區、住宅區及市行政區。[12]具體如何劃分這些區域呢?董修甲給出以下劃分方案:(一)凡靠近鐵路江河之處,應定為大商業區,或工業區,以其交通方便,運輸容易也;(二)凡與山川相近,或與林木較多之處相近者,應定為住宅區,以其優美雅秀,可以陶冶情感也;(三)凡與住宅區相近之處,應劃一小商業區,以其日用所需之物,便于購買也;(四)凡都市各處園林湖池,小山小丘,均修理培植,以供市民休息與游覽;(五)凡市區之中心點,空地尚多,有無高大建筑物者,應定為都市之行政中心區,以其行政公署之建筑地,不至于缺乏,而拆舊有之建筑物,亦可以免矣,再市中心可以與大商業區相鄰,或規定在大商業區以內;(六)凡一市之住宅區,可分布于各處,但無論如何不能與大工業區或大商業區相近。[13]在董修甲的規劃看來,市中心應該為行政區與大商業區,鐵路與河流處應該為工業區,小商業區應該與住宅區相鄰,住宅區不與大商業區和工業區相鄰。這樣規劃比較符合現代城市的規劃,它既可以保證工業區與商業區發展,也可以提高住宅區居民的生活質量。這體現了董修甲發展經濟和提高城市居民水平的主張。
三、結語
近代上海城市發展迅速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的城市問題,尤其在上海華人聚居的地方,城市棚戶區太多,城市規劃不合理,政府財政資金少,無力進行城市規劃建設發展等問題。留學歸來且對上海等大城市有很長調查的董修甲,提出了他的城市發展理念。他的上海城市發展管理理念有:首先,因地制宜,分成不同的城市管理模式,劃分甲和乙兩種城市管理模式,用甲種城市模式來管理上海市;其次,致富于民,發展工商業,只有民富才可以國強,國強才可投入大量公共資金,新建更多便民的公共設施;最后,參照西方劃分城市發展模式,又有所損益。董修甲以西方四種劃分城市功能區的模式為模板,創造出符合上海本地區的六種劃分城市功能區的模式。這種模式既可以保證工業區與商業區發展,也可以提高住宅區居民的生活質量。但令人遺憾的是,舊中國由于連年戰亂,國力虛弱,這種城市發展模式并沒有很好的發展。但董修甲的上海城市發展理論,還是在后世發展中有其一定的借鑒作用。
注釋:
[1]張笑川.近代上海閘北居民社會生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22.
[2]陳問路.大上海的勞工生活狀況之透視[J].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85:130.
[3][4][5][8][9][10]董修甲.訓憲政時期江蘇市制之商榷[M].青年協會書報部,1928:4,48,48,4,48,48
[6][7][11][12][13]董修甲.都市分區論[M].大東書局,193:5,8,10,32,36-37.
作者單位:
上海大學